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明代诗文的演变
明代诗文的演变

明代诗文的演变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书录著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0619371
  • 页数:6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开拓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研究的新路,探究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的内在规律,全书分三篇十六章,是书开拓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思考的新路,把握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演变的规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代诗文的演变发展史。是一部卓有建树的明代文学研究力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上一篇:铁门下一篇:武则天 卷4
《明代诗文的演变》目录

绪论 1

一、突破的关键——开拓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思考的新路 2

二、探究的核心——把握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演变的内在规律 12

轨迹篇 33

第一章 “草昧之际崇儒绅”——明初各派汇合成崇儒复雅的主流 33

第一节 杨维桢——明代诗文逻辑发展的起点 34

第二节 高启——“一变元风,首开大雅”的前奏曲 42

第三节 宋濂、方孝孺——“文道合一”的协奏曲 58

第四节 刘基——“风雅”的变奏曲 79

第五节 明初各派——“各抒心得”、彼唱此和的合奏曲 94

第二章 儒雅品位的沉降与审美意识的回升——从台阁体到茶陵派、吴中派演变的轨迹 111

第一节 雍容气象掩盖着“天趣之真”——台阁体儒雅品位的沉降 112

第二节 力去“陈俗”,追求“浑雅”——李东阳的审美追求与庙堂文化的钳制 130

第三节 尊崇气节,致力于儒雅文学的复壮——由茶陵派向前七子过渡的杨一清 150

第四节 缘情尚趣,追求自适与狂放——由杨维桢向李贽、袁宏道等过渡的吴中派 164

第三章 “复臻古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前七子在“格”与“情”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 181

第一节 “陈庄体”与茶陵派的负效应——前七子“宗汉崇唐”心态膨胀的诱因 182

第二节 李梦阳违背“宗汉崇唐”初衷的“祖格本法” 195

第三节 李梦阳、康海的“情之自鸣”与“无意插柳”的“复臻古雅” 205

第四节 追求“风雅浑厚之气”——何景明在“雅”本质论与方法论上的初探 222

第五节 “因情立格”——徐祯卿、王廷相在格调与情感上的和谐 238

第四章 “言适与道称”和“直据胸臆”的合一——唐宋派在转向“王学”中标举“法出乎自然”的审美标准 255

第一节 阳明心学的渗透与审美心态的转换——唐宋派在理论批评上独树一帜 256

第二节 雅文学向理性化和生活化发展——唐宋派诗文创作的独特风貌 274

第五章 “变俗为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后七子在“雅”与“俗”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 291

第一节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李攀龙理论上的“盲点”和创作上的误区 291

第二节 “顿悟能为诗,三昧超徐庚”——谢榛理论上的“超悟”与创作上的异步 306

第三节 “捃拾宜博”和“多历情变”——王世贞在理论借鉴中的“调剂”和创作体验中的变异 320

第四节 “闳襟宇而发其才情”——吴国伦在“雅”文化的夹缝中培育“俗”美学的新苗 342

第六章 俗文化与启蒙思潮的相互渗透——公安派及其先驱俗美学的新变 355

第一节 复古派的刺激与师心者的传感——公安派文学解放思潮崛起的动因 356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宁今宁俗”——公安派新变高峰期的追求 374

第三节 情真趣灵与浑融蕴藉——公安派自我修正期的追求 392

第七章 性灵说的深化与俗美学的雅化——竟陵派师心“求灵”与师古“求厚”的结合 410

第一节 “严冷”的文化个性和“独响”的艺术追求——钟、谭在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矛盾中形成的理论批评 411

第二节 心灵苦闷的象征和尚今尚俗的潜流——钟、谭反映内心矛盾与现实矛盾的诗文创作 429

第八章 写实尚真,忧时托志——明末师古复雅与师心尚俗两大思潮的融合 447

第一节 充实与古雅融合的审美追求——陈子龙等人“忧时托志”的诗歌 448

第二节 自娱与忧时情绪的双重表现——张岱等人“以坚实为空灵”的小品文 465

特征篇 483

第九章 理性的衰减与格调、情感的偏胜 483

第一节 格调表层的剧烈膨胀 483

第二节 情感结构的深层突进 493

第十章 群体的自守与群体的自省 505

第一节 “古今真文人”的标志之一——“何处不自信,亦何尝不自悔” 505

第二节 群体自守中的二极背反 群体自省中的两线相交 514

第十一章 意象的批评与意象的创造 522

第一节 长足进展的意象理论 522

第二节 蔚成风气的意象批评 532

第三节 各显其能的意象创造 539

第十二章 审美观照中的超悟与审美创造中的禅趣 548

第一节 “自信诗家半入禅”——审美意识的超越 548

第二节 “空界多诗景”——禅趣对创作的渗透 557

动因篇 567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心态的复归与重塑 567

第一节 民族意识与儒雅思潮的交相迭起 567

第二节 民族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相互推动 577

第十四章 哲学上实践意识的强化与渗透 589

第一节 知行观的变异与发展 589

第二节 知行并进与创作、批评的相互推动 594

第三节 知行并进与创作、批评的相互牵制 604

第十五章 朝廷的政策导向与文士的价值取向 610

第一节 文字狱——明代诗文迭遭摧残的一个原因 610

第二节 八股取士的负效应——明代诗文迭遭摧残的又一个原因 615

第三节 八股文的“变态”——明代诗文不断演变的一个动因 618

第四节 相反相成的效果与不期而遇的正效应 624

第十六章 区域文化与诗文主流的嬗变 629

第一节 “金华人多业儒”与“文道合一”的思潮 629

第二节 “朝士半江西”与台阁体的独尊 636

第三节 苏州、徽州等地商潮与诗文革新思潮 640

结束语 645

一、中国古代诗文“逻辑推演”中的重要一环 646

二、审美追求的韧性与文化人格的缺陷 654

三、初步探究中的深远思索 659

主要征引书目 661

后记 672

新版后记 6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