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懋元,刘海峰丛书主编;史秋衡,谢作栩丛书副主编;曾天山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6150904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研究丛书之一。建立质量标准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衡量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依据。本书从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出发,对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关键领域、主体、核心要素、技术方法、机制、发展阶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目录

第一章 问题提出 1

一、社会科学研究增长的极限 2

(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3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10

(三)理论创新不足 11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 12

(五)国际竞争力低下 14

二、社会科学研究低质高产缘于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体系 19

(一)数量导向 19

(二)粗放式管理 20

(三)单一化评价 22

(四)奖惩不力 23

三、亟待健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 24

(一)完善质量标准 24

(二)基于标准提高质量 26

第二章 研究思路 29

一、研究意义 29

(一)理论创新 29

(二)指标体系 29

(三)试点试验 30

二、核心概念 30

(一)社会科学 30

(二)质量标准 32

(三)质量评价体系 33

三、研究内容 33

(一)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观 33

(二)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34

(三)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内容 34

(四)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 34

(五)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 34

(六)社会科学质量评价机制 35

(七)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 35

四、研究假设 35

(一)制定质量标准对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5

(二)实施分类多元评价可成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36

五、研究方法 37

(一)调查研究 37

(二)文献分析 38

(三)案例研究 38

(四)比较研究 38

(五)行动研究 39

第三章 提升质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 41

一、提升质量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41

(一)提升质量是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 42

(二)提升质量对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43

二、提升质量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44

(一)社会科学诞生于回应复杂社会问题的时代需要 44

(二)以质取胜是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走向 47

三、提升质量是我国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紧迫任务 51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51

(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亟待突破质量瓶颈 56

第四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关键领域 63

一、成果评价 63

(一)著作类成果评价 65

(二)论文类成果评价 66

(三)报告类成果评价 68

二、人才评价 71

(一)推行代表作制 75

(二)创新研究方法 76

(三)专业技术手段 78

三、项目评价 80

(一)立项率 82

(二)结题率 84

(三)优秀率 85

四、学科评价 89

(一)人文社会学科分类评价 91

(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 94

(三)注重跨学科研究 96

五、机构评价 103

(一)丰富的研究资源 105

(二)一流的人才、学科和成果 114

(三)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 118

六、学术期刊评价 120

(一)投稿量 123

(二)读者面 123

(三)转引率 124

第五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127

一、同行评议 128

(一)学术交流 128

(二)学术批评 129

二、行政评价 133

(一)投入产出比 134

(二)成果效用 134

(三)人才培养 135

三、基层评价 136

(一)产出成果 136

(二)学科建设 137

(三)单位声誉 137

四、行业评价 137

(一)学术规范 138

(二)学术影响 138

五、公众评价 139

(一)成果作用 139

(二)人才声誉 140

六、自我评价 141

(一)自我完善 141

(二)自我批评 142

第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 147

一、科学性 148

(一)观点可信 148

(二)材料可靠 149

二、创新性 149

(一)学术观点创新 150

(二)学科体系创新 151

(三)研究方法创新 152

三、应用性 154

(一)政府决策 154

(二)社会生活 157

四、影响度 159

(一)国内影响 159

(二)国外影响 160

五、规范性 161

(一)学术伦理 161

(二)学术规范 163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 171

一、科学计量评价方法 172

(一)模糊综合等级评价法 172

(二)引文计量法 180

二、优秀研究成果和杰出研究人才评价 184

(一)优秀研究成果 184

(二)杰出研究人才评价 184

三、政府决策与公众生活质量影响力测评 185

(一)政府决策影响力测评 185

(二)公众生活质量影响力测评 186

四、网络发表平台评价方法 187

(一)网络发表 187

(二)网络评议 187

第八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机制 189

一、准入机制 190

(一)专业化研究 190

(二)内行管理 191

(三)同行评议 192

(四)经费配置 193

(五)出版物资质 195

二、多元化的学术评估与运行考核机制 195

(一)主体多元化 196

(二)类型多元化 196

(三)层次多元化 196

三、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 196

(一)质量取向 196

(二)效益取向 197

四、效果取向的问责退出机制 197

(一)行政问责 198

(二)社会问责 198

(三)法律问责 198

第九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 201

一、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201

(一)内部评价 202

(二)外部评价 202

(三)全面评价 203

二、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204

(一)结果评价 204

(二)过程评价 204

(三)全程评价 204

三、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05

(一)定性评价 205

(二)定量评价 205

(三)综合评价 206

四、短期和中长期评价相结合 206

(一)短期评价 207

(二)中长期评价 207

(三)历史评价 207

参考文献 214

后记 思想的力量 2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