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2011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2011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2011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编著;沈千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3124328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结合国际人才培养前沿理论,构筑了高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展开了对北京地区高等院校育人体系特别是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市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2011》目录

导论 1

1 研究背景 1

2 研究内容 2

3 研究方法 3

4 研究设计 5

5 研究意义 13

6 分章概述 15

第一部分 “高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5

1 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20

1.1 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20

1.1.1 专业教育与“专才”培养理念 20

1.1.2 通识教育与“完整的人”培养理念 21

1.1.3 自由教育理念 22

1.1.4 其他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23

1.2 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23

2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综述 25

2.1 国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25

2.1.1 哈佛大学 25

2.1.2 麻省理工学院 26

2.1.3 耶鲁大学 26

2.1.4 牛津大学 27

2.1.5 柏林洪堡大学 28

2.1.6 早稻田大学 28

2.2 国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29

2.2.1 培养目标类型的历史演变 29

2.2.2 国内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的培养目标 30

2.2.3 国内部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例 30

3 人力资源领域理论基础 33

3.1 克拉克·科尔的“有效公民”理论 33

3.2 “素质的冰山模型”理论 35

4 就业视角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37

4.1 用人单位的分类 37

4.2 就业与工作能力的定义 37

4.3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与工作能力的要求 40

4.3.1 政府机构 40

4.3.2 企业单位 43

4.3.3 事业单位 44

4.3.4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45

4.4 本章小结 46

第二部分 “高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的构建 50

1 高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的内涵 50

2 高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的理论框架 52

2.1 知识、品质、能力的界定 53

2.2.1 知识的界定 53

2.2.2 能力的界定 53

2.2.3 品质的界定 53

2.2 品质、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54

3 高等院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 55

3.1 知识 55

3.1.1 专业知识 55

3.1.2 通识知识 55

3.2 能力 57

3.2.1 适应社会和生存技能 57

3.2.2 专业职业技能 58

3.2.3 通用职业技能 58

3.3 品质 64

3.3.1 态度 64

3.3.2 价值观 65

3.3.3 完整的个性 66

3.3.4 责任感 66

3.3.5 健康的情感 67

3.3.6 诚信意识 68

4 对“高等院校学生素质能力要素模型”的检验 69

4.1 模型框架合理度 69

4.2 知识维度合理度 70

4.3 技能维度合理度 72

4.4 品质维度合理度 75

5 本部分小结 76

第三部分 高等院校育人体系分析 78

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分野 78

1.1 第一课堂 79

1.2 第二课堂 79

2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交互关系 81

2.1 第一课堂的优劣势分析 81

2.2 第二课堂的优劣势分析 82

2.3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交互关系研究 84

2.3.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联性 85

2.3.2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的独特优势 86

2.3.3 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88

2.3.4 第二课堂的独立性 89

3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高校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定位 91

3.1 高校对学生“知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91

3.1.1 专业知识培养 91

3.1.2 通识知识培养 93

3.2 高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93

3.2.1 适应社会和生存技能 95

3.2.2 专业职业技能 95

3.2.3 通用技能培养 97

3.3 高校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 114

3.3.1 态度 114

3.3.2 价值观 114

3.3.3 完整的个性 116

3.3.4 责任感 117

3.3.5 健康的情感 118

3.3.6 诚信意识 120

4 北京地区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分析 122

第四部分 第二课堂素质能力培养研究 130

1 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理念、方针 130

1.1 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理念:育人为本 130

1.2 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针 131

1.2.1 全面覆盖 131

1.2.2 重点发展 133

1.2.3 因材施教 134

1.2.4 阶段培养 135

2 第二课堂活动分类 137

3 第二课堂与高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141

3.1 高校对学生“知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141

3.1.1 专业知识培养 141

3.1.2 通识知识培养 143

3.2 高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145

3.2.1 适应社会和生存技能 145

3.2.2 专业职业技能 146

3.2.3 通用技能培养 148

3.3 高校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 159

3.3.1 态度 160

3.3.2 价值观 162

3.3.3 完整的个性 163

3.3.4 责任感 164

3.3.5 健康的情感 165

3.3.6 诚信意识 166

4 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责单位与培养载体 167

4.1 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责单位——共青团 167

4.2 高校第二课堂培养载体 170

4.2.1 学生社团 170

4.2.2 学生会及研究生会 171

4.2.3 专业运动曲艺队伍 172

5 对北京市第二课堂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173

5.1 第二课堂教育的重新定位 173

5.2 第二课堂发展的北京道路 174

5.2.1 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打造第二课堂发展的骨干队伍 175

5.2.2 开拓社会资源,促进第二课堂向社会化发展 175

5.2.3 制度化是第二课堂发展的重要保障 177

5.2.4 建立第二课堂发展研究机构 179

5.3 对第二课堂学分化的探讨 180

附录:课题调研问卷 183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调查问卷(高校学生方面) 183

高校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190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调查问卷(用人单位方面) 197

问卷分析框架预案 202

A 高校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学生) 202

B 第二课堂与高校学生工作者 203

C 用人单位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 204

D 总结与讨论 2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