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仁行天下  儒家的故事
仁行天下  儒家的故事

仁行天下 儒家的故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长志,徐汝淙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1246533
  • 页数:3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儒家产生的社会背景,书中结合史料论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和体系,讲述了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儒学在汉、唐、宋等各朝代的地位,以及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等。
《仁行天下 儒家的故事》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诞生 1

第一节 孔子对社会的考察 4

一、现实社会的乱象与上古社会的美好 4

二、“家天下”出现后发生的现象 10

第二节 孔子对古代制度的考察 13

一、孔子对“礼”的考察 13

二、在“家天下”的情况下,是“礼”曾使国家得以治理,天下得享太平 14

第三节 孔子对上古社会传统理念的考察 15

第四节 孔子对人的考察——从关于“大同”、“小康”和“大顺”的论述,看孔子创建儒学的思想脉络 17

第五节 儒学的诞生 23

第六节 孔子之后的儒学 23

一、孔子的弟子对儒学形成的贡献 23

二、孟子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24

第二章 儒学的核心和体系 32

第一节 儒学的核心 32

一、“仁”是什么 32

二、“仁”是儒学的核心 36

第二节 儒学的体系 37

一、修身——人要仁德 38

二、齐家——家庭要和睦 40

三、治国——社会要和谐 41

四、平天下——天下要和平 42

第三章 儒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 58

第一节 儒学的思想精华 58

一、仁爱思想 58

二、重德的思想 58

三、民本思想 64

四、爱国爱乡的理念 80

五、关于“和”的理念 82

六、积极进取的思想 93

七、义利观 95

八、幸福观 100

九、重名节的思想 112

十、天命观念 115

第二节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126

一、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126

二、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128

第四章 孔子及其弟子们为实现“仁行天下”的理想而努力 130

第一节 孔子为实现“仁行天下”的理想而努力 130

一、在齐鲁之间寻求机会 130

二、周游列国,寻求机会 132

三、整理典籍 141

四、教书育人 143

第二节 孔子逝世后弟子们继续努力 165

一、学生们顶住对孔子的非议,坚守老师的志向 166

二、写成《论语》,以传后世 167

三、著书立说,宣扬儒学 168

四、树立门派,兴盛儒学 168

第五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176

第一节 儒学的厄运 176

一、法家的兴起与秦始皇的暴政 176

二、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187

第二节 儒学的重新兴起 187

一、秦朝二世而亡,社会精英纷纷总结教训 187

二、刘邦和继任皇帝重视儒学的表现及其实质 190

三、汉武帝“独尊儒术” 193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195

第六章 儒学思想主体地位的成功确立和两汉社会 198

第一节“独尊儒术”推行后的两汉社会新气象 199

一、经过大力收集,儒学经典俱已完备 199

二、学习、研究儒学渐成风气 199

三、开设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200

四、统治者把尊崇儒术当成国策 201

五、儒者群体开始形成 202

第二节“独尊儒术”推行后两汉社会的思想状况 212

一、儒学占据主体地位,但依然是多种思想并存 212

二、就儒学本身而论,孔子、孟子原创儒学为主体,与被改造了的儒学并存 212

三、儒学的价值彰显于民众之中 213

第七章 儒者群体和唐宋社会 217

第一节 唐代社会和唐儒群像 217

一、唐代社会风貌 217

二、唐儒群体的精神风貌 226

第二节 两宋社会和宋代儒者群体 265

一、两宋社会概貌 265

二、危机时期儒者群体的精神风貌 273

第八章 民族大融合中的儒学 295

第一节 民族大融合初期社会状况和儒学的地位 295

第二节 元朝社会状况和儒学的地位 297

第三节 清代社会和儒学的地位 299

第四节“汉化”的重大历史意义 303

第九章 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305

第一节 近代“中国落后”析 305

一、几种不实印象 305

二、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307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强”振兴 312

一、觉醒 312

二、“自图振兴” 313

三、“自强”运动的成就 314

四、儒学对“自强”运动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 320

五、“自强”运动的受挫 325

第三节 我们应该怎样看“自强”运动 333

一、它是一个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出现的民族自救、自强运动 333

二、运动的局限性 333

三、运动的功绩 334

四、“自强”运动是近代中国走向未来迈出的第一步 335

第十章 中国需要儒学,世界需要儒学 336

第一节 中国需要儒学 336

第二节 世界需要儒学 3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