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行政法讲义
行政法讲义

行政法讲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凌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2374237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本讲义以专题样式,对传统行政法体系做了结构性调整;力求在着力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理论的创新;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细微解构,尽量贴近与回应我国行政法实践需求,解决行政法理论对实践的失语。全书共分九讲,包括公共行政与行政法、行政法学的总论与分论、发展之中的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主体理论变革与第三部门的勃兴等内容。
《行政法讲义》目录

第一章 公共行政与行政法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界定公共行政范畴的意义 1

二、什么是公共行政? 2

三、什么是行政法? 4

四、行政法的特征 6

第二节 公共行政变迁之下的行政法 6

一、不断变迁的公共行政 6

二、行政学对教科书的影响 9

三、行政法学研究述评中的回应 13

四、初步的结论 16

第三节 行政法渊源 17

一、什么是行政法渊源? 17

二、成文法源与不成文法源 19

三、软法 21

四、法源位阶与适用顺序 22

五、民法原理在行政法上的援用 23

第四节 行政法的支架性结构 27

一、粗略的对称 27

二、功能上的双向流动 30

三、有何意义? 31

第五节 行政法的基础理论 32

一、理论兴起的背景 32

二、为人民服务论、人民政府论、服务论 33

三、公共利益本位论 34

四、新控权论 35

五、平衡论 35

六、英国的类似讨论 39

第六节 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史 42

一、起步于清末 42

二、初定于民国 43

三、变迁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47

第二章 行政法学的总论与分论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概念 51

二、分论的划分 52

三、分论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56

第二节 总论与分论的关系 60

一、从单向到双向 61

二、微观层面的自成体系 63

第三节 努力张扬个性的部门行政法 64

一、警惕两种研究偏向 64

二、部门行政法缘何难以研究? 65

三、努力体现特性的研究进路 66

第三章 发展之中的行政法基本原则 69

第一节 概述 69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69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70

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 71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含义 71

二、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 73

三、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结构 75

四、“规则之失”与“规则之治” 80

第三节 比例原则 83

一、比例原则的含义 83

二、比例原则的构造 84

三、比例原则与合理性原则 88

第四节 合法预期保护原则 90

一、三条交织的主线 90

二、合法预期的概念 92

三、保护合法预期的必要性 93

四、司法判断的标准 95

五、保护的方式 97

六、我国的实践 101

第五节 正当程序原则 102

一、正当程序的含义 102

二、正当程序的基本结构 104

三、行政程序的效力 107

第四章 行政主体理论变革与第三部门的勃兴 109

第一节 行政主体理论变革 109

一、学术史回眸 109

二、学者的批判与建议 111

三、类比的思考 113

四、走向“分权主体模式”? 122

五、变革之策略 127

第二节 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行政法的意义 129

一、什么是第三部门? 129

二、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行政法的意义 134

三、对第三部门的研究现状 139

四、对第三部门的公法审视 148

第五章 行政自由裁量及其控制 154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行政自由裁量现象 154

一、概念 154

二、产生裁量的原因分析 160

三、控制与治理 160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立法目的 165

一、概述 165

二、发现立法目的的路径与方法 169

三、双重或多重目的 170

第三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相关考虑 171

一、概述 171

二、对相关因素的判断 171

三、考虑不相关因素对裁量决定效力的影响 173

四、未考虑相关因素对裁量决定效力的影响 174

五、权重问题 175

第四节 行政自由裁量与公正要求 176

一、公正的含义 176

二、行政诉讼意义上的公正 177

第五节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适当拘束 179

一、概述 179

二、行政不作为 180

三、行政政策 183

四、上级指示 185

五、稀缺的公共资源 185

第六章 行政调查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一、什么是行政调查? 187

二、行政调查的定性 188

第二节 方式与分类 191

一、行政调查的方式 191

二、行政调查的分类 194

第三节 行政调查的主要制度 196

一、行政调查的基本程序 196

二、法官令状主义与行政机关内部审批 199

三、调查的职权主义 203

四、相对人的协助义务 204

五、调查所获信息的公开 210

第四节 行政调查的救济 211

一、对间接强制调查的救济 212

二、对实力强制调查的救济 213

第七章 行政行为理论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一、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215

二、概念与特征 218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219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222

一、四要件说 222

二、违法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 223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效力理论 224

一、概述 224

二、行政法的“沼泽” 225

三、“四元结构” 226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与可撤销 232

一、二元结构理论 232

二、对二元结构的批判 233

第五节 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 237

一、撤销 237

二、废止 243

第六节 轻微瑕疵行政行为的处理 244

一、忽略不计 244

二、治愈 245

三、其他制度补救 248

第八章 非强制行政手段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一、柔性执法的盛行 249

二、非强制行政手段 250

第二节 行政计划 251

一、概述 251

二、行政计划的分类与定性 252

三、行政计划的作用 254

四、行政计划与法治主义 255

五、行政计划的法律救济 256

第三节 行政契约 258

一、概述 258

二、行政契约与依法行政 262

三、行政契约中的权利义务 267

四、基本程序与制度 270

五、法律救济 271

第四节 行政指导 277

一、概述 277

二、行政指导的方式与分类 278

三、行政指导的作用 279

四、行政指导与法治主义 281

五、行政指导的责任 283

第九章 行政上实效性确保手段 286

第一节 结构的重整 286

一、教科书的变化 286

二、反思与重构 287

第二节 行政处罚 289

一、概念 289

二、与刑罚的关系 290

三、行政处罚体制 290

四、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 291

五、处罚种类 294

六、量罚 296

七、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 300

八、当场收缴与罚缴分离 303

九、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综合执法 304

第三节 行政强制 306

一、在行政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306

二、制度承袭与新近发展 308

三、行政强制措施 309

四、行政强制执行 315

第四节 其他新型手段 328

一、日本战后的理论革新 328

二、韩国行政法上的新手段 330

三、加拿大的自愿执行方法(means of voluntary execution) 331

四、对我国实践的思考 332

第十章 政府信息公开 333

第一节 概述 333

一、信息公开的意义 333

二、立法历程 334

三、对实践的描述 336

第二节 什么是政府信息? 340

一、概念解构 340

二、若干相关概念 342

第三节 公开的主体 346

一、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关系 346

二、“谁制作,谁公开” 347

第四节 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之关系 350

一、指向的信息 350

二、两者关系 351

第五节 依申请公开 351

一、受理 351

二、规范的回复 352

三、补正 353

四、“三需要” 354

五、公开方式 355

六、信息不存在 356

七、涉嫌滥用申请权问题 358

第六节 不予(免于)公开 359

一、不予公开事项 359

二、“三安全、一稳定” 361

三、国家秘密 362

四、商业秘密 363

五、个人隐私 364

六、利益衡量 365

七、法院的审查 365

第七节 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 366

第八节 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的关系 368

第九节 救济 369

第十一章 行政问责制 373

第一节 问责的缘起 373

一、制度探源 373

二、制度化的原因 374

第二节 样本分析(Ⅰ):重大问责事件(案件) 375

一、86起事件(案件)的梳理 375

二、呈现的实践轮廓 376

第三节 样本分析(Ⅱ):规范文本 378

一、规范文本的梳理 378

二、基本印象 379

第四节 问责制度的构建 386

一、问责事由 386

二、问责对象 387

三、问责方式 388

四、问责程序 388

五、免责事由 389

六、立法机关 390

七、通过媒体的公众参与 390

第五节 行政问责:一个新样式 391

一、概念 391

二、一个新样式 392

三、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393

第十二章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 396

第一节 概述 396

第二节 制度定位 397

一、争议 397

二、英国经验 398

三、我们的选择 399

第三节 复议机关要不要当被告 401

第四节 复议委员会 402

第五节 扩大受案范围 404

第六节 程序增构 406

一、简易程序和调解 407

二、复议委员会审理裁决程序 408

第七节 审查方式 408

一、英国的经验 408

二、改进之道 409

第八节 基本判断 410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412

第一节 概述 412

第二节 行政审判体制 413

一、几种改革方案及其评价 413

二、我的建议 415

第三节 扩大受案范围 416

一、不轻易改弦易张 416

二、外加的策略 417

第四节 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 419

一、规范性文件的可诉性 419

二、规章也可诉吗? 420

第五节 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421

一、原告 421

二、被告 422

三、第三人 423

第六节 证据规则 424

一、被告的举证责任 424

二、原告的举证责任 425

三、法院调取证据 425

第七节 简易程序 426

第八节 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 426

第九节 检察机关的监督 427

第十节 判决形式 428

第十一节 保证判决执行的措施 429

第十二节 基本判断 430

主要参考文献 4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