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共江苏地方史  第1卷  1919-1949
中共江苏地方史  第1卷  1919-1949

中共江苏地方史 第1卷 1919-1949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鹤锦主编;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401761X
  • 页数:704 页
图书介绍:
《中共江苏地方史 第1卷 1919-1949》目录

引言 1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21

第一章 五四运动在江苏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江苏 21

一、反帝斗争浪潮席卷全省 21

二、学生联合会等爱国团体成立 24

三、抵制日货运动和“三罢”斗争 26

四、军阀政府对爱国运动的限制和破坏 29

五、声援山东、福建人民的斗争 3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4

一、宣传新思想的各种刊物相继刊行 34

二、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38

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40

第二章 中共江苏地方组织的建立 45

第一节 江苏最早的中共党员和组织的活动 45

一、江苏籍中共早期党员 45

二、中共徐州站支部和浦口小组 47

第二节 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发展的组织 50

一、中共南京(第六)、浦口(第七)小组 50

二、中共党员在无锡的活动和中共徐州小组的建立 51

第三节 中共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 51

第四节 社会主义青年团 53

一、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53

二、无锡社会主义青年团 54

三、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55

第五节 江苏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早期工人斗争 55

一、陇海铁路大罢工 55

二、浦口、浦镇工人罢工 58

第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江苏和五卅运动的风暴 61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江苏 61

一、各派军阀争夺江苏 61

二、中共三大精神的贯彻 64

三、中共江浙区委的建立 66

四、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建立 67

五、国民党右派挑起分裂事端 69

第二节 在五卅运动的风暴中 71

一、汹涌澎湃的反帝爱国浪潮 71

二、工人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 76

第四章 江苏党组织的发展和工农运动的勃兴 84

第一节 各地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发展 84

一、中共浦口、南京地方委员会 84

二、党在苏南的发展 85

三、党在苏北的发展 86

四、共青团组织的发展 88

第二节 工人运动 89

一、工人罢工日益增多 89

二、无锡丝厂工人的同盟大罢工 91

第三节 农民运动 94

一、江苏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 94

二、江苏党组织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对农运领导的加强 97

三、周水平和江阴佃户合作自救会 99

第五章 策应北伐军进军江苏 103

第一节 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03

一、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准备 103

二、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04

第二节 北伐军进军江苏 110

一、北伐军攻占苏南 110

二、苏南人民策应北伐军 112

第六章 国民党右派在苏南制造反革命事件 115

第一节 大革命形势急剧变化 115

一、苏南工农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115

二、英美军舰炮击南京 117

三、蒋介石加紧筹划反革命政变 120

四、中共江浙区委对时局的认识 121

第二节 南京四一○反革命事件 122

第三节 苏州无锡等地的反革命事件 125

一、苏州四一三事件 125

二、无锡四一四事件 127

三、常州、镇江的反革命事件 129

第二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133

第七章 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33

第一节 中共江苏省委成立 133

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江苏 133

二、江苏省委的成立和各级党组织的恢复 137

三、省委关于领导农民暴动的决策 141

四、职工运动的初步发动 144

第二节 苏南农民起义 147

一、宜兴起义 147

二、无锡起义 150

三、江阴起义 153

四、丹阳起义 155

五、淞浦地区的起义 155

第三节 苏北农民起义 157

一、淮安横沟寺起义 157

二、泰兴、如皋起义 159

第八章 革命力量逐步积聚和发展 164

第一节 中共六大后省委工作方针的转变 164

一、从总暴动转为准备暴动 164

二、“江苏问题”的解决 166

三、省委扩大会的召开 169

第二节 农民斗争持续不断 171

一、常州天宁寺佃户抗租三年 171

二、南通地区农民群起抗捐 174

三、睢宁农民抗官租 175

四、宿迁刀会反苛政 176

五、扬州、泰兴等地农村的“三抗”斗争 178

六、镇江、苏州农民反抗恶霸地主 179

第三节 工人运动此伏彼起 181

一、大生厂工人要求改善待遇的斗争 181

二、徐州贾汪煤矿工人“索欠”斗争 183

三、无锡面粉等业工人要求改善待遇的斗争 184

四、铁路工人的经济斗争 186

第四节 南京、东海、盐城等地的学潮 187

一、南京学生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的暴行 187

二、东海中学学生驱逐反动校长 188

三、盐城淮美中学学生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189

第五节 红军游击队的活动 190

一、江阴红军 190

二、如泰红军和南通东乡游击队 193

第九章 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196

第一节 中共江苏第二次代表大会 196

一、省二大的召开 196

二、省二大接受了李立三的“左”倾观点 199

三、江苏总行委取代江苏省委 202

第二节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203

一、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 203

二、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 208

三、根据地斗争的失败 210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 212

一、南京起义 212

二、徐州等地组建红军的起义 214

三、淮盐总暴动 216

第四节 各界群众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 217

一、南京和记洋行工人罢工 217

二、晓庄师范师生的护校斗争 220

三、各地教师纷起索薪 221

四、无锡丝厂女工连续罢工 222

第五节 从江苏总行委到中共江南省委 224

一、江苏总行委的结束和江南省委的成立 224

二、何孟雄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226

第十章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各级党组织的艰苦斗争 228

第一节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 228

一、王明统治下的江苏省委 228

二、“第二省委”的分裂活动 230

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日益困难 232

第二节 农村武装斗争先后失败 234

一、盱眙红军游击队被打散 234

二、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受挫 236

第三节 人民群众争人权争自由的斗争 237

一、国民党强化反动统治 237

二、工农群众斗争的继续 241

三、新闻界的反迫害斗争 245

第四节 全省各级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248

一、中共江苏省委机关连遭破坏 248

二、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历程 250

第五节 共产党人在监狱中的英勇斗争 254

一、在南京狱中 254

二、在镇江狱中 256

三、在苏州狱中 258

第十一章 燃起抗日救亡的烈火 261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261

一、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 261

二、支援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265

三、晨光社“刺汪案” 267

第二节 失去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团员坚持斗争 269

一、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 269

二、中共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 272

三、团省委和隐蔽在群众组织中的共产党人 274

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276

一、万方楼会议 276

二、左翼文化运动在江苏的影响 277

三、新安旅行团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 280

四、江苏学生积极投入一二·九运动 282

第四节 救国会的组织和活动 284

一、救国会的建立 284

二、七君子在苏州狱中 286

第三编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291

第十二章 江苏沦陷及人民抗日力量的增长 291

第一节 江苏的沦陷 291

一、苏南、苏北先后沦陷 291

二、日军的暴行 294

第二节 人民抗日力量的增长 296

一、中共代表和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的活动 296

二、抗日救亡浪潮遍及城乡 298

三、抗日自卫武装揭竿而起 303

第三节 中共江苏省委的重建 305

一、坚持“孤岛”的抗日斗争 305

二、开辟农村抗日基点 307

第十三章 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12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312

一、在平原和水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312

二、大力发展华中 314

三、把抗日根据地扩展到江苏全境 315

第二节 新四军挺进江南 317

一、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17

二、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24

三、苏南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发展 328

第三节 八路军南下江苏 333

一、微山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33

二、徐海地区的开辟 337

三、苏皖边区党组织的发展 340

四、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41

第四节 新四军东进北上 344

一、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44

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47

三、创建黄桥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352

四、中原局移驻江苏 361

第十四章 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365

第一节 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移到江苏 365

一、皖南事变与新四军重建军部 365

二、华中局成立及第一次扩大会议 370

三、党对抗日根据地的一元化领导 373

第二节 粉碎日伪的“扫荡”和“蚕食” 376

一、1941年的反“扫荡”斗争 376

二、1942年的反“扫荡”斗争 379

三、1943年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383

四、湖西区和滨海区的反“扫荡”斗争 386

第三节 打破日伪的分区“清乡” 389

一、苏南东路地区的反“清乡”斗争 389

二、苏南茅山、太滆、丹北地区的反“清乡”斗争 392

三、苏中第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 396

第四节 击退反共军的进攻 400

一、粉碎国民党忠救军窜犯苏南的计划 400

二、程道口反磨擦战役 402

三、《临时约定》及山子头反磨擦战斗 403

四、两溧反磨擦战役 405

五、讨伐税警总团陈泰运部 406

第十五章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409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409

一、“三三”制政权的确立 409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行 413

三、基层政权的改造 416

第二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20

一、根据地的经济环境及党的经济政策 420

二、减租减息运动 424

三、大生产运动 429

四、财政、金融和贸易 433

第三节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440

一、抗日文化运动和文化统一战线 440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 449

第十六章 夺取抗战胜利 455

第一节 为大反攻准备力量 455

一、整风运动 455

二、整训部队和参军运动 460

三、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63

第二节 在局部反攻中扩大解放区 468

一、局部反攻前的敌我态势 468

二、车桥战役 469

三、高杨战役和陈家港战斗 471

四、苏南的攻势作战 474

五、以江苏为基地,实施西进、南下的战略任务 475

第三节 举行战略反攻 477

一、1945年春夏两季的战略攻势 477

二、独立自主地实施全面反攻 481

第四编 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489

第十七章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489

第一节 苏皖解放区的形成 489

一、继续肃清拒降的日伪军 489

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的施行 491

三、苏皖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建立 493

第二节 苏皖解放区的民主建设 496

一、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496

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502

三、解放区的文教卫生事业 508

第三节 反对内战,准备自卫 511

一、击退国民党军对苏皖解放区的蚕食 511

二、苏南反“清剿”斗争 515

第四节 中共代表团在南京的活动 517

一、继续与国民党谈判 517

二、广泛开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 519

第十八章 开展自卫战争,实行土地改革 524

第一节 反击国民党军的大规模进攻 524

一、苏中七战七捷 524

二、保卫两淮、涟水、盐城的战斗 528

三、宿北战役 532

四、讨伐郝鹏举 534

第二节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536

一、中共中央“五四”土地政策在华中的贯彻 536

二、土改运动迅速在解放区推开 540

三、敌后斗争环境下的土改复查 544

第三节 坚持苏皖敌后斗争 547

一、坚持敌后斗争方针的提出和组织的调整 547

二、反“扫荡”和反“清剿”斗争 549

三、反复辟和反倒算斗争 555

第四节 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斗争 557

一、党在江苏国统区工作的新部署 557

二、五二○学生运动 560

三、苏南农村的“三抗”斗争 564

第十九章 解放区的恢复与扩大 568

第一节 苏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 568

一、盐城、李栟、盐南等战役攻势 568

二、华中工委等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建立 570

三、粉碎国民党军的追剿和“总体战” 572

第二节 土改运动的深入和“三查三整” 574

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贯彻 574

二、华中土地会议的召开 577

三、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 581

第三节 巩固老区,建设新区 584

一、坚持老区斗争的经济举措 584

二、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的成立 589

三、江南工委在苏南国统区的工作 591

第二十章 江苏全境的解放 595

第一节 决战淮海,解放苏北 595

一、淮海战役从陇海铁路东段发起 595

二、苏北人民支援淮海战役 600

三、苏北行政区的建立 604

第二节 大军渡江,解放苏南 607

一、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 607

二、苏北人民支援渡江作战 609

三、苏南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 612

四、争取和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 615

五、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覆灭 618

第三节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622

一、苏南行政区和南京直辖市的建立 622

二、建立和巩固社会新秩序的斗争 625

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630

结语 632

大事索引 639

人物略历 659

后记 7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