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飞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29945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析和探究了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同时提出了以公共交往生活为基础来重构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原则的理论观点。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探讨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分析公民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章致力于探讨“公共交往”的概念内涵和学术渊源,提出基于“公共交往”来重构当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论点。第三章引入“治理”理念,以肯定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往,支持学生在学校组织中的治理主体地位。第四章探讨了师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构,鼓励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交往。第五章探讨了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发展学校生活的公共性。第六章提出公民课程应回归于交往生活实践,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 9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价值困境:公共价值的“遮蔽” 11

一、公民教育的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的混淆 12

二、公民教育的“应然规范”与“实然规范”的分裂 19

三、公民教育的权利导向与责任导向的失衡 22

四、公民教育的公共价值与公共生活的背离 26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 30

一、学校组织的权力运作:“权力”对“权利”的压制 31

二、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控制”对“治理”的取代 36

三、学校组织的“工厂”隐喻:私益性与公益性的失衡 41

四、学校组织成为公民生活的障碍 44

第三节 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公民认知与实践的疏离 47

一、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的疏离 48

二、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疏离 53

第四节 公民教育的个体化困境: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 59

一、现代学校与竞争性个人主义 60

二、“孤独的公民”与公共冷漠 63

三、学校生活空间:公共关怀的“隐退” 67

第五节 公民教育的教师观念困境:教师职业“公共使命”的式微 70

一、教师职业的“私事化”对“公共性”的贬斥 71

二、教师职业的“技术理性”对“公共理性”的压抑 74

三、教师职业的“阐述者”角色对“批判者”角色的取代 78

第二章 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交往的分析 84

第一节 “公共交往”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内涵 85

一、“公共交往”的学术渊源 87

二、“公共交往”的理论内涵 97

三、“公共交往”作为公民教育的实践基础 102

第二节 公共交往的四维功能及其公民教育意蕴 107

一、公共交往的“对话一理解”功能与公民教育的理解性 108

二、公共交往的“理性一行动”功能与公民教育的行动性 111

三、公共交往的“客我一主我”功能与公民教育的转化性 114

四、公共交往的“反思一批判”功能与公民教育的批判性 117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 120

一、学校“公共交往”的类型分析 120

二、学校公共交往的“四维”建构 125

三、通过公共交往促进公民品质的培育 129

第四节 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 134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34

二、学校交往空间作为“准公共领域” 140

三、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 145

第三章 公共交往与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变革 152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治理”构想 153

一、“治理”的理论内涵 154

二、学校组织的“治理”理念 158

三、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的交互关系 163

四、“治理”视域下的公民教育建构 167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从“控制”走向“治理” 170

一、学校组织的治理逻辑:对控制逻辑的反抗 171

二、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基于治理的分析 175

三、走向治理的学校组织:公民交往生活的建构 178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权力分享:从“独占性权力”走向“共享型权力” 182

一、学校组织的“独占性”权力结构与公民教育的困境 183

二、“治理”的愿景:多元互动的权力共享观 186

三、向学生“赋权”:学校组织权力共享的实践策略 190

第四章 公共交往与师生关系的公共性建构 194

第一节 师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构: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 195

一、扭曲的师生交往与学校生活的“去公共性” 195

二、师生交往的协商民主性: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198

三、师生的协商交往:理性规则的分析 201

四、师生交往: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 206

第二节 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担当 210

一、教师作为有限度的“转化性知识分子” 211

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担当 217

三、教师通过“转化性”重建学校生活空间的公共性 222

第三节 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建构:超越“技术理性”旨趣 226

一、师生交往的“技术理性”旨趣 227

二、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实践:超越“技术理性”旨趣 231

三、走向对话性实践:师生交往关系的三维建构 234

第五章 公共交往与公民共同体的培育 242

第一节 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与公民共同体的构建 243

一、整体主义和产业主义的教育路径:“虚幻的”共同体意识 244

二、公民共同体:公共价值的沟通与共享 248

三、公民共同体:重建自我、他者与学校生活 253

第二节 超越“孤独”的公民:构筑学校的公民共同体 257

一、构筑课堂生活的共同体实践 258

二、构筑民主的学校公共生活 263

三、构筑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 268

第三节 对抗“公共冷漠”:参与式公民教育与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273

一、公共冷漠与公民不参与 274

二、参与式公民教育:内涵、意义与必要性 277

三、参与式公民教育与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282

第六章 公共交往与公民课程 287

第一节 公民课程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 288

一、对公民课程内涵的两种不同理解 288

二、对公民课程的“学科知识模式”的反思 290

三、公民课程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 295

四、公民课程:构筑公共性的交往生活实践 299

第二节 协商交往与协商课程 304

一、“协商课程”的提出及其意义 304

二、协商课程的基本理念 308

三、协商课程的实践建构 312

第三节 服务式交往与公民服务课程 316

一、“公民服务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316

二、“公民服务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320

三、基于“社区服务”理念的公民课程建构 324

第四节 社团交往与公民社团课程 328

一、公民社团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330

二、公民社团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333

三、基于“社团交往”理念的公民课程建构 336

附录 346

参考文献 355

索引 364

后记 3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