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  卷上
中国哲学  卷上

中国哲学 卷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建猷著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2645333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哲学之学理形态的文本,着力体现中国哲学之民族理论思维与汉语概念特质,超越曾经对中国哲学碎片化的理解。
《中国哲学 卷上》目录
标签:哲学

绪论 1

一、回望中国哲学史境以资现实学理形态建设 1

二、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8

三、中国哲学具有自体话语以及生成译他法则 11

四、中国哲学以其现实学理形态支持学科发展 15

五、中国哲学昭示着哲学国际一般的中国品格 17

卷上 27

篇之一:本原论 27

概述 27

第一章 太极本原论 30

第一节 《易》呈示变化移易的动态运动 30

第二节 《易》之变易与不易的理论意趣 34

第三节 太极本原论在《易传》的诠释中生成 38

第四节 太极本原论在经学诠释中绽放光彩 42

第五节 太极本原论在子学思想中与时发挥 45

第二章 道本原论 50

第一节 三代经典原理论“道”的哲学观念 50

第二节 儒家异于道家之“道”的哲学思想 54

第三节 《老子》是道本原论和法则论的创设主体 59

第四节 《列子》和《庄子》是道本原论的发扬主体 63

第五节 新道家对道本原论与时开新的理论发扬 67

第三章 玄本原论 72

第一节 玄义概念在广义生活的观念文化指表 72

第二节 《老子》玄与无范畴对玄本论的前启发 76

第三节 玄本原论在玄义概念启发下独立发展 81

第四节 玄义观念影响下的无本原论新生独秀 85

第五节 环绕玄本原论而激扬一代的魏晋玄学 89

第四章 元气本原论 95

第一节 元气本原论在气的观念运动中抽象产生 95

第二节 元气本原论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发明于世 100

第三节 元气本原论在古代末期呈活跃发展之势 104

第四节 元气本原论在中世纪前中期增深其理论意界 108

第五节 元气本原论在中世纪中后期继续深化其发展 112

第五章 理本原论 117

第一节 理范畴从形下直觉进向形上学论 117

第二节 理范畴之对多域生活的则义论涉 120

第三节 法则规律之理表现理本原的规定性 122

第四节 二程朱熹从理法则论进向理本原论 124

第五节 陆九渊以“心即理”说支持理本原论 126

第六章 真如本原论 129

第一节 真如概念在中国佛教的译介 129

第二节 真如本原论概念的初步论述 131

第三节 真如本原论的宗教哲学特质 133

第四节 真如本原论的中国佛学论说 135

第五节 唐代文献与教派真如本原论 139

篇之二:格致论 147

概述 147

第一章 格物致知论 149

第一节 格物致知彰显人的主体思维认识力 149

第二节 格物而致知标示思维与存在之相接 152

第三节 格物视域与致知方式在主体内统一 155

第四节 格致自然形态开辟了宇宙认识视域 159

第五节 格致社会世运开辟了人文认识视域 163

第二章 学问思辨论 167

第一节 “博学之”激发格致主体走向知识前途 167

第二节 “审问之”警示格致主体自设问难义题 171

第三节 “慎思之”诫示格致主体自善思维方式 174

第四节 “明辨之”启示格致主体进向义理思辨 178

第五节 “笃行之”敦进格致主体并重认识实践 182

第三章 穷理尽性论 187

第一节 “穷理”是穷究事物法则之理的明理性思维 187

第二节 “求意”是寻绎文本话语义理的语义性认识 190

第三节 “尽性”是知性与养性连动的主体思维进步 194

第四节 “知行”是主体认知与实行统一的意义活动 197

第四章 中庸平和论 202

第一节 思维之“中”反映主体认识的中庸理念 202

第二节 践行之“中”反映主体克除倾向的理性 206

第三节 义利之“中”反映主体取予正当的态度 209

第四节 经权之“中”反映主体与时俱进的观念 213

第五节 递进之“中”反映主体守常的进取方向 217

第五章 相反相成论 223

第一节 “相反相成”理论揭示事物同体异质属性关系 223

第二节 “体用一源”理论揭示体实用妙的多维性意界 226

第三节 “有对相待”理论反映主体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230

第四节 “主客相适”理论揭示主客间际交互关系适度 234

第五节 “公性与独性”理论揭示事物一与多关系共在 239

第六章 佛教唯识论 243

第一节 “生成缘起”说论究事物生成的缘由 243

第二节 “事物性质”说论究事物本质与现象 246

第三节 “世界构成”说论究世界整体及结构 249

第四节 “主体性”说论究人对自身的真宰力 253

第五节 “唯识论”对真理观与观法的认识论 257

篇之三:名辩论 265

概述 265

第一章 名辩论的主体 267

第一节 名辩学说的主体在春秋时期群体生成 267

第二节 名辩活动中携带庸俗论意的论辩主体 271

第三节 名辩活动中注重德性论意的论辩主体 273

第四节 名辩活动中标示崇高意界的论辩主体 276

第五节 学派及其学说是名辩论显学化的标志 278

第二章 名辩论的视域 283

第一节 名实关系之域 283

第二节 概念形式之域 285

第三节 言意论辩之域 288

第四节 名理义涵之域 292

第三章 辩者共乐的二十一论题 296

第一节 普遍性及共性意义的论题 296

第二节 有限及无限性意义的论题 299

第三节 概念及时空关系意义的论题 300

第四节 歧义及非绝对性意义的论题 303

第五节 差异性及矛盾性意义的论题 306

第六节 主客及间际关系意义的论题 307

第四章 历览万物的十论题 312

第一节 宇宙事物及面积概念无限性意义的论题 312

第二节 天地上下及南方界限相对性意义的论题 314

第三节 事物运动及时间空间相对性意义的论题 318

第四节 共性与个性及中央与旁域相对性的论题 321

第五节 相对性方法及普遍性情怀之意义的论题 324

第五章 名辩论的思维方式 328

第一节 命称性方式 328

第二节 界说性方式 331

第三节 知类性方式 336

第四节 推致性方式 340

第六章 佛学的因明论 345

第一节 《因明大疏》以疏解形式开因明论中国化进程 345

第二节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拓展中国佛学的因明论 349

第三节 《因明入论庄严疏》论因明论之名辩功用思想 354

第四节 藏传佛教以“摄类论辩”说对因明论丰富开新 358

第五节 唯识量论彰示中国佛教对因名论的特质奉献 3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