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百年清史纂修史
百年清史纂修史

百年清史纂修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峰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12072735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百年清史纂修史及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理论研究》(11YJA770031)研究成果,由河南省驻马店黄淮学院天中历史研究所刘海峰主编。全书内容由《清史稿》篆修经过、《清史稿》评论、台湾《清史稿》编修经过、台湾《清史稿》评论、十九家《清史》撮要、国家《清史》篆修经过、国家《清史》刍议、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及其若干理论等部分组成。《清史》的意义在于他保持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连续性,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为中国正史的完善和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本书还介绍了台湾《清史》评论和章节体、纪传体、编年体、综合体、纪事本末体《清史》研究。不同版本的《清史》研究给本书带来了多彩的阅读体验。
《百年清史纂修史》目录
标签:纂修

第一章 《清史稿》纂修经过 1

第一节 《清史稿》纂修之缘起 1

一、北洋民国政府与《清史》纂修 2

二、清史馆之设立 8

第二节 《清史稿》体裁体例之商定 10

一、《清史稿》体裁之争论 11

二、《清史稿》体例、凡例之确定 15

第三节 《清史稿》纂修之经过 18

一、第一阶段(民国三年春至民国六年) 18

二、第二阶段(民国六年至民国十五年) 19

三、第三阶段(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六年) 21

第四节 《清史稿》主要纂修人及其史稿贡献 25

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简介 25

二、清史馆之桐城派与旗人派 32

第五节 《清史稿》之付印 35

一、《清史稿》之刊发 35

二、《清史稿》关内本与关外本之区别 38

第二章 《清史稿》评论 40

第一节 前人关于《清史稿》之评论 40

一、近代学者关于《清史稿》之评论 40

二、现代学者关于《清史稿》之评论 45

第二节 《清史稿》之学术价值 47

一、内容翔实和编纂得体之处 47

二、《清史稿》史观进步之处 59

第三节 《清史稿》之学术失误 67

一、政治立场问题 68

二、学术失误 71

第三章 台湾版《清史》编修经过 8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与《清史》之重修 88

一、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重修《清史》 89

二、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重修《清史》 92

第二节 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经过 93

一、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缘起 93

二、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经过 94

第三节 台湾版《清史》与《清史稿》之主要区别 102

一、总目录与卷数区别 102

二、本纪主要区别 103

三、诸志主要区别 104

四、诸表主要区别 105

五、列传主要区别 106

第四节 台湾版《清史》主要编修人及其《清史》贡献 109

第五节 台湾版《清史》立法院质询案始末 117

一、立法院第一次质询案 117

二、立法院第二次、第三次质询案 119

三、立法院质询案对台湾版《清史》的影响 122

第六节 台湾修订《清史》之最后努力 123

一、台湾史学界与《清史稿校注》 123

二、台湾史学界与“定本清史” 125

第四章 台湾版《清史》评论 127

第一节 台湾版《清史》之学术价值 127

一、纠正《清史稿》诸多史观错误 128

二、完善《清史稿》诸多义例 129

三、修正《清史稿》诸多体例 130

四、增补《清史稿》诸多内容 131

五、纠正《清史稿》诸多史实错误 134

第二节 台湾版《清史》之学术失误 136

一、史观之失 136

二、史实错误 138

三、目录之失 143

四、体例之失 143

五、相互矛盾 145

六、漏载重大史事 147

七、内容繁冗 149

八、赞论之失 150

九、错字别字 151

十、脱衍字词 153

十一、时间错误 154

十二、断句错误 156

十三、缺少图录 157

第五章 十九家《清史》纲目 161

第一节 章节体《清史》 161

一、陈怀与《清史要略》 162

二、孟森与《清史讲义》 164

三、稻叶君山(日本)与《清朝全史》 166

四、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168

五、郑天挺与《清史》 171

六、戴逸与《简明清史》 173

七、费正清(美国)与剑桥《清史》 175

八、王戎笙与《清代全史》 178

九、李治亭与《清史》 181

第二节 纪传体《清史》 184

十、刘承幹与《清国史》 185

第三节 编年体《清史》 187

十一、戴逸、李文海与《清通鉴》 188

十二、章开沅与《清通鉴》 190

十三、李文海与《清史编年》 192

第四节 纪事本末体《清史》 194

十四、黄鸿寿与《清史纪事本末》 194

十五、南炳文与《清史纪事本末》 195

第五节 综合体《清史》 197

十六、白寿彝与《中国通史·清史》 197

十七、朱诚如与《清朝通史》 199

第六节 章回体《清史》 201

十八、蔡东藩与《清史通俗演义》 201

十九、黎东方与《细说清朝》 202

第六章 国家《清史》纂修经过(上) 205

第一节 国家《清史》纂修缘起 205

一、新中国第一次《清史》纂修动议 206

二、新中国第二次《清史》纂修动议 209

三、新中国第三次《清史》纂修动议 213

四、新中国第四次《清史》纂修动议 215

五、新中国第五次《清史》纂修动议 217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一阶段——体裁体例讨论阶段 224

一、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 224

二、11次《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 226

三、国家《清史》体裁体例商讨目录 229

四、体裁体例商讨综述 238

第三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二阶段——项目立项阶段 246

一、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架构 246

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管理之机构 248

三、国家《清史》项目之立项 250

第七章 国家《清史》纂修经过(下) 256

第一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三阶段——初稿撰写和阶段性成果评估阶段 256

一、编委会工作指导 257

二、《通纪》撰写与初评估经过 264

三、《典志》撰写与初评估经过 269

四、《史表》编纂与初评估经过 273

五、《传记》撰写与初评估经过 277

六、《图录》编纂与初评估经过 283

七、国家《清史》主体类三、四级项目结项程序 289

第二节 国家《清史》主要纂修人 290

一、《通纪》主要纂修人 291

二、《典志》主要纂修人 292

三、《传记》主要纂修人 297

四、《史表》主要纂修人 299

五、《图录》主要纂修人 300

六、其他主要纂修人 301

第三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四阶段——审改合成阶段 302

一、启动审改合成工作 302

二、国家《清史》审改合成之经过 305

三、国家《清史》纂修之艰难 310

第八章 国家《清史》刍议 316

第一节 国家《清史》之学术价值 316

一、体裁之创新 317

二、体例之创新 318

三、凡例之创新 321

四、史观之创新 322

五、史料占有更丰富 324

六、史实记载更准确 327

七、内容之创新 328

八、纂修方式之创新 332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附属贡献 335

第三节 国家《清史》能否成为国家正史 337

一、国家《清史》与“二十四史”之比较 337

二、国家《清史》与《清史稿》之比较 343

三、国家《清史》能否成为国家正史 349

四、《清史稿》《新元史》措置之商榷 355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及其若干理论 359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萌发 359

一、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九大变局” 360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概念的提出 365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内涵与外延 367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内涵 367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外延 368

第三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理论基础 370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体系之基石——“大一统”国家观 370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三大支柱——“易代修史”正统论、“纪传国史”统领论、“鉴戒史观”经世论 371

三、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逻辑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二律背反 373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之主要内容 377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基本特征 378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发展阶段 380

三、近代中国民族史学之“史学革命”与“革命史学” 382

四、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正史——正史为中国史学主体论 384

五、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理——实事求是史理论 385

六、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体裁——史体各有优劣论 386

七、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体例——史学体例精细论 387

八、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馆——中国大史馆论 388

九、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功能——史学经世论 389

十、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家——当代史家超越古代史家论 390

十一、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家之爱国主义史情——史家六长论 392

十二、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料——史料源头活水论 394

十三、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籍——史籍为史学精华论 396

十四、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对象——百科皆史论 398

十五、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地方史——国史与地方史志互为表里论 399

十六、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大众史学——精英史学与大众史学一体化发展论 402

十七、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的国际化——中国史与世界史相得益彰论 404

十八、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弊端——当代中国史学八病论 405

十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的发展——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螺旋式发展论 406

参考文献 409

后记 4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