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晓华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0030599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优秀之作。
《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目录

上篇 传统艺术的现代阐释 3

1章 认识书法 3

第一节 什么是书法艺术 3

第二节 书法是不是必须“写字” 5

第三节 书法与现代社会精神 9

第四节 书法能否走向世界 13

第五节 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 14

2章 书法艺术的构成 17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两种形态 17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物质”构成 18

第三节 书法的基本语言及其规范 20

第四节 点画的组合 23

第五节 汉字形体的“完整性”与视觉张力 25

第六节 墨韵和章法 26

3章 书法文化形态的生成 32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最初形态 32

第二节 书法艺术纯审美倾向的出现 35

第三节 书法艺术理论的诞生 38

第四节 书法造型理论的形成 39

第五节 本体意义的再升华 43

4章 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 45

第一节 力——形式美感的基础 45

第二节 形状、厚度、面积 47

第三节 形式组合与力感变化 50

第四节 力感与书法美的来源 52

第五节 书法与情感表现 55

第六节 书法与自然、伦理、个性表现 59

一 书法与自然 59

二 书法与伦理、道德 61

三 书法与个性表现 63

中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 63

5章 上古时代书法 69

第一节 神话时代有关文字与书法起源的传说 69

第二节 上古时代的文字与书法 71

6章 古文字时代书法 74

第一节 古文字时代“字学”发展的主题 74

第二节 造字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般特征 76

第三节 非主流辅体书法的存在及其意义 77

第四节 古文字时代的书法名家名作 80

一 传说中的书法家 81

二 传世的书法名家和名作 82

7章 两汉时代的书法 90

第一节 历史任务的转移 90

第二节 渐变中的西汉书法 91

一 西汉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 91

二 逐渐演变中的西汉书法 93

第三节 东汉书法的繁荣 95

一 东汉早期的正体书法 95

二 成熟时期的正体形式——汉碑 96

三 东汉辅体书法的发展 102

四 东汉时期的篆书 105

第四节 两汉时期著名书家 107

8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 113

第一节 艺术的自觉 113

第二节 魏晋书法形式的发展 114

一 魏晋人的洒脱与书法的品位 114

二 魏晋正体书法的演变 115

三 魏晋行、草书的成熟 118

第三节 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120

一 书法审美感会的加深和书法收藏风的兴起 120

二 书学研究的初步繁荣 122

三 地域风格的出现 123

四 新书体的普遍确立 125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家及传世名作 125

一 著名书家 125

二 传世著名碑刻 134

9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艺术 142

第一节 正体楷法的确立 142

第二节 行书的觉醒 147

第三节 草书的再飞跃 150

第四节 唐代的开放精神与唐代书法的全面发展 152

第五节 隋唐五代重要书家和作品 156

一 隋代著名碑刻 156

二 唐代民间无名书家作品 157

三 唐代著名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160

四 五代书法的衰落和杨凝式 173

10章 宋元明清的书法艺术 175

第一节 北宋书法的个性化运动 175

一 书法艺术的重新定位 175

二 对创作技巧的重新认识 177

三 正统派的重法主张 179

四 个性化运动的成果与得失 180

第二节 南宋和元代书坛的“复古”倾向 183

一 南宋书坛“复古”倾向的加强 183

二 元代书法的复古求新 188

三 宋、元书法工具的改进与书法艺术的发展 193

第三节 明代书法的低迷与重振 194

一 明初的文化专制与“帖学”之兴 194

二 帖学笼罩下的明前期书法 196

三 实用文字书写形式的新发展 197

四 明中期书法发展的曙光 199

五 吴中三子——局部的突破 200

六 来自“道学”界的责难 201

七 晚明书法的收获 202

第四节 清代书法的全面繁荣 204

一 康、乾二帝影响下的朝士书风 204

二 在野文人书家的反传统倾向 206

三 乾嘉学派与清中期的篆隶中兴 209

四 清代中后期的“碑学”运动 211

五 晚清书法的全面繁荣 215

第五节 风格时代的重要书法学者和书家 217

一 宋代 217

二 元代 223

三 明代 227

四 清代 233

五 近代名家选介 244

下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244

11章 书法艺术的学习 251

第一节 熟悉工具 251

一 笔 251

二 墨 253

三 纸 254

四 砚 255

第二节 碑帖选择 256

第三节 碑帖临摹 258

第四节 学书次第和字外功 261

12章 书法创作的基本技巧 264

第一节 毛笔的使用 264

第二节 运笔的一般技巧 268

一 笔法基础——运笔的提与按 268

二 “紧涩”——书法运笔的“笔触感” 270

三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运笔的“正锋”与“侧锋” 271

四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藏露与笔势收放 274

五 切翻绞转——用笔的方和圆 277

13章 书法创作的具体技法 279

第一节 具体用笔法 279

一 入笔——顺锋入笔、逆锋入笔 279

二 行笔——提、按、顿、挫、颤、衄、转、折 279

三、收笔——驻、回、出 280

第二节 主要书体基本笔法 281

一 甲骨文、大篆、小篆 281

二 隶书 283

三 魏碑 284

四 楷书 285

五 行书 286

六 章草 287

七 草书 287

第三节 创作方法的运用 288

一 追求古典美 288

二 温和的个性化 288

三 夸张变形 288

四 模糊化 289

五 “现代书法” 290

14章 书法艺术的品鉴与欣赏 291

第一节 书法作品的形式 291

第二节 隐含的书法“生态形式”及其结构 292

一 文字语义层 293

二 笔墨外形层 293

三 墨象层 293

四 历史文化层 294

第三节 传统书学的书法品评方式 295

一 早期拟喻式品评 295

二 历史、美学、伦理三种标准的确立 297

三 传统书学的品级理论 299

第四节 现代书学理论和书法品评 300

一 现代书学理论的发展状况 300

二 传统继承中的发展 300

第五节 书法鉴赏的一般规律 301

一 书法的“本文”和“召唤结构” 301

二 读者阅读的“期待视野” 302

三 形式感知和响应移情 304

四 “知人论世”与人格感化 306

第六节 书法审美的其他规律 307

一 新面孔的魅力 307

二 “重复欣赏” 308

三 习惯厌恶 309

四 艺术家的青春 309

15章 篆刻艺术简介 311

第一节 从实用艺术到文人艺术 311

一 篆刻与书法 311

二 篆刻艺术的起源 312

三 吉语——表现意识的初起 312

四 肖形——空间表现力的拓展 313

五 文人的介入 313

六 篆刻文人艺术地位的确立 314

第二节 篆刻艺术的语言 314

一 艺术与实用 314

二 篆刻艺术的语言 315

三 色彩块面效果 316

四 做残 317

五 边款 318

第三节 篆刻艺术的分类与流派 318

一 印章的分类 318

二 古玺 319

三 汉印 320

四 封泥 320

五 流派印 321

第四节 篆刻的学习和印章的使用 325

结语 327

文献资料来源 329

后记 3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