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第23卷  史料集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第23卷  史料集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第23卷 史料集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品,王评意主编;杨榕编;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莆田市委员会,福建省艺术研究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04028552
  • 页数:6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二卷。收入莆仙戏剧本《张洽》、《吕蒙正》、《刘锡乞火》、《郭华》、《岸贾打》、《赵氏孤儿记》、《周疆》、《朱买臣》、《陈光蕊》、《千里送》、《周荣祖》、《王凌》、《秋胡戏妻》、《闵子骞》、《孟宗哭竹》、《郭巨埋儿》、《老莱子》、《杨香打虎》、《崔童》、《李存孝五马分尸》、《李存孝前簿》、《审乌盆》、《邓伯道》、《崔子杀齐王》、《赵高》等多篇。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包括莆仙戏剧本校注(1~17卷)、莆仙戏表演科介(18卷)、莆仙戏锣鼓经(19卷)、莆仙戏曲牌(20~21卷)、莆仙戏舞台美术(22卷)及史料集(23卷)。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第23卷 史料集》目录

凡例 1

前言 1

史录篇 1

一、唐——五代 1

开元、天宝间中州艺人流入莆田 1

咸通年间莆田盛行百戏 1

从中州带来百戏的戏 2

唐戏弄婆罗门 2

仙游流行“郑家八虎”之歌谣 2

陈洪进率师入城作笳鼓之乐 3

济川归里用傀儡演郭郎戏 3

济川在家乡陈俳优象人 3

郡邻泉州歌舞兴盛 4

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起 4

二、宋——元代 4

“太子游四门”传入莆田 4

仙游连江里校场外排百戏 5

蔡京赐第办家宴演傀儡戏 5

蔡京作寿日演肉头傀儡戏 5

蔡京宅第家宴张乐引笑谈 6

蔡京家妓竞奏新声、乐声鼎沸 6

蔡襄与泰伯席间赋诗论艺 6

徽宗与蔡攸辈在禁中自为优戏 7

蔡攸自制“燕乐”三十四册 7

蔡攸於宫中秘戏、杂唱优侏儒 7

蔡攸、蔡条兄弟兴革音乐 7

林光朝《艾轩集》记吴歌楚谣 10

方梅叔归第大兴鼓箫歌舞 11

方梅叔买姬蓄伎献艺娱宾 11

莆田民间杂剧百戏盛行 12

何中诗题“女郎歌断彩鸳飞” 29

黄公度诗题“四时歌舞走儿童” 29

福建鲍老在宋都临安献艺 29

仙游连江里岁时祭俗鼎盛 30

莆田文人创办“壶山文会” 30

元代莆田因兵乱致戏剧式微 30

三、明代 30

莆田瑞云祖庙旧地为“瞻阙亭” 30

“家训”不许妇女出外看戏文 31

明代莆田名公巨卿家庭戏剧盛行 31

柯潜据《玉簮记》编《仙姑闷》 31

兴化戏乐器唢呐之俗称 32

徐渭《四声猿》杂剧中有莆仙语 32

姚旅记莆仙民间之乐器 33

莆田鼓琴多操闽音 34

姚旅谈《昙花记》中之福建土音 34

姚旅谈明代戏曲艺人 35

福建戏曲传入琉球 36

姚旅谈戏曲 37

兴化戏古代冠饰 40

京都莆籍官员罢归带回伎伶 40

莆田涵江演出《苏秦》 40

康大和家乡演出兴化戏 41

明代莆田设盂兰盆 42

莆田余怀作传奇四种 42

莆田苏眉山作《遇仙记》等传奇 43

莆仙民间流行演《愿》剧习俗 44

明末莆田演出《吕蒙正》 45

莆仙戏吸收宗教音乐 45

四、清代 45

莆田正月闹元宵习俗 45

枫亭正月元宵灯会演剧 46

元宵节必妆扮故事 47

中元节祭祀演傀儡戏 47

仙游古代俳优演剧 47

清初莆人杨梦鲤记载的剧目 47

清初莆田女优演梨园 53

李金龙组建戏子一班 53

黄翰侯尝戏作传奇 54

康熙年间莆田戏班“妆春架” 54

康熙、乾隆年间的兴化戏 55

乾隆年间瑞云祖庙《志德碑》 56

仙游文人编写时事戏《王监生》 57

乾隆年间仙游艺人建“相公府” 58

乾隆年间莆田后周二班演《张洽》 59

乾隆年间莆田黄石长兴傀儡戏班 59

乾隆年间福建戏神在日本 59

清中叶莆田某翰林编写《梁祝恨》 60

莆田人自创剧本多取材於小说 61

莆田演出《桃花扇》杂剧 61

郭尚先改编《仙姑问病》 61

莆田宋延尊题《桃花扇传奇》 62

仙游金凤桥祀奉田公元帅 62

戏神雷海青与元帅庙 62

戏神田公元帅亦称相公 63

仙游太原祖殿祀奉田公元帅 63

莆田江口凤来宫田公元帅碑刻 64

田公称昊天三帝子 65

莆仙戏班开台必演《田公踏棚》 66

兴化等处有“七子班” 66

道光年间仙游兴化戏班 66

咸丰、同治年间至1949年前的仙游戏班 67

仙游监生何普创建振瑞戏班 67

咸丰年间灵川人创办重兴傀儡班 67

兵燹大疫演《目连》 68

中元普度演《目连》戏 68

莆田涂庆澜作傀儡戏诗 68

莆田福顺班赴江西南丰演出 69

仙游“七子班”演剧 69

仙游民间游神演剧习俗 69

仙游以金斗葬父母必宴酒演剧 70

莆田女班主林阿娭 70

重阳间夜夜梨园 70

杨琢如等撰《百艳词》 71

戏班“下角物” 73

莆田目连仔名艺人的传承 74

莆田贴生名艺人流派 74

同治年间莆田莆仙戏著名鼓师 74

莆田贴旦名艺人流派 75

莆田生旦名艺人流派 75

莆田陈文星任多个戏班鼓手 76

架旦亚娇击鼓清唱 77

东阳陈叔铭组建大舞台戏班 77

仙游李百丹擅演丑角 77

玉楼春班赴福州演出 78

光绪年间外来剧种的影响 78

光绪年间莆田创建高舞台戏班 79

田圣府殿鐫刻戏班主和导演名录 79

光绪年间莆田莆仙戏著名鼓师 80

光绪末年涵江开设戏馆 80

新舞台戏班演《红顶扫马粪》 81

宣统年间仙游有青云班 81

宣统年间莆仙戏使用布景装置 81

清末仙游出现时装戏 81

清末涵江始有女子八乐 82

清末莆田有戏具制作店铺 82

官宦富家祝寿演戏摆排场 83

莆田戏班行当角色特点 83

莆仙有戏班九十多个 83

仙游陈炎创建双春班 83

仙游李珠先后组建五个戏班 84

仙游林文水擅演花旦、青衣 84

仙游刘永坤创办泉春班 85

生角陈孔希和旦角旦仔定 85

名角贴生珠和翁九妹等 85

20世纪初莆田莆仙戏著名鼓师 87

仙游莆仙戏班称八仙子弟 87

仙游龙井相公府附近多戏街 87

京班大吉星来莆首次演出 88

五、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88

辛亥革命后莆仙戏出现新剧目 88

莆仙戏戏班与做场的锣鼓吹 88

莆仙戏班“三鼎甲” 89

仙游的戏馆和戏班知多少 89

莆田蓬瀛春班演出《陈三五娘》 89

民国初年的莆田业余剧作者 90

莆仙戏班争聘京剧、闽剧导演 90

莆仙戏舞台布景与照明 91

莆仙戏脸谱的演变 91

仙游众戏班演大棚戏赛台 91

莆田紫星楼班赴新、吉演出 91

仙游成立新剧社 92

莆仙戏班使用固定软景 92

莆田佳音班洪焕传艺於福临班 92

兼职多班的鼓师雷澄清 93

仙游戏剧工作活跃 93

蜚声海外的“生子狄” 93

仙游木偶戏艺人街头演出 94

莆田名班盛唱对台戏 94

莆田天蟾女班等到仙游演出 94

莆仙戏曾一度受闽剧影响 94

莆仙戏演出的现代剧目 95

莆仙戏乐器逐渐增加 95

莆仙戏旦行始用京剧头面 95

擅于编幕表戏的民间剧作者 96

莆田莆头太平宫绘戏神壁画 96

仙游反帝反封建新戏剧活跃 97

新汉东与赛春园唱文武棚 97

双赛乐班赴新、吉演出 97

莆田戏班一度受剑侠戏影响 97

腾芳、蟾宫等女班登上舞台 98

蜚声遐迩的“贴旦标” 98

民国时期最早的莆田女班 99

莆田组建莆仙戏女班 99

融武术于表演的武生傅清连 99

仙游现代女中演话剧 100

《目连尊者》“锣鼓经”嫡传郑牡丹 100

仙游尚公中学演学生戏 100

仙游戏班演话剧用方言 101

蓬莱馨班赴新、吉演出 101

仙游戏班面对困难相扶持 101

莆田戏班达九十三班 102

莆仙戏音乐改革 102

莆仙戏与民间音乐 102

“吹笙植”致力於莆仙戏音乐革新 103

莆仙戏靓妆双绝陈乌铿、傅起云 103

莆仙戏男旦之一吴钱铿 104

师出同门之“红黑兄弟” 104

莆田新移风戏班赴上海演出 105

莆田老附凤班赴上海演出 105

莆田风移亭戏班赴上海演出 106

莆田民间艺人赴台湾传艺 106

生角郑应严格要求戏班学徒 106

最早的莆剧历史研究文章 107

莆田散夥艺人歌唱流行戏曲 107

仙游成立抗日剧社做出贡献 107

抗战爆发后莆仙戏的改良 108

仙游县模范乐剧队 108

仙游戏班化装受京剧、闽剧影响 109

仙游戏班行当受京剧、闽剧影响 109

抗战期间的莆仙戏和傀儡戏班 109

仙游戏班大力创作现代戏 109

仙游戏班舞台美术之发展 110

仙游戏班打破七子班体制 110

莆田县戏剧改良委员会成立 111

莆田县戏剧改良委员会考评演员 111

莆田新共和戏班到仙游演出 111

莆田戏改会评出六大名戏班 112

莆仙戏一度受话剧等影响 112

莆仙戏班演文武棚赛台 113

仙游戏班效仿京剧武打道具 113

涵江人创办莆仙戏赛凤凰班 113

第一部莆剧史《莆剧考》问世 113

莆田赛凤凰班赴新、吉演出 114

新汉宫班首赴台湾演出 115

莆田唱“文武棚”论资摆辈 115

莆田戏班史最老的附凤班 116

莆仙戏舞台景物造型 116

调研篇 117

一、莆艺录 117

——前言 117

(一)《张协状元》演出劄记 118

(二)古本《王魁与桂英》的演出 123

(三)《王魁》改本及其他 125

(四)《西厢记》新改本及其演出 129

(五)古本《杀狗记》及其演出 133

(六)《杀狗记》莆仙戏原本校记 139

(七)《荆钗记》莆仙戏原本校记 149

(八)“太子游四门”曲录 151

(九)简而不繁 153

(十)纯与醇 155

(十一)恬静的境界 160

(十二)看《朱弁回朝》 164

(十三)《彦明嫂出路》之后 167

(十四)《春江》盈盈 168

(十五)古朴的艺术 170

(十六)半场科诨满台人情 172

(十七)《扫地裙》 173

(十八)谈《吴汉杀妻》 174

(十九)《目连救母》的三个小折戏 176

(二十)《截江夺斗》与《走边关》 178

(廿一)《打登州》 181

(廿二)脈脈乎,情也哉! 183

(廿三)静)沉)幽)明 188

(廿四)凝与深 192

(廿五)情与真 194

(廿六)一人两扮的《公背婆》 199

(廿七)农民气息的《薛仁贵洗脸》 201

(廿八)《武大捧饼》中的潘金莲 203

(廿九)罕见的《草鞋公赶子》 204

(三十)《打猎回书》 206

(三十一)《访友》的演出 207

(三十二)不吉的《新春大吉》 208

(三十三)被鬼捉弄的巫师 210

(三十四)《龙女弄》 212

(三十五)难得看到的《马氏迫嫁》 213

(三十六)《吕蒙正数十八罗汉》 214

(三十七)《芦林会》 216

(三十八)《活捉三郎》 218

(三十九)《双条汉》的武打 219

(四十)《单刀会》 222

(四十一)《虎牢关》中张飞的表现 223

(四十二)轻松的《敬德画像》 224

(四十三)《取龙木》 225

(四十四)《取火棍》 226

(四十五)《岸贾打》 227

(四十六)《迎春牵狗》的动作 228

(四十七)别有风味的《赸吓讨租》 230

(四十八)粗犷与细腻 231

(四十九)其形其神 233

(五十)戏要人演 237

二、莆仙戏研究资料 241

(一)唐代莆仙流行的民间伎艺 241

(二)关于唐代莆仙百戏参军戏的参考资料 244

(三)唐宋元明初莆仙的戏剧活动 251

(四)佛教文化与莆仙戏的关系 255

(五)北宋时期的莆仙戏剧 255

(六)宋元时代南戏已经传入莆仙 256

(七)莆田戏剧目中保存了不少宋元南戏的剧本 259

(八)莆仙戏与梨园戏、木偶戏的关系 263

三、莆仙戏的民间传说 267

(一)莆仙戏是由东越王余善来的 267

(二)莆仙戏是江国舅带回来的 268

(三)莆仙戏始於唐代 268

(四)戏神田公元帅传说 269

(五)雷姓酋长儿子说 270

(六)影射明朝皇帝说 270

(七)后塘演傀儡戏《陈三》 271

(八)双头鉤扁担 271

(九)把马牵回 272

(十)关公搬二嫂 272

(十一)文人巧撰戏联 273

(十二)借戏联表心迹 273

(十三)除夕夜演“炉戏” 274

(十四)十八进士的传说 274

(十五)文峰宫——戏到五聚会之所 274

四、莆仙戏班概况 275

(一)莆田县旧戏班概况 275

(二)仙游县旧戏班概况 284

附:仙游部分戏班主介绍 293

戏史篇 299

一、莆田戏剧史(选自1960的草稿) 299

(一)莆剧的由来 299

(二)莆剧的盛衰和变革 307

(三)解放十年来的莆田戏剧 313

(四)莆剧的剧目 321

(五)莆剧的结构和文章 324

(六)莆剧的音乐 330

(七)莆剧的演技 342

(八)莆剧的演出方式 350

二、莆田戏剧史(节选自1965的草稿) 360

(一)莆仙戏历史源流初探 361

(二)莆仙戏艺术特点及其变革 371

三、福建莆剧史(节选自1964的草稿) 391

莆剧的生长 391

(一)从中州带来百戏的戏 391

(二)唐戏弄婆罗门 393

(三)哑杂剧与肉傀儡 396

(四)关于目连戏 399

(五)宋杂剧的南流 404

(六)宋舞队《诸国献宝》 406

(七)莆剧角色考 408

(八)戏神田公之谜 410

(九)艺人生活 416

1.学艺前后 416

2.食和宿 421

(十)戏馆 424

(十一)戏班与雇主 426

(十二)已故名艺人擅长各戏 429

附:(一)莆田县近百年名艺人名录 431

(二)百年来已故名艺人表 435

(三)仙游县旧戏班名艺人情况表 441

戏谚篇 449

戏谚 449

附:莆仙戏行话 474

戏联篇 478

一、宫庙联 478

二、剧目联 478

三、曲牌联 494

附录 497

一、福建省莆仙戏传统剧目名录 497

二、《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总目录 557

三、《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分卷编校人员名单 576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 580

后记 586

编纂札记&吕品 589

跋&杨鹏飞 5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