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淡水湖泊蓝藻暴发治理与预防
中国淡水湖泊蓝藻暴发治理与预防

中国淡水湖泊蓝藻暴发治理与预防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喜,胡明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7018629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介和总结分析太湖、巢湖、滇池、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等六大湖泊和五里湖、东湖、西湖、玄武湖、洱海等若干典型湖泊蓝藻暴发现状、成因,及部分湖泊经治理基本消除或减轻蓝藻暴发的经验教训,或诸多富营养化湖泊水域不发生蓝藻暴发的现实及其原因。提出湖泊蓝藻暴发治理或预防的总体思路,及全面治理湖泊的控源截污、打捞消除蓝藻、生态清淤、生态调水、生态修复等五类综合性工程技术措施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本书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对国内外湖泊蓝藻暴发治理直至消除及富营养化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淡水湖泊蓝藻暴发治理与预防》目录

第一章 湖泊及其生态系统 1

第一节 中国的湖泊 1

一、湖泊分类 1

二、天然湖泊的生成、萎缩和消失 3

三、人工湖泊—水库 5

四、湖泊的基本功能 5

五、中国六个主要淡水湖泊基本情况 6

第二节 湖泊生态系统 8

一、水体及营养物质 8

二、底泥及营养物质 8

三、岸坡 8

四、湖泊沿岸一定距离的陆域范围 8

五、生物分类 8

六、其他相关生境 9

七、蓝藻 9

第三节 人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 14

一、自然界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作用引起的变化一般很缓慢 14

二、人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引起的变化较迅速 14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湖泊的生态环境问题 17

第一节 蓝藻暴发 17

一、蓝藻暴发含义 17

二、蓝藻暴发历史和现状 18

三、蓝藻暴发与聚集堆积现象 18

四、蓝藻暴发历史的五个阶段 19

五、蓝藻暴发特性 19

六、“三湖”蓝藻每年生长暴发过程阶段 21

七、影响蓝藻暴发程度的因素主要为种源和生境二类 23

八、容易发生蓝藻暴发湖泊的特点 34

九、影响“三湖”每年蓝藻首次暴发的因素 35

十、蓝藻暴发的作用和危害 36

十一、大中型湖泊蓝藻暴发程度建议标准 37

第二节 富营养化 38

一、富营养化含义及营养物质 38

二、湖泊N P循环 39

三、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41

四、湖泊富营养化作用和危害 43

五、影响富营养化因素 44

六、湖泊入湖N P的滞留率 44

七、TP对于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46

八、建议制定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标准和延长水质标准序列 46

第三节 水生态系统退化 47

一、水生态系统及其退化 47

二、生态系统退化现 47

三、生态退化的危害 48

第四节 严重“湖泛” 48

一、“湖泛”的含义发生条件和分类 48

二、“湖泛”现状 49

三、“湖泛”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50

四、“湖泛”危害 50

第五节 湖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51

一、富营养化与蓝藻暴发 51

二、“水华”与蓝藻暴发 53

三、蓝藻暴发对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54

四、蓝藻暴发与植物衰退 56

五、水工程与水生态及蓝藻 56

参考文献 58

第三章 富营养化湖泊发生蓝藻暴发程度不同 60

第一节 太湖、滇池和巢湖年年蓝藻暴发严重 60

一、“三湖”蓝藻目前年年大面积暴发 60

二、“三湖”水域蓝藻暴发不均匀,有些水域蓝藻不暴发 61

第二节 西湖、东湖、玄武湖和洱海发生蓝藻暴发频次低 62

一、西湖几十年仅两次蓝藻暴发 62

二、东湖1985年前曾发生多次蓝藻暴发 63

三、玄武湖发生数次蓝藻暴发 63

四、洱海发生数次蓝藻暴发 64

第三节 巢湖以前富营养化而蓝藻不暴发 64

第四节 鄱阳湖洞庭湖虽富营养化蓝藻未暴发 65

第五节 长江三峡水库“水华”暴发 65

一、三峡库区干流水质和蓝藻(藻类)情况 65

二、三峡水库支流水质和“水华”暴发情况 66

三、三峡库区支流“水华”暴发原因和特点 67

第六节 其他湖泊水库蓝藻暴发情况 70

一、云南其他湖泊蓝藻暴发 70

二、洪泽湖蓝藻暴发 70

三、长江中下游湖泊蓝藻暴发 70

四、其他流域湖泊蓝藻暴发 71

五、其他小微型城市景观湖泊蓝藻暴发 71

六、其他水库蓝藻暴发 72

第七节 “三湖”的共同特征或特点 73

一、有系统的水控制工程 73

二、自然条件大部分相仿 74

三、生态系统退化或严重退化 77

四、发达或较发达社会经济对湖泊干扰严重 77

五、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程度严重 77

第八节 自然水体中藻类的监测方法 77

一、显微镜细胞计数法 77

二、Chl a含量测定法 78

三、活体荧光分析法 79

四、国内外主要藻类检测仪器产品 79

参考文献 80

第四章 治理后湖泊蓝藻暴发基本消除或有所减轻 83

第一节 国内湖泊治理后蓝藻暴发基本消除或有所减轻实例 83

一、五里湖治理后蓝藻基本不暴发 83

二、玄武湖治理后蓝藻基本不暴发 83

三、太湖治理后蓝藻暴发程度总体减轻 84

四、梅梁湖治理后蓝藻暴发程度减轻 84

五、洱海治理后蓝藻基本不暴发 85

六、西湖治理后蓝藻不暴发 85

七、武汉东湖现蓝藻不暴发而官桥湖仍蓝藻暴发 86

八、其他湖库治理后蓝藻不暴发或减轻 87

第二节 国外湖泊治理后蓝藻暴发基本消除或有所减轻实例 88

一、日本琵琶湖的富营养化治理 88

二、日本霞浦湖的治理 89

三、美国西雅图华盛顿湖治理效果好 89

四、美国阿勃卡湖治理 90

五、瑞典Finjasjon湖治理 90

六、欧洲康士坦茨湖的治理与管理 90

七、国外湖泊治理与保护的启示 91

参考文献 92

第五章 湖泊治理基本现状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93

第一节 湖泊治理四阶段 93

一、零星治理阶段 93

二、单项治理阶段 94

三、综合治理初期阶段 94

四、全面综合治理阶段 94

第二节 湖泊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95

第三节 湖泊治理普遍尚存问题 96

一、“三湖”治理尚存问题 96

二、鄱阳湖、洞庭湖和洪泽湖尚存问题 97

三、其他湖泊治理尚存问题 97

第四节 今后湖泊治理的几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98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污染负荷随之增加的问题 98

二、畜禽规模集中养殖增加污染负荷问题 98

三、工业化进程中污染负荷增加问题 99

四、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和提高污水排放标准问题 100

五、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的问题 100

六、采用何种技术除藻最有效和打捞消除蓝藻量多少最合理问题 100

七、如何正确理解调水作用问题 101

八、如何正确理解清淤作用问题 101

九、如何进行治理湖泊试验示范和建立治理典型问题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六章 湖泊蓝藻暴发治理和预防总体思路 103

第一节 蓝藻暴发湖泊的治理主要是治理蓝藻暴发最终建立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103

第二节 治理和预防湖泊蓝藻暴发应削减蓝藻数量和减轻富营养化相结合 104

一、人口密度低和入湖负荷少的湖泊可通过治理富营养消除“水华”暴发 104

二、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地区仅靠治理富营养化难以消除蓝藻暴发 106

三、减轻富营养化至一定程度完全可减轻直至消除蓝藻暴发 106

四、削减蓝藻数量可直接减轻蓝藻暴发程度和减少N P 107

五、太湖等湖泊治理实践说明两者结合有利于减轻直至消除蓝藻暴发 107

六、削减蓝藻数量和治理富营养化两措施相结合能更有效预防蓝藻暴发 107

七、直接削减蓝藻数量的技术 107

八、生物种间竞争削减蓝藻数量 107

九、改造生境使不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108

十、生境与生物种间竞争 108

十一、蓝藻从优势减弱至非优势种群是蓝藻暴发程度逐步减轻的过程 109

第三节 削减蓝藻数量必须持续超过蓝藻的增殖量 110

一、治理太湖等湖泊的实践说明此思路的正确 110

二、已基本消除蓝藻暴发的湖泊可能有反复 110

三、削减蓝藻数量超过蓝藻增殖量的程度不断变化 110

四、削减蓝藻数量不超过蓝藻增殖量时蓝藻暴发程度难以减轻 111

五、预防湖泊蓝藻暴发也须削减蓝藻数量大于蓝藻自然增殖量 111

第四节 治理湖泊的各类工程技术措施和相应保障措施合理配套和正确衔接 111

一、控源截污是基本措施 111

二、大规模打捞清除蓝藻是国内标本兼治的新措施 112

三、生态清淤是削减内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113

四、生态调水是削减蓝藻数量和增加环境容量的长期重要措施 113

五、水体生态修复是治理全过程不可缺失的重要措施 113

六、工程技术措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 113

七、保障措施是实施工程技术措施的保障 114

八、治理湖泊蓝藻暴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114

第五节 合理制订分阶段分水域治理湖泊水环境的步骤目标 114

一、要把治理和预防蓝藻暴发纳入湖泊治理目标 114

二、大中型湖泊蓝藻暴发的分水域治理 115

三、大中型湖泊蓝藻暴发的分阶段治理步骤及其目标 115

四、蓝藻未暴发湖泊的分阶段治理水环境步骤及其目标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七章 蓝藻暴发湖泊的基本治理措施 118

第一节 严格控制外源 大量削减N P入湖 118

一、控制外源入湖内容 118

二、环境容量和应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119

三、入湖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120

四、正确分析外源入河湖负荷比例 122

五、建设足量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是治污关键 122

六、实例 128

七、封闭排污口是有效的治污推进措施 131

八、节水减排 132

九、治理生活污染 133

十、全面治理工业污染 134

十一、强化农村农业面源点源治理 135

十二、控制地面径流污染 138

十三、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 139

十四、控制其他污染 140

十五、直接净化中小河道水体及其生态修复 141

十六、河道生态修复实例 143

十七、全面整治河道和加强管理 146

第二节 直接大量清除蓝藻 147

一、直接清除蓝藻技术类型 148

二、打捞蓝藻系列技术 149

三、藻水分离技术设备介绍 150

四、蓝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153

五、蓝藻资源化利用实例 154

六、小微型湖泊除藻或消除蓝藻暴发方法相对较简单 154

第三节 生态清淤清除蓝藻和减少N P释放 155

一、蓝藻暴发与底泥污染及其清除 155

二、清淤作用及其决定因素 156

三、清淤要求 157

四、清淤后淤土的处置或用途 157

五、清除其他内源 158

六、清淤实例 158

第四节 生态调水带走蓝藻和增加环境容量 160

一、生态调水 160

二、调好水入湖的可能性 162

三、调水关键 163

四、调水路径选择 164

五、其他措施增加环境容量 164

六、“流水不腐”与水体自净能力 165

七、调水实例 165

第五节 水生态修复控制蓝藻和净化水体 166

一、生态修复是治理湖泊全过程的不可缺措施 167

二、湖泊生态系统与湖泊湿地 167

三、水生态系统损毁的表现和修复内容 168

四、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作用及其显示 169

五、水生态修复区类型 171

六、水体修复首先要改善生境 172

七、生态修复需要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178

八、必要和可能情况下大规模种植芦苇 179

九、合理放养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 180

十、合理养殖水生动物和利用鱼类控藻除藻 181

十一、合理放养微生物 183

十二、生态修复其他要求 184

十三、修复湖滨带 185

十四、加强管理特别是长效管理 186

十五、优化调整生物结构 186

十六、湖泊修复水生植被面积和历时 188

十七、建设良性循环的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189

十八、湖泊生态修复区的补水 189

十九、大中型湖泊生态修复应大面积推广和试验相结合并以推广为主 190

二十、水体生态修复实例 191

第六节 保障措施 200

一、思想认识保障 200

二、组织机构保障 200

三、有一个科学合理和适度超前的规划 201

四、法制保障 201

五、机制体制保障 201

六、经济保障 202

七、人才保障 202

八、科研保障 203

九、信息平台保障 203

十、水质监测指标公开资料共享和公众监督 203

第七节 蓝藻暴发较轻湖泊治理和蓝藻不暴发湖泊预防 204

一、蓝藻暴发不严重湖泊治理 204

二、预防富营养化湖泊的蓝藻暴发 205

三、预防湖泊富营养化 206

四、大中型水库蓝藻暴发的治理和预防 206

参考文献 206

第八章 太湖蓝藻暴发治理 208

第一节 太湖流域概况 208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08

二、进出湖河道及其水量 211

三、河道入湖水质、入湖N P负荷及变化情况 212

四、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及变化情况 216

五、2006年后入湖N P增加而太湖水质改善 217

六、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变化 218

七、1990—2007年蓝藻暴发程度总体日益加重 220

八、2007年以前蓝藻暴发及其持续加重的原因 220

九、2007年以后蓝藻暴发程度总体减轻及其原因 222

十、2010年、2011年蓝藻暴发面积的反复及其原因 223

十一、治理蓝藻暴发明显更难于治理富营养化 223

第二节 以往治理措施 224

一、控源截污 224

二、打捞蓝藻 225

三、生态调水 226

四、生态清淤 227

五、生态修复 227

六、保障措施是治理太湖的保障 227

第三节 治理太湖取得阶段性效果 228

一、保证供水安全 229

二、基本消除规模型“湖泛” 229

三、蓝藻暴发程度减轻 229

四、改善富营养化 229

五、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 230

第四节 治理目标环境容量和应削减入湖负荷量 230

一、治理目标 230

二、目标年环境容量 231

三、目标年应削减入湖N P负荷量 232

第五节 今后治理太湖的几个关键问题和相关因素 232

一、几个关键问题 232

二、治理太湖有利因素 233

三、治理太湖不利因素 233

第六节 进一步治理太湖总体思路 234

一、治理太湖首先要治理蓝藻暴发,最终建立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234

二、治理蓝藻暴发必须削减蓝藻数量和治理富营养化两者密切结合 234

三、清除蓝藻数量必须持续大于蓝藻自然增殖量 234

四、各类工程技术措施和相应保障措施科学结合和正确衔接 234

第七节 进一步治理太湖措施要点 235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流域区域协调治理 235

二、控源截污重点是削减上中游入湖河道区域的污染负荷 235

三、把治理蓝藻暴发纳入治理太湖目标 235

四、分水域削减北部湖湾和西部水域蓝藻数量是重点 236

五、把五里湖进一步建成治理小型湖泊(湖湾)的典范 236

六、把梅梁湖建成治理较大型湖泊(湖湾)的典范 236

七、建设足量污水处理厂和地方立法提高排放标准 236

八、为封闭全部排污口立法 237

九、进一步治理点源和努力治理面源 237

十、进一步削减蓝藻数量争取2020年基本消除沿岸大部分水域蓝藻暴发 238

十一、在太湖西部沿岸和梅梁湖贡湖沿岸大力修复芦苇带为主的湿地 239

十二、保护水源地 241

十三、预测治理效果 241

第八节 实例 241

一、五里湖治理基本消除蓝藻暴发实例 241

二、梅梁湖治理减轻蓝藻暴发实例 247

参考文献 258

第九章 巢湖蓝藻暴发治理 259

第一节 概况 259

一、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59

二、湖泊概况 259

三、进出湖河道及其水量 261

四、入湖河道水质NP负荷及其变化 262

五、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情况 264

六、生物现状及其变化 265

七、蓝藻暴发及其变化情况 267

第二节 以往治理措施 269

一、控源截污减少入湖NP负荷 269

二、生态清淤 270

三、打捞消除蓝藻 270

四、生态修复抑藻除藻和净化水体 270

五、科学研究为流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270

六、保障措施 270

第三节 治理效果 271

第四节 治理目标和环境容量 271

一、2020年治理目标建议 271

二、2030年治理目标建议 271

三、环境容量 272

四、入湖NP负荷应削减量 272

五、削减N P负荷主要措施 272

第五节 今后治理巢湖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及相关因素 272

一、人口、GDP大幅度增加与污染负荷同步增加 272

二、规模集中畜牧养殖场的污染负荷大 273

三、相当多河道水质超标,入湖负荷超过环境容量,富营养化仍较严重 273

四、蓝藻暴发仍较严重 273

五、换水周期较长 273

六、生态退化严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73

七、治理蓝藻暴发更难于治理富营养化 273

八、有利因素 273

九、不利因素 274

第六节 治理巢湖总体思路 274

第七节 今后巢湖治理措施要点 275

一、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组织机构和完善规划及法规 275

二、控源截污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275

三、建设足量污水处理厂和提高排放标准 278

四、封闭排污口 279

五、综合治理河道和直接净化中小河道污染水体 279

六、增加打捞蓝藻量 280

七、局部水域放养紫根水葫芦和鲢鱼、鳙鱼或用其他技术除藻 280

八、实施较大规模调水和适当降低水位 281

九、清淤 281

十、大规模修复芦苇湿地和滨湖水域生态修复 282

十一、巢湖分水域治理 283

参考文献 284

第十章 滇池蓝藻暴发治理 285

第一节 概况 285

一、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85

二、湖泊概况 285

三、进出湖河道及其水量 286

四、入湖河道水质入湖N P负荷及其变化 286

五、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 288

六、蓝藻暴发及其变化 289

七、草海近10年蓝藻暴发程度不严重或不暴发的原因 289

八、滇池外海蓝藻暴发严重的原因 289

九、生态现状及其变化 290

第二节 以往治理措施 290

一、大力控制外源入湖 291

二、清淤 291

三、水体生态修复 291

四、除藻试验和机械打捞蓝藻 291

五、调水 292

六、保障措施 292

第三节 治理取得初步效果 292

第四节 治理目标环境容量和污染负荷应削减率 293

一、治理目标 293

二、2020年环境容量 293

三、应削减入湖N P 293

第五节 治理滇池几个关键问题和相关因素 293

一、入湖N P负荷大幅度超过环境容量 294

二、外海蓝藻暴发仍然严重、规模大 294

三、换水周期较长 294

四、生态退化 294

五、有利因素 294

六、不利因素 294

第六节 滇池治理总体思路 295

一、把消除蓝藻暴发列入治理滇池目标 295

二、明确消除蓝藻暴发必须削减蓝藻数量与降低富营养化密切结合并削减蓝藻数量持续大于蓝藻增殖量 295

三、科学分析外海和草海的不同治理重点 295

四、各大类工程技术措施综合使用、密切结合和采用相应的保障措施 295

五、实行分区治理 296

第七节 今后滇池治理措施要点 296

一、控源截污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296

二、建设足量污水处理厂和提高排放标准 297

三、封闭排污口推进治污 298

四、注意养殖污染 299

五、综合治理河道和直接净化中小河道污染水体 299

六、增加打捞蓝藻量 299

七、放养紫根水葫芦和普通水葫芦除藻和抑藻 300

八、清淤清除蓝藻种源 300

九、沿湖全面实施生态修复 300

十、实施“引江济滇”调水增加环境容量和换水次数及带走蓝藻 301

十一、可考虑实施原位调水,直接净化湖水,余水回湖大量削减蓝藻 301

十二、把草海作为全国小型湖泊治理的典型 302

十三、把外海北部作为滇池治理的典型 302

参考文献 302

第十一章 鄱阳湖富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暴发预防 304

第一节 流域概况 304

第二节 湖泊概况 305

一、自然地理 305

二、湖泊水位面积和容积 305

三、风浪湖流和泥沙 307

四、洪涝和旱灾 307

第三节 进出湖河道水量水质和污染负荷 307

一、进出湖河道 307

二、入湖出湖水量 308

三、入湖出湖河流水质及其变化 310

四、入湖N P负荷及其变化 311

第四节 鄱阳湖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 312

一、鄱阳湖总体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 312

二、鄱阳湖分水域水质及其变化 313

三、鄱阳湖汛期与非汛期水质及其变化 313

四、鄱阳湖水质以往变差主要原因 314

第五节 水生物系统及其变化 314

一、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 315

二、湖区的植物群落 315

三、湿地变化 315

四、“水华”暴发情况 316

五、藻类指标分析 316

第六节 以往治理富营养化措施及其启示 317

一、以往治理富营养化措施 317

二、治理成果 318

三、启示和经验教训 319

第七节 鄱阳湖蓝藻不暴发原因 320

一、水量大、换水次数多带走大量藻类和N P 320

二、汛期营养程度低藻类生长繁殖速度相对较慢 321

三、水生态系统较好抑制蓝藻和净化水体能力强 321

四、Chl a和藻密度指标均不高,基本未达到湖泊藻类特别是蓝藻暴发值 321

第八节 鄱阳湖治理总体思路 321

一、制定、完善能达到的科学的治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321

二、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改善水质减轻富营养程度 321

三、控制藻密度预防蓝藻暴发 321

四、以控制削减点源污染负荷和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为最主要措施 322

五、加强鄱阳湖水域的生态修复 322

第九节 鄱阳湖治理措施要点 322

一、控源截污 322

二、建设足量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324

三、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 326

四、综合治理河流 326

五、湖泊生态清淤 327

六、生态修复 327

七、保持良好的水文水动力状态 327

八、保障措施 328

第十节 建设湖口水利枢纽和预防“水华”暴发分析 328

一、湖口水利枢纽规划情况 328

二、枢纽很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29

三、水利枢纽建成后尚存一些不利影响 330

四、“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331

五、预防“水华”暴发措施要点 332

参考文献 332

第十二章 洞庭湖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暴发预防 334

第一节 概况 334

一、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334

二、湖泊概况 334

三、进出湖河道及其水量 335

四、河道水质及其入出湖N P负荷及变化 335

五、入出湖N P总负荷及滞留率 336

六、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 337

七、水质变差主要原因 338

八、洞庭湖洪涝旱灾频繁和水工程 338

九、生态现状及其变化 339

第二节 以往治理措施效果和启示 340

一、以往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 340

二、启示和经验教训 341

第三节 洞庭湖蓝藻不暴发的原因 342

一、水量大和换水次数多带走大量藻类和N P 342

二、汛期营养程度低藻类生长繁殖速度较慢 342

三、汛期流速大和透明度低不宜藻类快速生长繁殖 343

四、水生态系统较好抑制蓝藻和净化水体能力强 343

第四节 洞庭湖治理总体思路 343

一、制定或完善能达到的科学的治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343

二、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改善水质减轻富营养程度 343

三、控制藻密度预防蓝藻暴发 343

四、以控制削减点源污染负荷和保护修复生态系统为主要措施 343

五、进一步注重湖泊水域的生态修复 343

六、洞庭湖宜基本保持目前的水动力状态 344

第五节 洞庭湖治理措施要点 344

一、控源截污 344

二、建设足量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346

三、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 348

四、综合治理河流 348

五、湖泊生态清淤 349

六、保持良好的水动力状态 349

七、生态修复 349

八、保障措施 350

参考文献 350

第十三章 洪泽湖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暴发的防治 352

第一节 概况 352

一、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352

二、湖泊概况 352

三、进出湖河流及其水量和换水次数 354

四、水面积容积与水位关系 358

五、入湖出湖河道水质及其变化 358

六、入湖出湖N P负荷及其滞留率 360

七、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及其变化 364

八、生态现状及其变化 365

九、蓝藻暴发及其变化 366

十、水污染原因和水污染事件 367

第二节 以往治理措施效果及启示 367

一、以往治理措施 367

二、治理效果 368

三、启示和经验教训 368

第三节 富营养化严重和蓝藻轻度暴发的原因 369

一、富营养化严重的原因 369

二、发生蓝藻暴发的原因 370

三、1994年蓝藻暴发较严重的原因分析 371

四、各水域今后发生零星蓝藻暴发的可能性分析 371

五、建设水控制工程后一般发生蓝藻暴发频率不高程度不严重 372

第四节 治理目标环境容量和污染负荷应削减量 373

一、治理目标 373

二、环境容量 373

三、应削减N P负荷量 373

第五节 洪泽湖治理总体思路 374

一、制定、完善科学的治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375

二、入湖负荷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并以河流浓度控制为主要判别标准 375

三、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改善水质减轻富营养程度 375

四、控制削减点源污染负荷和保护修复生态系统为最主要措施 375

五、分水域生态修复、治理富营养化和消除或预防蓝藻暴发相结合 375

六、保持洪泽湖较好的水动力状态 376

第六节 今后洪泽湖治理措施要点 376

一、完善和落实各项法律法规 376

二、控源截污 376

三、建设足量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378

四、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 380

五、综合治理河流 380

六、湖泊生态清淤 381

七、清除蓝藻 381

八、水工程优化调度改善河湖水动力条件 381

九、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改善水环境 382

十、分水域保护与修复湿地治理和预防蓝藻暴发 382

十一、保障措施 383

参考文献 384

第十四章 其他部分湖库蓝藻暴发治理和预防的思路 385

第一节 三峡水库“水华”暴发治理和预防 385

一、滇池等湖泊水库的蓝藻水不输送往下游 385

二、控源截污减少污染负荷入水 385

三、使用围隔适当改变支流回水河段的水动力条件 386

四、采用养鱼和植物等生物措施改善支流生态系统 386

五、在适宜水域打捞或消除蓝藻(藻类) 386

第二节 东湖蓝藻暴发预防与治理 387

一、东湖主水域 387

二、官桥湖 387

三、小庙水域 387

第三节 玄武湖富营养治理和保持蓝藻不暴发 388

第四节 西湖富营养治理和保持蓝藻不暴发 388

第五节 洱海蓝藻暴发预防与治理 389

参考文献 389

我和太湖及中国湖泊(编后记) 3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