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8-1982
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8-1982

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8-1982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志高,任彬著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12034220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描了1978~198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彩面貌。“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理论观点,重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打开国门,获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眼光;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智慧;实现理论与实践,群众、理论界和党的多重互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甄别和引导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在这四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勾勒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轮廓,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基。
《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8-1982》目录

第一章 历史转折前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第一节 回到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命题的争论 1

一、批驳“唯生产力论”,重新恢复生产力标准 2

二、批驳“知识越多越反动”论,恢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 4

三、批驳“平均主义”,恢复“按劳分配”思想 7

第二节“两个凡是”:回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轨道的障碍 11

一、“两个凡是”的出现 12

二、从“准确完整”论到“实事求是”论 13

三、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存在 17

第三节 真理标准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19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酝酿 19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和邓小平的支持 23

三、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广泛开展 27

四、真理标准讨论的深远意义 29

第二章 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33

第一节 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的概况 33

一、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与三中全会的准备 34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6

第二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38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线的深刻阐述 38

二、实现工作重心的彻底转移 40

三、改革的初步思考 49

四、号召重新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2

第三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 5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领导集体的形成 56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群体的特点 60

第三章 在历史经验总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4

第一节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得失 65

一、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 65

二、科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失误 68

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的深层原因 71

第二节 在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中前进 73

一、概括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74

二、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 78

第四章 国门初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眼光 81

第一节 走出国门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82

一、邓小平倡导对外开放 82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 86

第二节 在世界坐标体系中思考中国的发展 90

一、正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91

二、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选择 93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与思考 99

四、利用外资的思考 103

五、参照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重新设定发展目标 106

第三节 世界形势的松动与邓小平的判断 109

一、和平因素的增长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109

二、争取长久和平和良好的国际条件 113

第五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 115

第一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11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尽的课题 116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119

第二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124

一、在对错误社会主义观的批判中认识社会主义 124

二、在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总结中认识社会主义 126

三、在对非洲社会主义的剖析中认识社会主义 129

四、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认识社会主义 131

第三节 其他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134

一、对各种错误社会主义观的分析和批判 134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 136

第六章 基本国情的初步研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1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出发点 141

一、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与否的重大问题 142

二、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 148

第二节 基本国情的分析与认知 15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初步提出 151

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154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158

四、准确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61

第七章 集体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间的互动 164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的探索:理论界与党的互动 164

一、理论界的积极探索 165

二、党内高层的思考 169

第二节 群众、地方与中央的互动:包产到户的兴起 176

一、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 176

二、中共安徽省委的支持 179

三、包产到户引起的争论和邓小平的支持 183

四、包产到户在全国的推广 187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的互动:经济特区的崛起 189

一、给予特殊政策:地方和中央的共同认识 189

二、从出口加工区到经济特区:地方的考虑与中央的规划 192

三、在争议中艰难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指导 196

第八章 社会思潮的涌动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199

第一节 拨乱反正后社会思潮的活跃与多重走向 199

一、必须重视社会思潮 200

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的表征和评估 203

三、引导社会思潮的努力 206

第二节 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方法 216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正面引导社会思潮 216

二、严肃对待错误思潮,正确开展批评 218

第九章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 223

第一节 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223

一、历史方位的转变与执政意识的觉醒 224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26

第二节 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 228

一、在发展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 228

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30

第三节 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能力 233

一、凝聚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群众力量 233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干部队伍 238

三、健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领导制度 245

结束语 249

参考文献 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