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闻传播研究  范畴与范式
新闻传播研究  范畴与范式

新闻传播研究 范畴与范式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立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66005311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
《新闻传播研究 范畴与范式》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7

一、关于范畴 7

二、关于范式 10

第一章 新闻传播——权力争夺的场域 16

第一节 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几种权力观 16

一、作为控制和影响力的权力 16

二、作为“协商”或者“同意”的权力 18

三、作为反抗或者抵抗的权力 20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中的权力来源 23

一、文本生产与权力生产 25

二、传播关系与权力生产 29

三、传播技术与权力生产 33

第三节 新闻传播——权力争夺的场域 37

一、新闻传播作为权力场域 38

二、话语即权力 41

第四节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权力关系重构 46

一、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征 47

二、基于共享的社会化媒体权力重构 48

三、福柯权力观下的新媒介权力重构 51

第二章 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55

第一节 新闻与事实 55

一、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 55

二、事实与诠释 56

三、新闻:事实的建构、意义的赋予 59

四、作为神话的客观性 68

第二节 传播者与受众 71

一、传播者:永远的把关人 71

二、受众:从被动到主动 79

三、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从单向到交互 83

第三节 自由与控制 85

一、被控制的媒介 87

二、媒介的反控制 92

第三章 新闻学的研究范式 94

第一节 确立新闻学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94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范式 94

二、确立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96

第二节 确立新闻学研究范式的原则 99

一、历史视角 99

二、学术逻辑 101

三、实践需要 103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的三种范式 104

一、以传播者意图实现为中心的影响—控制研究 104

二、以意义生产为中心的文化—话语研究 106

三、以媒介为中心的控制与自由研究 108

第四章 以传播者意图实现为中心的影响—控制研究 110

第一节 新闻传播中的多重权力把关 110

一、从事实到事件:意识形态把关 111

二、从事件到新闻:传播者把关 113

三、从新闻到反馈:接收者把关 117

第二节 影响与控制中的权力实现 120

一、说服与控制 120

二、议程设置与控制 124

三、沉默的螺旋与控制 127

第三节 影响与控制的隐蔽性 132

一、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132

二、召唤理论: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 135

三、新闻文本作为象征性权力 138

四、知识生产与权力生产 142

第五章 以意义生产为中心的文化—话语研究 146

第一节 诠释学视阈中的文化研究 146

第二节 作为话语的新闻 151

一、新闻话语研究描述 151

二、新闻与神话 162

三、新闻话语的神话运作 172

第六章 以媒介为中心的控制—自由研究 180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控制 180

一、新闻自由观的嬗变 180

二、自由与控制的矛盾 185

第二节 新媒介引发的自由与控制问题 190

一、新媒介中的控制问题 190

二、作为公共领域的新媒介 196

第七章 新闻传播与宣传中的权力运作 201

第一节 新闻中的“宣传”与宣传中的“新闻” 201

一、新闻与宣传 201

二、新闻与宣传关系再思考 207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宣传: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迷思 216

一、宣传研究中的“工具理性” 216

二、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价值理性” 220

第三节 新闻传播与宣传中的权力生产 222

一、宣传:权力和权力的生产 222

二、新闻传播图式中隐含的宣传 228

三、以新闻面目呈现的宣传 241

第八章 反映—引导舆论:新闻传播的权力隐喻 246

第一节 关于舆论的思考 246

一、舆论一律与舆论多元 249

二、三个舆论场: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252

三、舆论会消失吗 256

第二节 舆论形成中的新闻传播 257

一、舆论形成的阶段分析 257

二、舆论形成中的新闻传播 262

三、舆论对新闻传播的制约与影响 265

第三节 反映—引导舆论:新闻传播的权力隐喻 268

一、新闻传播对舆论的反映与重构 268

二、舆论引导中的权力运行 270

三、新闻传播与控制舆论 273

第四节 微博传播对公共舆论形成的负面影响分析 276

一、微博空间:一个可能的公共领域 276

二、微博的匿名性:对主体性的消解 278

三、去中心化:隐蔽的控制 279

四、信息的碎片化与理性危机 281

余论 284

参考文献 286

致谢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