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蓝晓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2119130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对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依据三重螺旋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从驱动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切入,对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对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著作的读者对象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相关管理人员,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相关研究人员,社会各界关注美国科技创新的有识之士。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意义 4

三、核心概念 5

四、研究内容 8

五、理论基础 8

六、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历程 14

第一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萌芽时期 14

一、高等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机联系的建立 15

二、系列赠地法案对大学与产业结合的促进 16

第二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时期 18

一、威斯康辛思想对大学服务经济理念的进一步加强 19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校企合作的探索 20

三、大型军事研发项目对政府—大学—企业关系的推进 23

第三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熟时期 2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支持大学科技政策的形成 26

二、《国防教育法》对政府支持大学研究发展的推动 29

三、联邦政府与大学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31

四、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 33

五、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北卡三角研究园等科技园区的兴起 39

第四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繁荣时期 45

一、大学—企业紧密合作新时代的开启 46

二、产学研合作的蓬勃发展 50

第三章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驱动机制 53

第一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在驱动机制 53

一、市场需求的牵引 54

二、科技发展的推动 58

三、政策支持的拉动 66

四、文化环境的浸染 75

第二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在驱动机制 79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79

二、自我发展的吸引 83

第四章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87

第一节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 87

一、科研投资主体组成 88

二、科研管理部门的构成 90

三、科研活动主体构成 92

第二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103

一、企业的功能定位 104

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 109

三、政府的功能定位 116

四、中介机构的功能定位 122

第三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的作用模式 129

一、以组建方式划分的作用模式 130

二、根据科研成果转化方式划分的作用模式 145

三、按照合作参与成员类型划分的作用模式 156

第四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 157

一、市场运作与政府调节相结合 157

二、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相结合 158

第五章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159

第一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 159

一、基于文化价值观不同的目标导向障碍 160

二、技术转移复杂性导致的权益风险障碍 166

三、知识信息缺乏引起的沟通服务障碍 169

第二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保障 171

一、法律法规的激励保护 174

二、政府计划的具体支持 183

三、有效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193

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197

第三节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部保障 200

一、大学与企业有效合作的原则 200

二、大学的自我完善 203

三、企业的战略调整 212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216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216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16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是各主体相互作用、自我适应的结果 219

三、大学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结合点 222

四、企业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参与者 224

五、政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225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启示与建议 226

一、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为先导 226

二、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231

三、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必须有积极的科技政策来推动 234

四、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必须以活跃的中介服务为桥梁 237

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必须以创新要素的充分整合为关键 240

参考文献 251

一、英文文献 251

二、中文文献 262

后记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