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民国十家
民国十家

民国十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畅钟著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0096969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民国时期学术繁荣,学术大家众多。本书选取十位民国学者(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宗白华),深入分析其学术思想、学术研究方法、展现其主要学术成果及影响,力图以此十家为例,反映民国时期基本学术面貌。
《民国十家》目录
标签:

第壹章 梁启超:蹉跎负尽百年心 开辟新学头一功 1

一、生平 5

二、梁启超的文学研究 6

(一)梁启超文学研究方法与内容举例 6

(二)梁启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之挖掘及评述 9

(三)梁启超诗词选登 10

三、梁启超的历史研究 11

(一)引言 11

(二)梁启超历史研究目的 12

(三)史家、史体、史学之评判以及梁氏之历史观 13

(四)史学改造之法 14

(五)梁启超对所谓历史规律之说明 15

(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之研究 17

(七)梁启超史学研究之贡献总结 19

四、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国学思想研究) 20

(一)目的与方法 20

(二)梁启超关于学术史划分以及不同学术流变融合之说明 21

(三)梁启超学术史研究之主要特点及重要价值 28

五、梁启超的佛学研究 29

(一)佛教历史简介 29

(二)梁启超佛学研究目的 31

(三)梁启超佛学研究方法 31

(四)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成果 32

六、梁启超的政治、经济、财政、法学及西方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简述 36

七、梁启超学术研究方法、学术逻辑、学术体系以及为学目的再论 37

八、梁启超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39

(一)梁启超之评价 39

(二)梁启超善变中之不变 40

(三)梁启超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41

第贰章 王国维:依依残照 独拥最高层 43

一、王国维生平及著述 46

二、王国维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简述 48

(一)王国维之考证(考据)之学 50

(二)王国维的义理之学 69

(三)王国维的文学创作 88

(四)总论 98

三、王国维的精神内核 104

第叁章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 文史独留两青峰 107

一、陈寅恪生平及著述 110

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述评 110

(一)陈寅恪的史学研究 111

(二)陈寅恪的文学研究 141

(三)陈寅恪学术研究方法及成果总论 159

三、陈寅恪为学理念及精神特质之总括 161

(一)陈氏对同时代学者大家之述评 162

(二)陈寅恪诗歌之略举及其所反映的陈氏精神 165

(三)陈寅恪精神特质总结 171

四、陈寅恪学术思想再评 171

五、续语 174

第肆章 胡适:工具成学问 自有真主义 175

一、胡适生平及其思想变化 178

二、胡适的研究方法再探 181

三、胡适学术研究及其成果 183

(一)胡适的文学研究 183

(二)胡适对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与整理 190

(三)胡适对杜威哲学的研究 201

(四)胡适晚年的国故整理 202

(五)胡适的文学创作 206

四、胡适之价值及精神特质之总结 207

第伍章 张君劢:中西勘通途 实践难容世 209

一、生平 212

二、科玄论战 213

三、张君劢对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 214

(一)张君劢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及总结 214

(二)张君劢关于西方哲学流变的说明 216

(三)张君劢关于康德哲学的说明 217

(四)张君劢关于黑格尔哲学之说明 218

四、张君劢的儒家思想以及中西哲学汇通之研究 220

(一)张君劢的学术研究方法 220

(二)张君劢儒学研究框架 220

(三)张君劢儒学研究贡献 221

(四)张君劢对孔孟思想的总结以及与希腊哲学之比较 222

(五)宋明理学以及与西哲亚氏的比较与汇通 224

五、张君劢的政治学及宪法学思想 233

(一)张君劢政治学思想之出发点 233

(二)张君劢政治学之核心 234

(三)张君劢对民主政治之总结 236

(四)张君劢的宪法学思想 237

六、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及政治实践小结 239

七、张君劢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间的关系 242

八、张君劢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 244

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245

第陆章 马一浮:释道儒成一家言 一代宗师阁问谁 285

一、生平 288

二、马一浮学术思想总论 291

三、马一浮的学问精神与求学之道 298

四、马一浮儒家之学 300

(一)马一浮六艺判教之说 300

(二)马一浮六艺汇通之学 302

(三)马一浮的六艺贯通之学 309

五、马一浮释道儒融通之学 319

六、马一浮之诗词 333

七、马一浮治学之鹄的 336

八、马一浮生活中所表现出得精神气节举例 337

九、总论 338

第柒章 熊十力:誓破唯识筑新学 翕闢转化成大道 339

一、生平 341

二、熊十力之儒家说 342

(一)熊十力之儒家统摄论 342

(二)熊十力对儒家所言“道”的解读 343

(三)熊十力《原儒》概说 344

(四)熊十力儒家学说小结 349

三、熊十力的学术研究方法 351

四、熊十力之历史观 354

(一)熊十力历史研究宗旨以及中西国家观不同之界说 354

(二)熊十力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与外族交融视角的历史变迁说 355

(三)熊十力文化史观及其对历史人物评价之观点 357

(四)熊氏认为历史之发展当以中国文化为正途 358

五、熊十力佛学新论 358

(一)马一浮、欧阳竟无等对熊十力佛学之评价 358

(二)熊十力佛学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360

(三)熊十力的佛家名相新解 373

(四)熊十力的佛学新论 388

六、熊十力学术体系之核心思想 394

七、熊十力精神特质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397

八、熊子学说之后继 399

(一)唐君毅 399

(二)牟宗三 399

九、熊十力小结 400

第捌章 梁漱溟:究元决疑立大志 知行合一赖精神 401

一、生平 403

二、关于后人之梁氏思想评价以及问题 407

三、梁漱溟为学目的 407

四、梁漱溟之学术思想之分段 409

五、梁漱溟学术研究方法 412

六、梁漱溟之佛学研究 413

(一)印度佛教之渊源 414

(二)梁漱溟对印度佛教之本质或曰最要者之理解 416

(三)佛教之哲学思想 420

七、梁漱溟关于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之学 428

八、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之研究与解读 436

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441

十、梁漱溟之精神特质 444

十一、梁漱溟学术思想之重大价值 444

十二、梁漱溟学术思想之再梳理及修正 445

第玖章 辜鸿铭:四海飘蓬过一生 欲将儒学救世荒 447

一、生平 450

二、辜鸿铭对中国传统之认识 451

(一)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认识 451

(二)辜鸿铭的中国妇女说 458

(三)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 459

三、辜鸿铭之儒家说 460

四、辜鸿铭之时代解读与批判 467

五、辜鸿铭学术逻辑及其学术思想之利弊 471

六、辜鸿铭的精神特质 472

七、总结 473

第拾章 宗白华:理性问真与感性求美 475

一、生平 477

二、宗白华的哲学研究 478

(一)由佛学之角度对西哲之理解 478

(二)宗白华对西方哲学的梳理与总结 483

(三)宗白华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85

(四)宗白华形而上学之研究 488

(五)宗白华对道家时空意识之解读 490

三、宗白华的美学艺术思想方面的研究 491

(一)宗白华的西方美学、艺术思想之源头以及不同派别之研究 492

(二)宗白华的中国美学以及艺术思想之研究 499

(三)宗白华的中西美学以及艺术比较之研究 503

四、宗白华的艺术创作 505

五、宗白华之艺术批评与美学思想之学术逻辑及体系 508

六、宗白华的精神特质 509

七、总结 511

参考书目 513

跋 5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