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苏区史  下
中国苏区史  下

中国苏区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伯流,何友良主编(江西省社科院当代所)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210049067
  • 页数:161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苏区史 下》目录

导论 “苏区万里行”学术考察的新获与思考 1

第一章 苏区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1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经济状况 1

一、城市资本工商状况 1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状况 4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 8

第二节 从社会改良到五四运动 12

一、民国初年民主力量与专制统治的斗争 12

二、尊孔思潮 15

三、社会主义思潮与无政府主义 16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9

第三节 中共成立后对中国革命的构想与探索 22

一、“一大”制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的党纲 22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与北伐前的国共合作 25

三、北伐战争期间中共对“中国革命”的构想与对策 34

四、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的提出 42

第四节 粤湘鄂赣四省工农运动的勃兴 48

一、粤湘鄂赣四省的工人运动 48

二、粤湘鄂赣四省的农民运动 52

第五节 国民革命的进军与转向 58

一、北伐战争的狂飙 58

二、国民革命的转向 67

第六节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 72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72

二、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74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混乱政局 77

第二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 81

第一节 国民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81

一、“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右倾错误的继续 81

二、全国革命形势的逆转 93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略的重定 97

一、“五人政治局”的暴动计划 97

二、南昌起义的爆发 104

三、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与革命新阶段的开始 110

第三节 中国“移植”苏维埃的轨迹 123

一、中共早期对“苏维埃运动”的探索 123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内部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争论 125

三、“七一五”政变后联共(布)中央提出“着手建立苏维埃”的主张 131

四、毛泽东率先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136

五、斯大林提出“把苏维埃移植到中国” 139

第四节 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 142

一、湘赣边秋收起义、湘南暴动、万安暴动、平江起义 142

二、海陆丰起义、广州起义、清涧起义、弋横起义 149

三、黄麻起义、确山起义、桑植起义、渭华起义 154

四、各省其他武装起义 157

第五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61

一、“引兵井冈”的决策 162

二、红色政权的诞生及其各项建设 167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影响 174

第六节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81

一、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 181

二、“此是东井冈” 185

三、“李文林式”根据地的特色 190

第七节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5

一、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 195

二、反“围剿”斗争后革命转入低潮 200

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 204

第八节 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 209

一、中共对土地问题的认识与决策 209

二、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216

三、中共乡村革命动员的根本举措 220

第三章 全国各苏区的建立 224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建立 224

一、朱毛红军下井冈 224

二、红四军进军闽西 228

三、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的召开 234

四、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 239

五、红四军回师赣西南 242

六、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 246

七、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 249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 253

一、鄂豫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初步形成 253

二、商南起义与豫东南苏区的建立 257

三、六霍起义与皖西苏区的建立 260

四、鄂豫边苏区的形成 264

五、鄂豫皖苏区的发展壮大 266

六、鄂豫皖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 269

七、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 274

第三节 湘鄂西苏区的建立 281

一、湘鄂边苏区的开辟 281

二、洪湖苏区的建立 285

三、红二军团的组建和湘鄂西苏区形成 291

四、湘鄂西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争 293

五、湘鄂西苏区的土地革命 300

第四节 赣东北苏区的建立 304

一、方胜峰会议与信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304

二、上梅暴动与闽北苏区的开创 308

三、赣北、浙西、浙南、皖南地区的革命斗争 310

四、赣东北苏区的“大胜利之年” 313

五、未被粉碎的第三次“围剿” 318

六、赣东北苏区的土地革命 320

第五节 湘鄂赣苏区的建立 324

一、红五军武装割据的开展 324

二、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与湘鄂赣苏区的初步形成 330

三、红三军团攻打长沙 332

四、在反“围剿”斗争中发展和巩固 336

五、土地革命的开展 339

第六节 湘赣苏区的建立 341

一、湘赣边界反“会剿”的失败与割据区域的恢复 341

二、以永新为中心的边界武装斗争的持续 344

三、九打吉安与赣西南苏区的发展 347

四、湘赣苏区的形成 351

五、湘赣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争 356

六、湘赣苏区的土地革命 359

第七节 左右江苏区的建立 361

一、共产党人的活动与广西政局的变化 361

二、百色起义 365

三、龙州起义 367

四、苏区政权建立后的保卫战 369

五、土地革命的开展 372

六、红七军主力转战江西 375

第八节 琼崖苏区的建立 377

一、琼崖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与反“围剿”失利 377

二、内洞山会议的召开与转折 379

三、琼崖新特委的建立与琼崖苏区的初步形成 381

四、琼崖苏区的土地革命 383

第九节 东江、闽东、通海如泰等苏区的建立 386

一、东江苏区的建立 386

二、闽东苏区的建立 393

三、通海如泰苏区的建立 395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创建 397

第一节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397

一、诱敌深入,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397

二、巧钻“牛角”,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405

三、游弋穿插,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408

第二节 中共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决策与准备 412

一、全国“苏代会”的召开 412

二、“苏准会”的成立与运作 418

三、客观情势的变化与共产国际的敦促 424

第三节 全苏一大的召开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诞生 429

一、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430

二、红色首都的确定 432

三、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成员名单的酝酿 436

四、一苏大会代表的产生 438

五、苏区“开国大典”的举行 442

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446

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 449

第四节 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形态与运行机制 453

一、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453

二、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设计与组织系统 456

三、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461

四、党与苏维埃国家政权关系存在的弊端与改进 477

第五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大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481

一、中央苏区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贡献 481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489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局限性 496

第五章 全国各苏区的发展 500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500

一、发展方向的争论与红军的外线作战 500

二、苏区建设的大发展 506

三、宁都会议的召开 520

四、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526

五、中央苏区的进一步扩大 533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发展与坚持 537

一、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与外线作战的胜利 537

二、鄂豫皖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与鼎盛局面的出现 544

三、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及其失败 547

四、鄂豫皖苏区的坚持与丧失 555

第三节 湘鄂西苏区的发展 563

一、发展问题的激烈争论与红军出击襄北 563

二、湘鄂西省苏政府的成立与苏区的扩大 568

三、湘鄂西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与苏区的丧失 573

四、红三军回师湘鄂边与开辟黔东苏区 575

第四节 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发展 580

一、赣东北省成立后的形势与斗争 580

二、赣东北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585

三、苏区的扩大、改称与第二次省苏大会的召开 592

四、苏区“模范省” 597

第五节 湘鄂赣苏区的发展 602

一、湘鄂赣发展方向的改变与省党政机关的改组 602

二、湘鄂赣苏区的曲折发展 608

三、湘鄂赣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613

四、发展中的挫折与省委的再次改组 616

第六节 湘赣苏区的发展 620

一、敌军首次进攻的应对与发展目标的确定 620

二、湘赣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与省党政二代会的召开 624

三、配合中区第四次反“围剿”与湘赣的对敌作战 629

四、湘赣省委的改组与苏区的曲折发展 634

第七节 川陕苏区的开辟与建设 641

一、川陕苏区的创建 641

二、反围攻作战的胜利与苏区的扩展 644

三、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 649

四、形势的变化与苏区的放弃 654

第八节 湘鄂川黔苏区的开辟与放弃 658

一、木黄会师与二、六军团行动方针的确定 658

二、湘西攻势与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 661

三、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665

四、红军主动撤离与苏区的丧失 668

第九节 西北苏区的创建与发展 671

一、陕甘苏区的创建 671

二、陕北苏区的创建 679

三、西北工委的成立与苏区的扩展 684

四、鄂豫陕苏区的创建与红二十五军的北上 688

五、西北苏区的壮大与发展中的曲折 694

六、西北苏区新局面的出现 697

第十节 全国苏区发展的基本格局 701

一、全国苏区发展的总体态势 701

二、全国各苏区的地域与人口构成 704

第十一节 国统区中共组织对苏区发展的指导与援助 708

一、直接的组织领导与指导 708

二、派遣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到苏区 712

三、建立秘密交通线,输送人员与物资 717

四、国统区斗争对苏区的多方配合 720

第六章 苏区的各项建设 725

第一节 苏区党的建设 725

一、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 725

二、党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730

三、党的作风建设 745

四、党的领导关系 751

五、苏区党建的经验教训 758

第二节 苏区政权建设 759

一、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与施政纲领 759

二、苏维埃的政权机构 761

三、苏区政权的运作 768

四、民主选举运动 782

五、苏区政权建设的可贵探索 790

第三节 苏区军事建设 795

一、军事领导机构 795

二、中国工农红军 798

三、苏区的地方武装 811

四、苏区的军事保障 813

五、武装割据的战略和策略 820

六、苏区军事建设的经验教训 827

第四节 苏区群团建设 830

一、苏区的群团组织 830

二、赤色工会 833

三、贫农团 838

四、妇女组织 841

五、青少年组织 844

六、反帝拥苏同盟和革命互济会 850

七、苏区群团建设的作用与弊端 853

第五节 苏区经济建设 855

一、经济建设思想、经济政策和管理机构 855

二、经济建设的开展和成就 864

三、经济建设的特征和问题 883

四、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作用与经验教训 888

第六节 苏区文化建设 890

一、苏区的“新文化” 890

二、苏区教育的全面开展 901

三、苏区各类文化艺术 908

四、苏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921

第七节 苏区法制建设 924

一、苏区法律体系的建构 924

二、苏区的宪法 925

三、苏区其他法律和地方法规 930

四、苏区的司法和执法 934

五、苏区的反贪倡廉 938

六、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950

第八节 苏区社会建设 955

一、工农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955

二、苏区民众生活的改善 959

三、妇女的解放 972

四、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 978

五、民众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982

六、苏区社会建设的启示 988

第七章 苏区时期的“左”倾错误及初步纠正 991

第一节 瞿秋白、李立三“左”倾错误对苏区的影响与危害 991

一、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 991

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995

第二节 中央苏区前期的错误肃反 1000

一、赣西南整肃AB团 1000

二、黄陂肃反 1002

三、富田事变 1004

四、闽西苏区整肃“社会民主党” 1008

五、周恩来、毛泽东纠正乱肃AB团的错误 1010

第三节 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 1013

一、反“罗明路线”斗争的开展 1013

二、反“江西罗明路线”的错误斗争 1015

三、查田运动的开展 1018

四、苏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左”的错误 1022

五、1933年后肃反错误的发展 1026

第四节 王明“左”倾错误在鄂豫皖、湘鄂西等苏区的推行与危害 1028

一、王明“左”倾错误在鄂豫皖苏区的推行 1028

二、王明“左”倾错误在湘鄂西苏区的推行 1036

三、王明“左”倾错误在闽浙赣苏区的推行 1041

四、王明“左”倾错误在湘赣苏区的推行 1046

五、王明“左”倾错误在湘鄂赣、琼崖、东江苏区的推行 1053

六、王明“左”倾错误在西北苏区的推行 1057

第五节 苏区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内在原因 1064

一、政治根源 1064

二、社会根源 1066

三、体制原因 1069

四、客观原因 1071

第八章 南方苏区的丧失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1073

第一节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与全苏二大的召开 1073

一、中共中央进入中央苏区 1073

二、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1076

三、全苏二大的胜利召开 1088

第二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南方苏区的丧失 1099

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099

二、南方其他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115

三、中央苏区和南方其他苏区的丧失 1121

第三节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 1127

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 1127

二、中央红军出发长征与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 1143

第四节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 1149

一、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探析 1149

二、“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卓越领导 1156

第九章 从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到苏维埃政权的体制转换 1166

第一节 瓦窑堡会议的决策与党的策略方针的调整 1166

一、中共中央落脚陕北 1166

二、瓦窑堡会议的重大决策 1169

三、党的策略路线与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 1171

第二节 西北新局面的开创 1173

一、红一方面军东征与西征 1173

二、西北“三位一体”新局面的形成 1176

第三节 红军主力会师与西路军的失败 1179

一、各路红军大会师 1179

二、西路军的悲壮历程 1195

第四节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119

一、国民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1119

二、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1221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国共谈判 1223

第五节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体制转换 1232

一、“苏维埃共和国”向“人民共和国”的体制转换 1232

二、苏区改制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 1240

三、苏维埃运动的结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53

第十章 南方八省的三年游击战争 1257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部署和中央分局战略方针的转变 1257

一、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部署 1257

二、留守红军配合野战军战略转移及其后的形势 1269

三、十二月会议与游击战争战略思想的初步转变 1274

四、中共中央急电的贯彻与中央分局的战略转变 1278

第二节 南方十四个地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286

一、南方八省进入游击战争阶段 1286

二、赣粤边游击区 1287

三、闽西游击区 1295

四、鄂豫皖边游击区 1299

五、湘鄂赣边、湘赣边与皖浙赣边游击区 1303

六、闽北、闽东与闽中游击区 1310

七、湘南、闽赣等其他游击区 1315

八、红旗不倒的琼崖游击区 1321

第三节 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战略转变期间的曲折斗争 1328

一、中共中央关于改编红军游击队的方针政策 1328

二、中央分局及各游击区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斗争 1331

三、战略转变期间的几起事件 1346

第四节 新四军的组建 1352

一、各游击队下山改编与军队教育工作的开展 1352

二、新四军的正式组建 1357

三、新四军开赴敌后战场 1365

第五节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1369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1369

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树立了一个“全党的模范” 1374

第十一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1376

第一节 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解读 1376

一、大革命失败后全党对“武装割据”问题的探索 1376

二、从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1383

三、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解构 1387

第二节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卓越贡献 1400

一、毛泽东的卓越贡献 1400

二、朱德的卓越贡献 1409

三、周恩来的卓越贡献 1419

第三节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功绩与失误 1427

一、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指导、帮助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功绩 1428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在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439

第四节 中外著名人士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关注与支持 1449

一、国际著名人士与中国苏维埃运动 1449

二、国内著名进步人士与中国苏维埃运动 1464

第五节 中国苏维埃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75

一、毛泽东称赞“苏维埃已深入人心” 1475

二、共产国际的认同:“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147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 1479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1489

一、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概况 1489

二、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基本经验 1499

三、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作用与影响 1505

第七节 传承和弘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苏区精神 1508

一、苏区精神的定位 1508

二、苏区精神的内涵 1511

三、苏区精神的价值取向 1515

结语:十年苏维埃运动的基本总结 1518

中国苏区历史大事记 1536

主要参考文献 1609

后记 16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