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7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念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010102603
- 页数:918 页
论文 考证 2
黄河在山陕之间 2
一、山陕两省间黄河的特征 2
二、黄河河床的下切与增高 5
三、黄河的侧蚀与河谷的展宽 8
四、山陕两省间黄河的改造与利用 10
附图 山陕两省间黄河图 3
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 13
一、周定王五年黄河无在宿胥口改道事 14
二、周定王五年以前宿胥口以北所行的为淇水非禹河 18
三、宿胥故渎为赵惠文王伐魏决河的遗迹 22
四、司马迁所说的二渠的解释 24
五、黄河与清河 27
六、邺东故大河与魏国的河内 29
七、黄河与薄洛之水 31
八、河间及九河 34
九、碣石与黄河入海处 37
十、周定王五年河徙的着落 38
附图一 春秋战国黄河图 14
附图二 春秋战国淇水图 20
附图三 春秋战国黄河下游图 36
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的治理方针 42
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目 42
二、千沟万壑的由来 44
三、农林牧综合发展是治理的关键 46
论地名和地名的整理工作 49
一、地名的繁杂和地名工作的重要性 49
二、地名的搜集 52
三、地名的整理 54
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 56
一、疆域的沿革和地形的变迁 56
二、富饶的经济地区的演变 65
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道路 74
四、祖国的历史名城 83
发扬历来重视方志的传统精神 94
方志刍议——在山西第二次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8
一、方志的作用 98
二、方志的体例 99
三、资料的搜集 99
四、新方志的写法 101
方志的撰述与有关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规律的探讨 102
怎样写好地方志——在一九八二年五月九日陕西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6
一、对地方志的回顾 106
二、怎样写好新的地方志 108
三、省志与县志 110
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 112
陕西省地理区划的沿革 115
一、都城所在地的变迁 115
二、由州郡到道和路的演变 116
三、省制的确立及辖区的趋于定型 118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因素 120
一、历史地理学的意义与作用及其和沿革地理学的关系 120
二、形成历史地理学的诸因素 122
论班固以后迄于魏晋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 140
一、班固以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阶段 140
二、东汉后期和魏晋时期郡国地志的撰述 142
三、记载全国范围的地理书 150
四、都城的记载 153
五、自然地理的撰述 154
六、行记的撰述 157
七、域外地理的撰述 161
八、历史地理的专著 162
九、舆图的绘制 163
十、小结 166
战国时魏国未曾设置河东郡 168
《晋书·地理志》无北海郡 169
十六国时期后燕未曾设过豫州 171
十六国时期二刘疆土的轮廓 173
唐代都畿道的属郡 174
三国时江夏郡应属有钟武县 176
三国时阳翟仍隶颍川不属河南 178
明代贵州和广西两承宣布政使司在南盘江上的疆界 180
十六国时成国的梁州先治于晋寿后移于涪 182
后燕慕容垂的疆土无洛阳 184
《晋书·地理志》关于阳羡县记载的疏略 185
明代黄河流域各省人口稠密的差异 187
说北魏初年破后燕后“迁徙山东六州吏民”的六州 189
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遗迹 192
我国历史上周边地区人口变迁蠡测 194
一、起伏于渤海南北各族类的人口 194
二、黑水白山间各族的人口 200
三、天山南北的人口 202
四、青藏高原各族人口的估计 208
五、西南地区各族人口的估计 211
论《三国志》及《晋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 217
提要 217
上篇 三国时期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 218
一、魏国统治地区的人物 218
二、蜀汉的人物 234
三、吴国的人物 240
四、综论三国时期人物的地理分布 244
中篇 西晋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 247
一、西晋时人物有所增加的诸州 248
二、西晋时人物有所减少的诸州 250
三、人物分布重心的转移和高门大族的聚居 254
下篇 东晋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 264
一、永嘉丧乱前后侨寓江左的北方各州人物 265
二、十六国起伏期间留居北方各州的人物 268
三、东晋籍隶扬荆两州的人物 271
四、东晋高门大族本贯的地理分布 274
结论 286
附图一 曹魏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34
附图二 蜀汉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39
附图三 吴国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45
附图四 西晋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64
附图五 十六国时期北方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71
附图六 东晋江左人物和南渡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 274
南昌滩略说 289
唐代所谓万户人家的州城 291
唐代对陇山森林的破坏 293
说唐代经过庐州的二京路 295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 297
一、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初步规定及其以后至于隋唐时期的演变 298
二、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 302
三、隋唐时期半农半牧地区的养马事业 307
四、江淮以南农业的发展及关中漕粮主要供给地的南移 313
五、漕粮运输途中的艰辛及养马地区的丧失对唐朝的影响 319
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 325
一、隋唐时期交通的体制及其治理 325
二、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 328
三、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 335
四、以“扬一益二”见称的经济都会的交通道路 339
五、开元十五道采访使的治所 344
六、十万户郡或州的治所 351
七、边州赴域外的道路及沿边沿海的都会 356
刘邦赴汉中时所行的道路 362
古都安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的闭幕词 364
汉魏洛阳故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67
略论秦直道 371
《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史卷编写旨趣 376
隋唐两代基本史料 380
一、《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381
二、《新唐书·艺文志》甲丙两部所著录的隋唐时人所撰述并流传于今世的史料 392
三、《新唐书·艺文志》丁部所著录的唐人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402
四、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 411
隋唐两代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及其变迁 435
一、疆域的轮廓 435
二、疆域的盈缩变迁 436
三、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 441
五、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及渤海、南诏的疆域区划 451
隋唐两代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变迁 456
一、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 456
二、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 460
三、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 467
四、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 471
五、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 473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477
一、隋唐以前黄河流域的乱离与经济萧条 477
二、经济地区人户的增多 478
三、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开发 479
四、黄河流域的产绢之州 481
五、黄河流域的都会 481
六、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经济的发展 482
关陇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关陇集团的建立和巩固 485
一、关陇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485
二、关陇集团解决关中粮食供应的措施及其成效 487
三、关陇集团对于战马的培育 493
西安附近秦岭山上森林的变化 497
《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绪论 507
龙首原和隋唐长安城 512
唐长安城的池沼与林园 527
一、唐长安城引南山诸水的渠道 527
二、唐长安城外郭城的池沼 533
三、宫廷苑囿中的池沼 543
四、唐长安城池沼的利用和林园的设置 547
关中平原与汉唐长安城 555
一、天下之中的探求及其确定 555
二、(原标题佚) 563
三、关中以适于农耕的富饶地区奠定作为都城的基础 566
四、汉唐长安城附近河流的流量与当时灌溉和漕运的关系 572
五、由汉长安城辐射出去分布于关中平原的道路 579
六、由唐长安城辐射出去分布于关中平原的道路 588
七、汉唐时期关中平原和长安城的重要军事行动及其地理形势 608
历史聚落和城市地理 622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及其向城市的发展 622
一、旧石器时期人的采集生活与天然洞穴的居处 622
二、聚落的形成与其分布的趋势 624
三、防御设施的壕沟和城墙的显现 628
第二节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630
第三节 秦汉及以后各时期都城的营建及其演变 630
一、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 630
二、隋唐长安城 634
三、汉魏洛阳城 637
四、隋唐洛阳城 639
五、吴建业城和东晋南朝建康城 641
六、北宋开封城 643
七、南宋临安城 645
八、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 647
九、明清北京城 650
序跋 书评 654
河山集初集跋 654
河山集二集自序 655
河山集三集自序 664
河山集四集自序 671
河山集五集自序 676
河山集六集自序 680
河山集七集自序 683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序 686
《四种唐代地理书地名综合索引》序 690
《文史集林》前言 69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刊前言 694
《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序 697
《秦少游研究论丛》序 699
在山西省第二次历史地图研讨会上的讲话 702
《古长安丛书》总序 707
《诸葛亮躬耕地新考》序言 712
《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序 714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郭琦》序 717
《全唐文补遗》序 719
《中卫县志》序 722
《草庐对研究新编》序言 725
《中国疆域史》序 727
《黄河渡口》序 730
《李光弼》序 733
《中外学者论安阳》序 736
《长平之战》序 738
《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序 741
《咸阳史话》序 743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开幕词 745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序 748
古都偃师 地灵人杰——《古都偃师史话》序 750
评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 753
《张国淦文集》序 755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762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前言 765
一、从事黄土高原研究的缘法 766
二、《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轮廓 769
三、黄土高原考察琐记(略) 773
回忆 交往 776
耕耘和收获——为《农业考古》出版20期纪念刊作 776
致谭季龙先生书 779
增强历史责任感 繁荣祖国学术事业——纪念陕西师大学报创刊30周年 781
忆先师陈援庵先生 783
我研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程 789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794
风雨春秋 亦师亦友——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 799
黄土高原考察琐记 803
一、1972年考察以前的旧事 803
二、关中东部潼关内外的考察 805
三、陕北和内蒙古一些地方的考察 806
四、陇关和萧关遗址所在地的考察 810
五、环县以北通往银川的道路 813
六、登上子午岭,探索秦始皇所筑的直道 814
七、黄土高原上侵蚀现象的考察 815
八、晋陕间黄河峡谷的考察 816
九、峨嵋原和万泉县旧城 817
十、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模式 818
十一、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的考察 819
十二、贺兰山上和洮水岸旁 820
十三、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行程 821
顾颉刚创立禹贡学会及其以后的二三事 823
一、创立禹贡学会编印多种刊物 823
二、通俗读物的撰写 830
三、实地考察和游踪的所至 833
方志门槛内外的徘徊 838
一、初窥方志的门户 838
二、涉足于方志的场合 842
三、有关方志的刍议 844
回忆文史杂志社在北碚的旧事 853
一、小龙坎和柏溪 853
二、艰难局面的支撑 854
三、自力更生的成就 856
科普 其他 860
郑国渠的故事 860
函谷关和潼关 862
秦岭山下的运河 864
“渭川千亩竹” 866
谈“八水绕长安” 868
昆明池的通塞 870
咸阳和驰道 872
再谈秦岭山下的运河 874
直道 876
渭河的航道 878
关中的蚕桑事业 880
终南山的木炭与运木渠 882
栎阳——秦汉的故都 884
说雍 886
“长杨”和“五柞” 888
秦汉中和楚汉中 890
古代的丰水 892
再谈关中的蚕桑事业 894
内史和三辅 896
雍州的变迁 898
终南山下的樊川 900
黄河颂——为山西平陆县黄河书画展作 903
索引(地图部分,按音序排列) 905
编后记 917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 世界政治军事名人 初中版》顾跃忠等编著 2015
- 《莎士比亚全集 2》(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 2002
- 《俞樾全集 第5册 茶香室经说》(清)俞樾撰著;赵一生主编 2017
- 《新编历史小丛书 祖逖北伐》何兹全著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2卷 酒泉市卷》周永利主编;郑午副主编 2016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甘肃》《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俞樾全集 第3册 诸子平议 上》(清)俞樾撰著;赵一生主编 2017
- 《星光》江军海著 2018
- 《刹那的慰安》张子海著 1930
- 《龙兴 五千年的长征》韩毓海著 2019
- 《资兴历代县官考 上》欧资海著 2019
- 《资兴历代县官考 下》欧资海著 2019
- 《法度·形式·观念》胡传海著 2018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王昌海著 2018
- 《狗狗的第一年 从出生到1岁的教养指南》(英)莎拉·怀特海著;杨建译 2019
- 《手卷与尺牍研究》胡传海著 2018
- 《格致文库 多大点事》崔海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