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元)宗喀巴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802537590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西藏佛教大师宗喀巴的名著,撰于1402年,是藏传佛教的经典著作。1931年由法尊法师译成汉文出版,流传于汉地。但由于法尊译本是文言文,生涩难解,故特请资深藏文翻译家重译白话文本,并对诸多深奥的佛教词汇予以简明注释,以便于僧俗学者及信众更深入地了解藏传佛教的法统要义和宗喀巴大师的中观哲学思想。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目录

代序&法尊法师 1

书首礼赞 1

第一章 讲说作者殊胜 1

第一节 受生为圆满种姓之情 1

第二节 其身获得功德之情 2

一、获得教德之情 2

二、获得证德之情 4

(一)成就戒学 4

(二)成就定学 5

(三)成就慧学 6

第三节 为佛教做事业之情 6

一、在印度做事业之情 6

二、在藏中做事业之情 7

第二章 讲说其法殊胜 11

第一节 通达一切佛教为无违的殊胜 11

第二节 能现一切佛经为教授的殊胜 14

第三节 易于获得佛之密意的殊胜 16

第四节 重大恶行自趋没灭的殊胜 16

第三章 如何讲闻具有二种殊胜的正法 17

第一节 听闻之规 17

一、思维闻法的利益 17

二、对法与说法师发起服侍 18

三、听闻的正规 19

(一)断器三过 19

(二)依六种想 19

第二节 讲说之规 22

一、思维说法的利益 22

二、发起服侍大师与法 23

三、以怎样的思想行为来讲说 23

四、对何等对象说与不说的区别 24

第三节 完结时共同所作之规 25

第四章 如何正式以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 26

第一节 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 26

一、为使生起定解故稍作赘述 26

(一)所依善知识之德相 27

(二)能依弟子之德相 30

(三)弟子应如何依止之规 31

(四)依止的利益 37

(五)不依止的过患 38

(六)归纳彼等之义 40

二、简要宣说修持之规 40

(一)正式修法 40

(二)破除对此修法的邪分别 49

第二节 依止后如何修心的次第 53

一、为对有暇之身受取意义故策励 53

(一)认识暇满 53

甲、有暇 53

乙、圆满 54

乙-1、五自圆满 54

乙-2、五他圆满 54

(二)思维暇满意义重大 55

(三)思维人身极难得 57

二、如何受取意义法 60

(一)对道的总建立生起定解 60

甲、讲说三士道中总括一切佛语之理 60

乙、讲说依于三士之门理依次引导的理由 61

乙-1、讲说何为以三士道引导之义 61

乙-2、讲说按那样的次第引导的理由 62

1.正说理由 62

2.正说意义 65

(二)对此道正式受取要义法 67

甲、对与下士共同的道次第修心 67

甲-1、正修下士的思想 67

1.发起追求来世的心 67

(1)思维不能久住于此世随念必死 67

第一,不修念死的过患 67

第二,修习念死的利益 68

第三,当生起怎样一种念死的心 69

第四,如何修习念死 69

其一思维定死 70

(第一)思维死神一定要来,此亦无缘能阻止 70

(第二)思维寿无增添却有不断减少 70

(第三)思维活着的时候也无修行正法的空闲而定死 72

其二思维死无定期 73

(第一)思维瞻部洲人寿无一定 73

(第二)思维死因极多活因甚少 74

(第三)思维身体既然极脆弱,故死无定期 75

其三思维死时除法而外其他什么都无益 75

(2)思维来世如何转生与二趣的苦乐 77

第一,思维地狱苦 77

其一大有情地狱 78

(第一)等活地狱 78

(第二)黑绳地狱 78

(第三)众合地狱 78

(第四)号叫地狱 78

(第五)大号叫地狱 78

(第六)热地狱 78

(第七)极热地狱 78

(第八)无间地狱 78

其二近边地狱 79

其三八寒冷地狱 80

其四孤独地狱 81

第二,思维畜生苦 82

第三,思维饿鬼的苦 83

2.依止来世安乐的方便 86

(1)进入佛教殊胜门是学习皈依 86

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的因 86

第二,由依彼而皈依的境 87

其一辨认皈依的境 87

其二彼者堪依的原因 87

第三,由多少事而成皈依之理 88

其一由知功德而皈依 88

(第一)佛的功德 88

(第一)子、身功德 88

(第一)丑、语功德 89

(第一)寅、意功德 90

寅(一)智功德 90

寅(二)悲功德 90

(第一)卯、业功德 91

(第二)法功德 92

(第三)僧功德 92

其二由知差别而皈依 93

其三由自愿接受而皈依 93

其四由不言其他而皈依 93

第四,皈依后所学的次第 94

其一出自《摄抉择分》之所学的次第 94

其二出自教授中之所学的次第 94

(第一)不同的学处 94

(第一)子、应止的学处 94

(第一)丑、应行的学处 95

(第二)共同的学处 96

(2)一切善乐之本是生起胜解信 102

第一,思维总业果 102

其一总的思维业果的理 102

(第一)业决定的道理 103

(第二)业大增长的道理 103

(第三)业未造不会值遇的道理 105

(第四)已造之业不会失坏的道理 105

其二分别思维业果 105

(第一)讲说十业道为主要 105

(第二)抉择业与果 106

(第二)子、讲说恶业果 106

子(一)正说恶业道 106

杀生 106

不与取 107

邪淫 107

妄语 108

离间语 109

粗恶语 109

绮语 109

贪心 110

损害心 110

见 110

子(二)讲说轻重的差别 111

(其一)讲说十业道的轻重 111

(其二)附带略说具力之业的门类 113

就福田说力大 113

就所依说力大 114

就事物说力大 114

就发起心说力大 115

子(三)讲说此等之果 115

异熟果 115

等流果 115

主上果或增上果 116

(第二)丑、讲说善业果 116

丑(一)善业 116

丑(二)善业果 116

异熟果 116

等流果 116

增上果 116

(第二)寅、讲说业的其他差别 117

寅(一)引发和成满的差别 117

寅(二)定受和不定受的业 117

第二,思维别业果 118

其一异熟的功德 118

其二异熟的果报 119

其三异熟的因 119

第三,思维后正行行止的道理 120

其一总论 120

其二特以四力消除的道理 122

甲-2、此思想产生的量(标准) 126

甲-3、消除对此的邪分别 126

乙、对与中士共同的道次第修心 128

乙-1、正修中士的思想 129

1.辨认追求解脱的心 129

2.能使此心发生的方便 129

(1)依于苦与集的门理而思维 129

第一,思维苦谛生死的过患 130

其一解说苦谛放在四谛之首宣讲的用意 130

其二正修苦谛 131

(第一)思维生死总苦 131

(第一)子、思维八苦 131

思维生苦 132

思维老苦 134

思维病苦 134

思维死苦 135

思维怨憎会苦 135

思维爱别离苦 135

思维所欲求不得苦 135

思维经中所讲的“总之五取蕴皆是苦”之义 135

(第一)丑、思维六苦 136

变易无定的过患 136

不知满足的过患 137

再再舍身的过患 138

再再结生的过患 138

再再变为尊卑高下的过患 138

无友伴的过患 139

(第一)寅、思维三苦 140

坏苦 140

苦苦 140

行苦 140

(第二)思维别苦 141

(第二)子、思维三恶趣苦 141

(第二)丑、思维人苦 141

(第二)寅、思维非天苦 142

(第二)卯、思维天苦 142

(其一)欲天三苦 142

死殁和堕下处苦 142

悚慄苦 142

断裂杀害摈除苦 142

(其二)上二界粗重苦 143

第二,思维集谛生死的流转次第 143

其一烦恼发生之理 143

(第一)辨认烦恼 144

(第二)烦恼如何产生的次第 144

(第三)能生烦恼的因 145

(第四)烦恼的过患 145

其二烦恼集业之理 146

(第一)辨认所集之业 146

(第一)子、思业 146

(第一)丑、已思业 146

(第二)如何集业之理 147

其三死殁与结生之理 148

(第一)死缘 148

(第一)子、寿尽而死 148

(第一)丑、福尽而死 148

(第一)寅、由于未离不平等而死 148

(第二)死心 148

(第二)子、具善心而死 148

(第二)丑、具不善心而死 148

(第二)寅、具无记之心而死 149

(第三)从何部位收暖 149

(第四)死后能成中有之理 149

(第五)此后于生有中结生之理 150

(2)依于十二缘起支的门理而思维 152

第一,支的差别 152

第二,支的归摄 153

第三,此等诸支经几世能圆满 155

第四,归纳此等之义 156

乙-2、此思想产生的量 156

乙-3、消除对此的邪分别 157

乙-4、抉择趋入解脱之道的自性 158

1.以怎样的身断除生死 159

2.以修怎样一种道断除生死 162

(1)观待调心次第的数决定 162

(2)观待果的数决定 162

(3)次第决定 162

丙、对上士道次第修心 171

丙-1、开示大乘的入门唯是发菩提心 171

丙-2、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 174

1.由依何因如何生起菩提心 174

(1)从四种缘能生起的道理 174

(2)从四种因能生起的道理 175

(3)从四种力能生起的道理 175

2.修菩提心的次第 176

(1)依据大觉沃传出的果因七诀而修 176

第一,对此因果次第生起定解 176

其一开示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 176

(第一)最初时重要 176

(第二)中间时重要 176

(第三)最后时重要 177

其二诸其他因果成为大悲之因果的道理 177

第二,按次第来正修心 179

其一修炼追求利他之心 179

(第一)修炼能生此心的所依 179

(第一)子、修炼对诸有情心平等 179

(第一)丑、修习一切有情为悦意相者 180

丑(一)修母 180

丑(二)修念恩 180

丑(三)修报恩 181

(第二)正式发起此心 182

(第二)子、修慈中慈的所缘 182

(第二)丑、修悲中悲的所缘 183

(第二)寅、修增上意乐 185

其二修炼追求菩提之心 185

其三认识所修的果即是发心 186

(2)依据佛子寂天论著中所讲而修 186

第一,思维自他相换的益处和不换的过患 186

第二,自他相换的思想若习惯则能生起 187

第三,修习自他相换法的次第 187

其一消除障碍 187

其二正式修法 188

3.菩提心生起的量 191

4.依仪轨受菩提心的方法 191

(1)未得使得 192

第一,何为所受的境 192

第二,由何为能受的所依 192

第三,如何受的仪轨 192

其一加行仪轨 192

(第一)进行特殊的皈依 192

(第一)子、庄严处所,布置塔像,陈设供物 192

(第一)丑、祈祷而皈依 193

(第一)寅、讲说皈依的学处 193

(第二)积集资粮 194

(第三)修心 194

其二正行仪轨 194

其三完结仪轨 195

(2)守护已得不使失坏 195

第一,修学今生不失坏发心的因 195

其一为了增长对发心的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发心的利益 195

其二为了增长真正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196

(第一)不舍所发愿心 196

(第二)修学增长愿心 197

其三为利有情而发心,修学心不舍有情 197

其四修学积集福智二资粮 197

第二,修学在他世也不离发心的因 198

其一舍弃使失坏的四种黑法 198

其二受行不使失坏的四种白法 199

(3)若失坏还净(补救)法 200

丙-3、发心后修学行的道理 202

1.发心后须学学处的理由 202

2.讲说以修学智慧与方便一项不能成佛 203

3.解说修学学处的次第 210

3(1)总的修学大乘的道理 210

第一,修习愿学菩萨学处 210

第二,修习后受佛子律仪 211

第三,受后应如何修学的道理 211

其一什么是所学之处 211

其二六度中包括了诸学处之理 211

(第一)实事的数决定 211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 215

(第二)子、生起次第 215

(第二)丑、优劣次第 215

(第二)寅、粗细次第 215

其三如何修学行的次第 215

(第一)修学总行的道理 215

(第一)1.修学六度成熟自身佛法 215

(一)修学布施度 215

(其一)布施的自性 215

(其二)使彼布施的心思发生的方便 216

(其三)布施的差别 219

(其三)1.一切人身应如何行 219

(其三)2.观待不同人身的布施差别 220

(其三)3.布施自性的差别 220

1.法施 220

2.无畏施 220

3.财施 220

(1)正式施舍财物的施 220

A、施舍财物之规 220

A1、施舍给何田 220

A2、以何思想施舍 220

一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221

二应断除怎样的思想 221

A3、如何行施 222

一不以怎样的行为施舍 222

二应以怎样的行为施舍 223

A4、施舍何等物 223

一略说应施与不应施之物 223

二详说应施与不应施之物 223

二(1)详说内物施与不施 224

——就时段讲不可施 224

——就所为讲不可施 224

——就乞求者讲不可施 224

二(2)详说外物施与不施 224

(1)不施外物的道理 224

——就时间讲不可施 224

——就所施对象讲不可施 224

——就自身讲不可施 225

——就施物讲不可施 226

——就所为讲不可施 226

(2)应施外物的道理 226

B、若不能施应如何行 227

C、依止对治布施的障碍 228

C-1、未习惯 228

C-2、匮乏 228

C-3、贪著 228

C-4、未见果报 228

(2)唯思想的施 228

(其四)归纳此等之义 229

(二)修学持戒度 229

(其一)持戒的自性 229

(其二)能进修持戒的方便 230

(其三)戒律的差别 232

(其三)1.律仪戒 232

(其三)2.摄善法戒 232

(其三)3.饶益有情戒 232

(其四)修行持戒时应如何行 233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 233

(三)修学忍辱度 233

(其一)忍辱的自性 233

(其二)能进修忍辱的方便 233

(其三)忍辱的差别 237

(其三)1.耐怨害忍 237

1.破除不忍耐做伤害者所做的伤害 237

(1)破除不忍所做的安乐之障与不忍所造的苦 237

A、讲说不应该瞋恚 237

A1、观察境不应该瞋恚 237

一观察有无自主不应当瞋恚 237

二观察是偶然还是本性皆不应该瞋恚 239

三观察是直接和间接何者伤害都不应该瞋恚 239

四观察能驱使伤害的因不应该瞋恚 239

A2、观察有境不应该瞋恚 240

A3、观察所依不应该瞋恚 240

一观察损害的因和有过无过 240

二观察自已所承诺 241

B、讲说应该悲愍 241

(2)破除不忍所做的恭敬等之障与做欺侮等三事 241

A、破除不忍所做的赞誉等三事之障 241

A1、思维赞誉等无利之理 241

A2、思维赞誉等有弊之理 242

A3、故应欢喜破除此等赞誉 242

B、破除不忍他人做欺侮等三事 242

2.破除不喜欢做伤害者富裕而喜其衰败 243

(其三)2安受苦忍 245

1.必须安受苦的理由 245

2.使生起安受的方法 245

(1)破除将发生的苦执为一概不欢喜 245

(2)讲说应该甘愿忍受此苦 245

A、思维苦本身的功德 246

B、思维能忍众苦的难行的利益 246

B1、思维解脱等意义重大的利益 246

B2、思维破除无量诸苦的利益 246

C、从微苦起渐修则不难忍受之理 247

3.就事而详释 247

(其三)3.谛察(思择)法忍 248

(其四)修行忍辱时应如何行 249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 249

(四)修学精进度 249

(其一)精进的自性 249

(其二)能进修精进的方便 249

(其三)精进的差别 250

(其三)1.主要差别 250

1.擐甲精进 250

2.摄善法精进 251

3.饶益有情精进 251

(其三)2.发生精进法 251

1.断除精进的障碍逆缘 251

(1)认识异品 251

(2)依止断除异品的方便 252

A、破除推迟的懈怠法有三种 252

B、破除贪恋低级无意义之事 252

C、破除懒惰或轻视自己 252

C-1.干所应得破除懈怠 252

C-2.干能得彼的方便破除怯退 254

C-3、于所安住修习之处断除怯退 254

2.修积精进的顺缘援助资粮 256

(1)生起胜解力 256

(2)生起坚固力 257

(3)生起欢喜力 259

(4)暂时休息力 260

3.凭依此二缘努力发起精进 260

4.由依精进身心堪能做事之理 263

(其四)修行精进时应如何行 263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 263

(五)修学禅定度 264

(其一)禅定的自性 264

(其二)能进修禅定方便 264

(其三)禅定的差别 264

(其四)正修禅定时应如何行 264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 264

(六)修学智慧度 265

(其一)智慧的自性 265

(其二)能进修开发智慧的方便 265

(其三)智慧的差别 271

(其三) 271

1.通达胜义的智慧 271

(其三)2.通达世俗的智慧 271

(其三)3.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 271

(其四)修习智慧时应如何行 272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 272

(第一)2.修学四摄事成熟他有情 272

(一)四摄事的自性 272

(二)确立为四摄的理由 273

(三)四摄事的作业 273

(四)摄持眷属需依四摄 273

(五)略作详释 273

(第二)特别修学后二度的道理 276

(第二)1.修习止观的利益 276

(第二)2.讲说止观为一切定的总括 277

(第二)3.寂止和胜观的自性 277

(一)寂止的自性 277

(二)胜观的自性 277

(第二)4.止观二者皆需修的理由 280

(第二)5.次第决定之理 282

(第二)6.止观各自的修学法 284

1.寂止修学法 284

(1)凭依寂止的资粮 284

(2)凭依止的资粮修寂止法 285

A、加行 285

B、正行 285

B1、以怎样的身威仪而修 285

B2、解说修的次第 286

——能使无过失的定发生法 287

——(1)心专注所缘之前应如何修 287

——(2)心专注所缘之时应如何修 288

(1)辨认心安住何者之处所缘 288

(甲)所缘总的建立 288

(甲)1.正说所缘 288

遍满所缘有四种 288

净行所缘有五种 289

善巧所缘也有五种 289

净惑所缘有二种 290

(甲)2.讲解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所缘 291

(甲)3.讲解所缘的异名 292

(乙)辨认当前的所缘 292

(2)心如何专注所缘法 295

(甲)建立无过失之规 295

(乙)破除有过失之规 297

(丙)讲说修的时段 299

——(3)心专注所缘之后应如何修 300

(1)在出现沉掉时应如何修 300

(甲)修习对治不认识沉掉 300

(甲)1.抉择沉掉之相 300

(甲)2.于正修时使觉悟沉掉的正知发生法 302

(乙)修习对治虽已认识但不为断除沉掉而用功 303

(乙)1.认识思而破除沉掉法 303

(乙)2.认识由依何者而生沉掉的因 305

(2)在远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306

——由依此定能生住心的次第 308

——(1)正说能生住心的次第 308

——(2)由六力方能成住心之理 309

——(3)九种住心中有四种作意之理 310

(3)由修而成寂止的量 311

A、讲说寂止成与未成的界限 311

A1、讲说实情 311

A2、有作意的相以及断疑 314

——有作意的相 314

——断疑 315

B、总说凭依寂止修道之规 318

C、别说修世间道之规 320

C1、讲说在修粗净相道之前需要获得寂止 320

C2、凭依寂止能离欲之理 322

2.胜观修学法 326

(1)依止胜观的资粮 327

A、认识了义经与不了义经 327

B、解释龙树思想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329

C、抉择空性正见法 331

C-1悟入真实性的次第 331

C-2.正式抉择真实性 334

——认识正理之所破 334

——(1)必须认清所破的原因 334

——(2)破斥未认识所破而妄破除的他宗 334

(1)批判认识所破太宽 334

(甲)举说承认 334

(乙)指出其承认不合理 336

(乙)1.指出彼宗破除中观的不共特法 336

——认识中观的特法 336

——彼宗如何破除中观特法之理 341

——中观师如何答复彼 342

(乙)2.指出由所说的诸指责皆非能破 348

——指出观察经不经得起正理观察而破除然不能破 348

——指出观察以量成立不成立而破除然不能破 352

——指出观察是否四句生而破除然不能破 362

——指出破除有事无事等四句然不能破 364

(2)批判认识所破太窄 367

——(3)认识自宗的所破之理 371

(1)辨认实义所破 371

(2)在其他所破上加不加彼等之理 379

(3)解说于所破加不加胜义简别 380

——破所破时应以应成和自续何者来破 384

——(1)认识应成与自续之义 384

(1)破除他宗 384

(甲)举说承认 384

(乙)批判承认 387

(2)建立自宗 397

(甲)正式破斥自续 397

(甲)1.指出说所依有法不成立的宗过 397

——举说承认 397

——批判承认 398

(第一)指出义不合理 398

(第二)指出所举比喻不相同 400

(甲)2.指出由于此过失,因也不成立 403

(乙)彼破斥对自宗不等同之理 405

——(2)应当遵照应成与自续哪一派使正见于心中发生 409

——依此能破使见于心中发生之理 410

——(1)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410

(1)正式抉择我无自性 410

(甲)举例说明 410

(甲)1.说成车为无自性的假有 410

(甲)2.断除对此的争辩 413

(甲)3.由名称的差别而成立之理 414

(甲)4.依此道理能速得正见的利益 415

(乙)结合实义而说 416

(乙)1.无自性之理结合实义而说 416

——破除我与蕴自性是一之品 416

——破除我与蕴自性是异之品 420

——无自性之理亦能破诸其余品 421

——由依无自性之理能现补特伽罗为如幻之理 422

(乙)2.讲说由名称差别而成立之理结合实义 427

(2)讲说由我无自性成立我所亦无自性 427

(3)此诸正理亦当应用于其他之理 427

——(2)抉择法无我 429

——(3)修习此等见以断障之理 434

(2)胜观的差别 438

(2)A、四种胜观 438

(2)B、三种胜观 438

(2)C、六种胜观 439

(3)胜观修法 440

A、批驳他宗 440

B、建立自宗 445

B1、需要安住修和观察修二者的理由 445

B2、断除对此的争议 447

B3、略说修法要领 451

(4)修胜观成就的量 452

3.止观双运之理 455

3(2)特别修学金刚乘之理 458

注释藏汉文参考书目 462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起因) 464

译后 4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