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卓遵宏,侯坤宏访问
  • 出 版 社:国史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860370096
  • 页数:583 页
图书介绍: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目录

壹、家世背景 1

贰、求学历程 12

私塾小学 12

初中时期 18

自立求学 23

大学时期琐谈 26

大学时期的师友 33

叁、从军时期 44

离家从军 44

转往水上警察队 46

投考青年军 46

战争的体验 48

随军来台 50

疾病的考验 51

八二三炮战 53

伞兵训练 55

退出军伍 56

军中时期的有关师友 57

整理白老日记 59

前尘影事 60

我与方教授 62

稍微开窍 68

军旅总结 69

肆、印度经验 74

留印因缘 74

师友送别 76

在加城转机 77

初会薛雷教授 78

思乡情怯 79

做了老童生 80

印度的拥毛派 84

南北伙食团 88

此事甚为稀有 89

印度文化之特质 91

两性文化 93

文化的保守与自信 95

印度华侨外移 97

惠而不实的女性尊严 98

上智与下愚 100

印度侨领 101

面临抉择 107

可恶的衙门 109

佛学研究所成立 110

艰辛的岁月 111

伍、婚姻、家庭 114

老丈人的关怀 114

独行参访 115

不幸的童年 116

难得的成就 118

家属成员 119

我妻薛绍平女士 119

内弟薛阿米 124

我的子与女 125

长女德融 126

次男德会 127

小女德风 134

岳父与岳外祖父 136

岳父薛雷教授 136

岳外祖父朱维干教授 138

平生无大志 139

陆、华冈时期 146

创立印度研究所 146

与佛光山结缘 150

所长星云法师 151

印度文化研究所的兴与废 152

印度研究的小成 154

与星云法师的因缘 155

在星云与白老之间 159

微风生波 162

关于华冈佛学研究所 164

理事长陈植津先生 164

历任所长 165

拜访圣严法师 165

全力劝进 167

以愿力承担 168

确立办学目标 170

有待强化的师资 171

华冈佛研所之小成 174

初具学制规范 175

尊师重道 178

我心如秤 178

华冈时期琐谈 179

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风格 182

悼东老文 183

是非凭谁诉 183

穷则变 185

本该如此 186

潘维和先生 187

李瑞爽先生 189

莫贻谋先生 191

华冈人事更迭 191

张冠群是文化的金鸡母 192

晓公对圣严法师的期许 193

柒、北投时期的中华佛学研究所 196

护法理事会改为护法会 196

护法委员会 198

北投初期的研究所 199

法师的厚爱 200

冉教授是理想人选 201

方教授义无反顾 202

不负初衷 203

我是「员外」 204

幕府之宾 205

行政合议制 205

佛研所所训 206

佛研所的人与事 208

佛研所的人 209

佛研所的事 221

捌、法鼓山时期 242

图资馆搬迁 242

校舍的分配 244

电子佛典是本所的近水楼台 246

「研评会」与「教评会」 247

宗教研修学院 249

宗教白皮书 252

宗教团体法 253

汉藏文化交流班 256

培训翻译人才 258

廖本圣老师 260

博士生研究团队 261

蔡耀明教授 262

语文的重要性 263

获准为国科会的研究奖助单位 266

唯识学研究中心 268

最需深入典籍的研究 284

网路资料室 286

电子佛典协会的成就 289

佛教艺术中心 290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研究」计画 295

国际两岸学术会议与交流 297

编辑《台湾佛教年鉴》 299

法鼓人文社会学院 301

创设因缘 301

运作方式 305

现阶段的思维 321

玖、与教界的互动 325

与圣严法师的胜缘 325

愿力与契机 326

师徒都是学问僧 327

宗教家风范 328

「每事问」 329

一度请辞 331

法鼓山僧团 333

以「学缘」成「法缘」 334

法鼓山不只是一座山 336

此山与彼山 337

作「干部」的本份 339

慧岳长老与圣严法师 344

慧岳长老与我 346

亲近印顺长老 348

亲近晓云法师 358

与白圣长老的因缘 361

一度曾筹设的佛教大学 366

与悟明长老的因缘 368

采访南亭长老 368

与成一长老的因缘 370

越南籍的净行法师 372

北美印顺文教基金会 373

拾、印度文化 376

两种文化 376

三种殖民 377

四种阶级 377

业论是印度社会的稳定力量 378

宗教文化之正、反价值 380

三种殖民与四种吠陀 382

四吠陀与印度文化 383

文化与社会相互变迁 385

久即生顽 386

祭司的贪腐 386

欧洲宗教黑暗的胜迹 387

《吠陀经》与史诗 388

奥义哲学 389

相对论的耆那教 392

伦理的相对 396

知识之相对 397

缘起论与相对论 398

佛教在印度文化中之「是是非非」 399

因明不只是思惟的方法 400

殊途同归 401

印度文化之价值 404

佛教在印度之衰亡 405

永难凋谢的传统 406

穷酸秀才难富贵 407

以佛陀祖国为例 408

反面文章需要更多例证 409

宗教与哲学有异 412

佛教现代化? 414

大乘经典两重观 415

谈师徒的传承 417

印度教与佛教相互之影响 419

印度的重商时代 422

主流文化的轴心 424

印度学研究现况 425

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433

拾壹、个人学术之「拾落穗」 440

治学过程 440

教学相长 442

逻辑保证知识之正确 445

伦理与道德之同与异 447

中国先秦的逻辑 448

三大古文明国之逻辑 450

理性被阻塞 451

逻辑普遍适应性 452

我的启蒙佛典 455

天台、唯识三大部 456

略谈天台思想 459

性恶思想 464

天台与华严思想 465

三论中的吉藏大师 470

为后贤开路 471

「止」、「观」与「止观」 475

唯心与唯识 476

我、法两执 477

无始时来 479

最先进的认识论 480

熊氏看唯识 481

污染转清净 483

华严与唯识 484

从投胎到解脱的教育 486

唯识接近西方哲学论题 487

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反省 488

印老反大乘佛教吗? 489

思想的发展性 490

学者与思想家 491

佛学研究琐谈 493

有待深耕的园地 495

对京都学派的看法 497

有关佛学问答 499

法显大师最使我感动 5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