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念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010102603
  • 页数:82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目录

河山集四集 2

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2

一、全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及其战略地位的变化 2

二、陕西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时期的战略地位 10

三、全国政治中心东移后陕西的战略地位 28

四、分裂割据时期陕西的战略地位 45

附图一 陕西及其邻近地区古代军事通道及关隘分布图 5

附图二 西安附近古代都城及周秦先世居地图 7

附图三 西汉三辅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11

附图四 唐代前期关内道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18

附图五 唐代后期关内道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21

附图六 东汉司隶校尉部西部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30

附图七 西晋雍州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33

附图八 北宋永兴军路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37

附图九 明代陕北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 42

附图十 战国时期函谷关东西各国对立形势图 47

附图十一 三国时期秦岭南北魏蜀对峙军事形势图 49

附图十二 前秦与东晋在秦岭汉水间对立形势图 52

附图十三 后秦与东晋夏国势力消长图 53

附图十四 北魏与刘宋隔秦岭对立形势图 55

附图十五 西魏与东魏及梁鼎立形势图 56

附图十六 五代时期后梁、岐、前蜀诸国割据及秦岭南北形势图 58

附图十七 南宋时期秦岭南北军事形势图 60

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 62

一、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战略意义 62

二、横山山脉控制权的争夺 72

三、子午岭、黄龙山东西两方面的军事行动 87

四、宋明时期陕西北部黄河两侧的设防 102

附图一 横山山脉形势图 64

附图二 子午岭形势图 67

附图三 黄龙山形势图 70

附图四 陕北长城图 73

附图五 战国秦汉时期肤施与高奴形势图 77

附图六 唐代中叶吐蕃进攻鄜州及夏州图 79

附图七 北宋与西夏在陕北地区对峙形势图 81

附图八 北宋与西夏永乐城之战图 83

附图九 明代与鞑靼争夺横山山脉形势图 84

附图十 明与鞑靼定边之战图 86

附图十一 北宋时西夏越子午岭进攻庆阳图 93

附图十二 清代中叶董志原回民军通过子午岭进攻陕北和关中图 95

附图十三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与明军湫头之战图 97

附图十四 清代中叶西捻军经过黄龙山东渡黄河路线图 100

附图十五 明代中叶鞑靼小王子进攻朔应二州图 107

附图十六 李自成农民军进攻陕北及北京图 109

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 113

一、群山环绕的关中平原 113

二、函谷关和潼关及其南北各关与关中的防卫 125

三、关中西北的门户:长武彬县地区和陇县千阳地区 144

四、关中平原的防卫战 162

附图一 关中形势图 115

附图二 函谷关潼关形势图 127

附图三 曹操与马超潼关之战图 133

附图四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长安之战图 134

附图五 赤眉与新市平林下江诸路军进攻关中图 136

附图六 金娄室进攻陕西图 137

附图七 东晋刘裕与后秦姚泓潼关长安之战图 143

附图八 南北朝后期高欢进攻关中图 145

附图九 长武彬县地区和陇县汧阳地区形势图 148

附图十 唐初突厥进攻关中图 154

附图十一 东晋时期赫连勃勃进攻后秦图 156

附图十二 唐初薛举薜仁杲父子进攻关中图 157

附图十三 唐代吐蕃进攻关中及长安图 160

附图十四 魏蜀五丈原之战图 170

附图十五 东晋时期桓温与前秦白鹿原之战图 172

附图十六 清代后期西捻军与清军西安十里铺之战图 173

附图十七 宋金富平之战图 175

附图十八 长安附近形势图 176

附图十九 唐代郭子仪军与安禄山军香积寺之战图 178

附图二十 1926年西安围城之战图 180

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 181

一、秦巴山地和秦岭巴山间诸盆地 181

二、汉水上游的富庶和粮秣的供应 195

三、秦巴山地的防守 202

四、从陕南向四周各地的进攻 223

附图一 秦巴山区形势图 184

附图二 东晋时期前秦进攻魏兴襄阳图 191

附图三 宋初王全斌灭后蜀图 194

附图四 汉水上游农田水利图 198

附图五 三国时期魏国曹真进攻蜀汉图 204

附图六 三国时期魏国钟会邓艾灭蜀图 205

附图七 南宋与金仙人关之战图 209

附图八 刘备夏侯渊定军山之战图 211

附图九 南宋初年金国取道福津进攻兴州图 213

附图十 南北朝时期北魏元英进攻汉中图 215

附图十一 清初吴三桂与清军在巴山南北战争图 217

附图十二 刘宋时期萧思话与杨难当汉中之战图 219

附图十三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攻关中图 225

附图十四 东晋时期司马勋进攻关中图 226

附图十五 五代时期后蜀进攻关中图 228

附图十六 南宋时期任天锡由金州进攻河南府图 236

论战国时期称雄诸侯各国间的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40

一、地处四塞之间的秦国与其远交近攻的策略 240

二、为黄河阻隔南北而土地又复瘠薄的韩国 245

三、魏惠王的迁都与大梁所在地的河外的形势 248

四、位于太行山东西的赵国 251

五、保守色彩较浓的楚国 253

六、海滨富庶的齐国 255

七、崎岖一隅的燕国 257

娄敬和汉朝的建都 260

附图 西汉初年建都形势图 268

函谷关和新函谷关 269

一、弘农河畔的函谷关遗址 269

二、函谷与函谷关 271

三、战国秦汉时期函谷关的作用 273

四、复原函谷关的地理形势 274

五、新函谷关及其军事意义 278

附图一 函谷关遗址形势图 280

附图二 新函谷关地形图一 281

附图三 新函谷关地形图二 282

论雁门关 283

一、雁门关的形势 283

二、雁门关名称的溯源 284

三、雁门郡的南移和雁门关的始见记载 286

四、西陉关和东陉关 288

五、西陉、壶峪和雁门 292

附图一 雁门关形势图一 295

附图二 雁门关形势图二 296

与代县友人论雁门关书 297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302

一、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 302

二、直道的起点 303

三、子午岭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 304

四、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 306

五、鄂尔多斯草原的直道及其遗迹 309

六、直道的修成及所起的作用 311

附图一 秦直道图 313

附图二 秦林光宫遗址及甘泉山图 314

附图三 子午岭上秦直道图 315

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 316

一、直道是否南北笔直 317

二、经过肤施的大道,是秦始皇全国驰道的组成部分,与直道无关 318

三、圣人道为赫连勃勃所修筑,并非直道 325

四、汉文帝和汉武帝由甘泉的出巡,并非完全遵循直道 327

五、直路县和除道县 329

六、沮源关北沿子午岭西北行的道路不是秦通向西北的故道,也不是宋代的古道 331

七、乾县南孔头村的宫殿遗迹并非甘泉宫的旧址 332

八、结论 337

九、余论 338

附图 直道歧义图 343

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 344

一、走马水与桥门 344

二、阳周县故城 347

三、驰道和直道 348

四、蒙恬的驻地和直道的关系 350

五、汉武帝的北巡和直道的走向 351

六、圣人道和直道 352

再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直道书 354

壶口杂考 358

一、论今吉县西南的壶口和今临汾县西南的壶口 358

二、论今长治市东南的壶口和今黎城县东的壶口 361

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 367

一、绪言 367

二、秦时之驰道及始皇巡狩之路线 369

三、秦汉之际刘项兵争之路线 373

四、吴楚七国构兵时行军之路线 376

五、汉武帝巡狩之路线 377

六、秦汉两代对于闽越之用兵及岭南之交通路线 381

七、两汉时河西之交通路线 386

八、两汉时东北诸郡及朝鲜之交通路线 387

九、太史公之游踪 389

十、东汉初年光武戡乱之路线 391

十一、东汉初年诸帝巡狩之路线 393

十二、秦汉时期国内经济都会之分布及其交通之路线 396

附图一 秦代交通道路图 404

附图二 秦汉之际刘项兵争行军路线图 405

附图三 吴楚七国构兵时行军路线图 406

附图四 西汉武帝及其以后时期国内交通路线图 407

附图五 太史公游踪图 408

附图六 东汉时期国内交通路线图 409

附图七 秦汉时期经济都会及有关的交通道路图 410

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 411

一、沙苑的自然形势与长城的修筑 412

二、魏西长城并非由沙苑分成南北两段,洛阴城亦不在今大荔县霸城村 413

三、今大荔县党川村以东及旧朝邑县的洛河左岸为魏西长城经过的地方 419

四、郑县及阴晋间的长城 423

五、秦简公的“堑洛”,有的地方只铲陡了洛河岸边,有的地方却也修筑了长城 431

附图一 沙苑形势图 436

附图二 槐远村沙层剖面图 437

附图三 仁义村沙层剖面图 437

河山集五集 440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 440

一、潼关古城、旧函谷关和宋代陵墓 442

二、周原及周人的旧都,咸阳原及秦咸阳城、甘泉宫旧址,商原及魏西长城、万泉古城 447

三、董志原和彭原古城、董志镇城以及洛川旧县和南村古城 455

四、明长城沿线的柳树涧、二道峁、沙界沟和杨家城 462

五、结论 464

附图一 黄土高原上与沟壑演变有关的古代建筑遗址图 469

附图二 旧函谷关附近沟壑图 470

附图三 宋真宗永定陵附近沟壑图 471

附图四 现代周原沟壑图 472

附图五 咸阳原上沟壑图 473

附图六 甘泉宫旧址附近沟壑图 474

附图七 商原沟壑图 475

附图八 万泉古城两侧沟壑图 476

附图九 董志原图 477

附图十 彭原古城周围沟壑图 478

附图十一 柳树涧附近沟壑图 479

附图十二 二道峁附近沟壑图 480

附图十三 沙界沟附近沟壑图 481

森林地区的变迁及其影响 482

一、远古时期的森林地区 482

二、历代对于森林的摧毁 485

三、森林被毁后的影响 488

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及有关的一些问题 492

一、史料的搜集与分析、使用 493

二、文字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495

三、运用现代考古学与地理学的研究手段及其研究成果 497

四、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501

新秦中考 504

一、河南地和新秦中 504

二、元朔二年后新秦中皆在汉朝版图之内,与匈奴无涉 512

三、浑怀等四障的解释 524

四、居住于新秦中的一些族类 528

五、小结 530

附图 新秦中图 533

河南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 534

一、现在大伾山周围的地形 535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淇河故道 537

三、大伾山西无黄河河道 542

四、宿胥口和宿胥故渎的问题 551

五、大伾山西古河道断流的时期 555

附图一 大伾山周围地貌图 557

附图二 申店—田王庄水文地质剖面图 558

附图三 卫贤—胡岸水文地质剖面图 559

附图四 北关朱王楼水文地质剖面图 560

附图五 孙庄—南韩庄水文地质剖面图 561

附图六 熊坡—田庄水文地质剖面图 562

附图七 席营—李福营水文地质剖面图 563

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 564

一、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 564

二、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 567

三、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 571

四、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 573

五、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 575

附图一 唐代长安附近水道及灌溉网图 579

附图二 隋唐时期黄河下游富庶地区图 580

附图三 唐代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图 581

附图四 唐代半农半牧地区图 582

附图五 唐代扬州及长江口南北海岸图 583

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 584

一、陇右道的自然环境 585

二、陇右道农林牧地区的分布 589

三、陇右道的主要物产 597

四、陇右道的人口 603

五、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610

六、对于唐代前期陇右道富庶程度的衡量 617

七、陇右道的军事形势 629

八、小结 637

附图一 唐代陇右道东部略图 641

附图二 唐代前期陇右道东部农林牧分布图 642

附图三 唐代陇右道东部主要物产分布图 643

附图四 唐贞观时期陇右道东部人口分布图 644

附图五 唐天宝时期陇右道东部人口分布图 645

附图六 唐代天宝时期陇右道东部各州人口密度图 646

附图七 唐代前期陇右道军事形势图 647

河西与敦煌 648

一、远古时期有关河西的记载及其解释 648

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 650

三、居住于河西的族类和人口数字的增损 655

四、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效 665

五、经过河西的交通道路 675

开元天宝时期长安的文化 686

一、文化的繁荣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 686

二、长安多诗人 690

三、曲江、杏园和慈恩寺 693

四、书法和绘画 696

五、音乐和舞蹈 700

六、小结 705

附图 唐代长安城图 707

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 708

一、唐代人物本贯分布的轮廓 709

二、唐代初年长安及关陇的人物 710

三、唐代初年的山东人物 713

四、唐代前期的将相和关西关东 717

五、唐代世族居地的聚散 723

六、唐代前期和后期人物本贯地理分布的变迁 731

附录 740

附表一 唐代前期人物本贯分布表 740

附表二 唐代后期人物本贯分布表 757

附图一 唐各道人物分布及前后期比例图 774

附图二 唐前期人物籍贯分布图 775

附图三 唐后期人物籍贯分布图 775

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 776

一、永嘉乱离后关东羌胡诸族杂居地区的坞壁组织 777

二、北魏和北齐籍隶关东西的将帅和武臣 783

三、魏齐和隋代参预中枢的关东将军 789

四、结论 793

后记 794

隋唐时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认识的再扩大 796

一、魏晋以来域外交往的回顾 796

二、隋唐时期的域外探索 800

三、隋唐时期通往域外的道路 803

四、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的道路 806

五、隋唐时期世界认识的再扩大 813

附图 隋唐时期域外形势图 8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