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文衡,杨勤业主编;杨文衡,艾素珍,陈丽娟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3575882
  • 页数:8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紧密结合历史背景,探索中国地学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某些规律,涵盖了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科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科学著作、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重大科学活动、科学机构、科学教育、科学刊物、科学仪器、科学交流等,史料准确,资料翔实,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地学知识的萌芽 1

第一节 原始社会概况 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萌芽 3

一 生产活动与地学知识 3

二 居住环境与地学知识 6

三 石器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 8

四 交通和交流中反映的地学知识 11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增长 14

一 生产活动中地学知识的增长 14

二 居住环境中地学知识的增长 33

三 墓葬反映的地学知识 43

四 交通和交流中反映的地理知识 46

五 原始文字反映的地理知识 51

第二章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地学知识的积累 5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53

第二节 夏代地学知识的积累 54

一 城市反映的地学知识 54

二 青铜器反映的地学知识 57

三 传说中的地图 59

四 夏禹治水的传说及其反映的地学知识 60

五《夏小正》中的物候知识 61

六 夏朝的海陆交通 62

第三节 商代地学知识的积累 63

一 甲骨文中的地学知识 63

二 文物中反映的地学知识 69

三 城市体现的地学知识 73

四 商朝的交通与地学知识 74

第四节 西周地学知识的积累 76

一 地震知识 76

二 地图知识 77

三 矿物岩石知识 77

四 文献中的地学知识 80

五 西周的交通与地学知识 8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学 85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85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5

一 综合性地学著作:《山海经》和《禹贡》 88

二专题性地学著作:《穆天子传》、《管子》及其他 100

三 古籍中的文化地理内容 110

第三节 地学思想的发展 116

一 阴阳五行与地学 116

二 大地形态观 122

三 区域差异思想 127

四 人地关系理论 132

五 环境保护思想 136

第四节 地图的绘制 142

一 文献记载与地图分类 143

二 地图文物 148

第五节 地学知识的应用 152

一 军事地理 152

二 水利工程 162

第六节 铁器的使用与矿物岩石知识 173

一 铁器的辉煌 173

二 金币的出现和金器的广泛使用 174

三 文献中记载的矿物岩石知识 180

四 探矿理论 184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85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地学 186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186

第二节 中外交通与地理视野的扩大 187

一 张骞通西域 187

二 班超、班勇和甘英的旅行 192

三 南海航线 194

第三节秦、汉地图 195

一 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地图 196

二 地图文物 198

第四节 地理文献 200

一 字典中的地学内容 200

二 司马迁与地理学 202

三 班固与《汉书·地理志》 206

四 水利、水系著作 209

第五节 方志著作的兴起 212

一 全国性的总志 213

二 地方志 214

第六节 纬书中的地学知识 215

第七节 气象知识与地学仪器 218

一 气象知识 218

二 地学仪器 225

第八节 大地形态观 228

一 地平(或地方)观 228

二 地扁平说 229

三 地圆说 229

第九节 环保思想与环保政策法规 230

一 环保思想 230

二 环保政策法规 234

第十节 矿物岩石知识 237

一 考古文物资料中反映的矿物知识 237

二 文献中的矿物知识 239

三 秦汉时期对岩石的利用 24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学 248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发展的影响 248

一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了中国地学发展的基础 248

二 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和汉族政治中心的南迁,加速了地学尤其是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 249

三 多种宗教哲学思想的传播,促进有关地学认识的进步 251

第二节 大地形态认识的发展 253

一 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的大地形态观 253

二 昕天说、安天说和穹天说的大地形态观 257

三 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论战 259

四 佛家须弥山说的天地结构论 260

第三节 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 262

一 区域性史地著述的涌现 262

二 陆地水文地理知识的大综合 271

三 地貌认识的飞速发展 281

四 生物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289

第四节 边疆与域外地理知识的发展 293

一 东亚、东南亚与南亚地理认识的进步 294

二 西域地理认识的深入 298

三 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认识的深化 304

第五节 沿革地理与地名学的发展 308

一 沿革地理学雏形的形成 308

二 地名学的建立 312

第六节 地图测绘学的发展 317

一 地图的编绘与地理模型的制作 317

二 裴秀创立“制图六体” 320

三 刘徽撰《海岛算经》问世 321

第七节 地质学和矿物岩石学知识的发展 323

一 地质学知识的发展 323

二 矿物岩石学知识的深化 327

第八节 气象气候学知识的发展 337

一 气象气候预报的进步 337

二 对气象气候现象认识的深入 340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地学 34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343

第二节 测量与制图 344

一 测量取得的成就 344

二 官私绘制的地图 348

三《图经》中的地图 352

四 地图学家 353

第三节以“图经”为特点的方志著作 357

一 全国性的区域志 357

二 域外地理志 362

三 地方志 363

第四节 沿革地理 365

一 正史中的沿革地理 365

二《通典》中的沿革地理 367

三 方志中的沿革地理 367

第五节 水利工程和水文学 368

一 水利工程 368

二 海洋潮汐学的发展 369

三 陆地水文学的发展 372

四 河源的探寻 374

第六节 气象气候的观测记载 376

一 气象气候著作 376

二 气象知识 378

三 气象仪器 379

四 物候知识 380

第七节 旅行家对中外地理学的贡献 381

一 常骏 381

二 玄奘 382

三 王玄策 385

四 杜环 386

五 义净 387

六 李翱 389

七 张匡邺 390

第八节 环保与人文地理知识 390

一 环保思想与环保措施 390

二 人文地理知识 394

第九节 地质和矿物知识 398

一 颜真卿等人的海陆变迁思想 398

二 手工业生产与考古文物资料中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 399

三 对矿物岩石性质的认识 406

四 指示植物找矿知识 408

五 矿物岩石著作 409

六 对化石的认识 421

七 温泉知识 423

八 大地形态观 424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地学 426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426

第二节 方志的蓬勃发展 428

一 总志 429

二 图经 435

三 地方志 436

四 方志理论 439

第三节 沿革地理 441

一 史书中的沿革地理 441

二 方志中的沿革地理 442

三 沿革地理著作 442

第四节 测量和地图绘制 443

一 测量技术和制图理论 443

二 绘制在帛和纸上的地图 446

三 石刻地图 454

四 地理模型 459

第五节 水文学的成就 460

一 河湖水文学 461

二 海洋潮汐学 469

第六节 气象气候学的发展 471

一 降水及其测量 471

二 物候的观测记录与理论阐述 473

三 对影响各地气温因素的认识 474

四 风和风向仪 475

五 对其他气象现象的观察研究 477

六 天气预报 479

第七节 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 481

一 在对外交往中获得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 481

二 旅行考察记录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 482

三 边疆和域外地理专著 488

第八节 大地形态观 489

第九节 地质知识 491

一 地质理论 491

二 对化石的认识 493

三 对火山与温泉的认识 499

四 矿物岩石知识 500

第八章 明朝的地学 54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543

一 统治者搞思想专制 543

二 郑和航海 544

三 抗击外部入侵促进了边疆地理的发展 544

四 道教的振兴 544

五 治理黄河与运河 545

六 本草著作 545

七 矿业的发展 546

八 西方传教士来华 546

九 明朝园林对地学的影响 546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域外地理著作 547

一 郑和下西洋及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547

二 航海记录与域外地理著作 552

第三节 方志进一步发展 557

一 一统志 557

二 地方志 559

第四节 旅行家对地学的贡献 562

一 明朝后期出现旅行家群体 562

二 王士性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 567

三 徐霞客对自然地理学的贡献 586

第五节 边疆地理著作 598

一 北方边防著作 598

二 海防著作 600

三 南方边疆地理著作 602

第六节 水利和水文知识 604

一 水利知识 604

二 水利著作 607

三 水文知识 609

第七节 地图的绘制与外流 614

一 地图的绘制 614

二 地图的外流 624

第八节 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知识的传入 626

第九节 矿物岩石知识 634

一 矿业、建筑、文物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 634

二 炼丹、中药中的矿物岩石知识 649

三 矿物岩石著作 655

四 方志、类书、笔记中记载的矿物岩石知识 657

第九章 清朝的地学 671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 671

第二节 清朝的地理学思想 673

第三节 水利和水系著作 677

一 治河专家及其著作 677

二 水系著作 682

第四节 对古代地理文献的整理 688

第五节 清初西方地理学和测绘学的引进与吸收 694

一 清初西方测绘学的引进 694

二康、乾时期测绘的全国地图 696

三 清初西方地理学的传入 700

第六节 方志学发展的顶峰 703

第七节 边疆地理著作 707

第八节 地质、矿物岩石知识 713

一 地质知识 713

二 矿物岩石知识 718

第九节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地学的传入和吸收 761

一 气象学的传入和吸收 761

二 测量制图学的传入和吸收 763

三 地理学的传入和吸收 764

四 地质学的传入和吸收 765

五 外国探险家和学者对中国的地质、地理考察 769

六 清末中国近代地学的萌芽 772

参考文献 777

人名索引 792

后记 8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