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锦瑶著
  • 出 版 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9866909689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隔梦相爱下一篇:隆起的大西北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元代戏曲发展与关、王、马三家特色之形成 11

第一节 由「戏曲本质」论「三家」 12

一、戏曲本质的探讨 14

二、三家散曲与杂剧 16

(一)关汉卿散曲与杂剧 19

(二)王实甫散曲与杂剧 34

(三)马致远散曲与杂剧 38

三、论关、王、马杂剧创作手法 53

(一)关汉卿「以剧作剧」 53

(二)王实甫「以诗作剧」 56

(三)马致远「以剧作诗」 57

第二节 由「时代背景」论三家杂剧创作主调 59

一、时代背景 61

(一)政治方面 61

(二)社会经济方面 64

(三)宗教方面 67

二、时代背景在杂剧中之呈现 69

(一)「破」与「批判」的元杂剧主调 70

(二)「立」与「讴歌」的元杂剧主调 72

(三)「避」与「退离」的元杂剧主调 73

第三节 「三家」特色的确立 76

一、由杂剧分类与剧作家分期论「三家」 76

(一)杂剧分类 76

(二)剧作家分期 83

二、「三家特色」之确立 85

(一)本色与文采 87

(二)「元曲大家」说 89

第三章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杂剧特色比较 93

第一节 三家杂剧的「题材」论 95

一、关汉卿 96

二、王实甫 99

三、马致远 103

第二节 三家杂剧的「情节」论 106

一、关汉卿 106

(一)情节结构 107

(二)情节的戏剧性 109

(三)情节主题的一致性 112

二、王实甫 113

(一)情节结构 113

(二)情节戏剧性冲突 115

三、马致远 117

(一)情节结构 117

(二)情节主题呈现 119

(三)情节与舞台演出 120

第三节 三家杂剧的「人物」论 123

一、关汉卿 124

(一)多元化的人物描写 124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 126

(三)人物塑造的手法 127

二、王实甫 132

(一)主要描写人物类型 132

(二)人物职业与处境的同质性 133

(三)人物描写 134

三、马致远 139

(一)剧作家化身的人物形象 140

(二)人物塑造手法 142

第四节 三家杂剧的「语言」论 148

一、关汉卿 149

(一)舞台性的语言特色 149

(二)诗歌化语言的深化作用 155

二、王实甫 158

(一)剧诗与诗剧 158

(二)引书用典 164

(三)浓丽的「花间」语言 166

三、马致远 169

(一)尚轻俊清丽的文采特色 170

(二)引书用典的文人气 171

(三)以剧作诗的语言特点 173

第五节 小结 180

一、题材 180

二、情节 181

三、人物 183

四、语言 184

第四章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与中国戏曲类型之关系 189

第一节 「以剧作剧」与「批判」的「关汉卿类型」 190

一、元代 191

(一)前期作家 192

(二)后期作家 197

二、明代 201

(一)明代初期「宪宗成化以前」(1368~1487) 202

(二)明代中期「孝宗弘治以迄世宗嘉靖」(1488~1566) 205

(三)明代后期「穆宗隆庆以至明亡」(1567~1644) 207

三、清代 212

(一)清代初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约公元1644~1735年) 213

(二)清代中期——包括乾隆、嘉庆两朝(约公元1736~1820年) 216

(三)清代后期——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至宣统(由公元1821~1911年) 219

第二节 「以诗作剧」与「讴歌」的「王实甫类型」 220

一、元代 221

(一)前期作家 221

(二)后期作家 222

二、明代 225

(一)明代前期 225

(二)明代中期 228

(三)明代后期 228

三、清代 233

第三节 「以剧作诗」与「避」的「马致远类型」 236

一、元代 236

(一)前期作家 237

(二)后期作家 238

二、明代 239

(一)明代前期 240

(二)明代中期 242

(三)明代后期 245

三、清代 249

(一)清代初期 250

(二)清代中期 255

(三)清代后期 257

第四节 小结 258

一、「双美」作家 261

(一)明代 261

(二)清代 261

二、《西厢记》影响 262

第五章 关、王、马三家在中国戏曲理论中的讨论 263

第一节 元代 264

一、理论专著的研讨 265

二、诗文的研讨 270

第二节 明代 272

一、「元曲四大家」之争 273

二、《西厢》、《拜月》、《琵琶》之争 277

三、论争中形成的「审美标准」 282

(一)本色与文采 283

(二)主情与主理 287

(三)「双美说」的创作趋向与三家的刺激 290

四、馀论 296

第三节 清代 299

一、清代初期 299

(一)戏曲理论专著与评点 300

(二)诗文研讨 305

二、清代中、后期 307

(一)戏曲理论专著 308

二、诗文研讨 312

第四节 民国以后 313

第六章 由戏曲理论系统与美学观念论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的意义 319

第一节 由「戏曲理论系统」论关、王、马杂剧特色 320

一、「曲学体系」论三家 323

二、「叙事体系」论三家 333

三、「剧学体系」论三家 336

第二节 由「戏曲美学观念」论关、王、马杂剧特色 339

一、传统思想的「中和」 340

二、古典剧论审美理想:「雅」 343

三、戏曲美学中的意境论 344

四、戏曲美学中的形神论 348

五、戏曲美学中的虚实论 349

第七章 结论 353

一、「三家特色」的确立 354

二、「三家」杂剧特色 355

三、「三家」杂剧特色与戏曲发展 355

四、「三家」杂剧在戏曲史的意义 357

参考书目 3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