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媒介批评史
中国媒介批评史

中国媒介批评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明等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211062492
  • 页数:7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我国媒介批评思想发展过程,研究各时期政界、新闻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著名人士或领导者对新闻媒介及其报道活动得失做出评价的历史演变,揭示中国媒介批评的经验教训,指正媒介发展的曲折过程。
《中国媒介批评史》目录
标签:媒介 批评

第一章 从邸报禁令到民国报灾 1

第一节 王朝对报纸的控制 1

一、宋代邸报的“有误编修” 1

二、元、明两朝的抄传禁令 9

三、清代提塘小报的禁忌 15

第二节 外报的“格物致知” 18

一、对华外报的自我定位 18

二、对“报道公正”的标榜 21

三、外报对《京报》的非议 23

第三节 国人新报初期的报业观 25

一、外报译者的“夷情备采” 25

二、新报的耳目与喉舌说 31

三、革命派的“经世救时”论 39

四、清末报案与报律钳制 49

五、报人笔战与民国报灾 53

第二章 三民主义的宣传方略 59

第一节 孙中山的先知先觉说 59

一、三民主义的办报宗旨 60

二、报纸鼓吹要造成群力 65

三、从争自由到“用不着自由” 69

四、党化教育与党义宣传 74

第二节 于右任为民请命而办报 78

一、再造神州的言论机关 78

二、为民敢呼敢言的报纸 82

三、戮力同心,为民“立政” 87

四、报刊批评的“三化”观念 92

第三节 章士钊及退出《民立报》 95

一、关于“政党政治”的争论 96

二、《独立周报》与《甲寅》的超然立场 99

三、倡导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 102

四、后《甲寅》的复古与倒退 106

第四节 朱执信痛批报刊谬论 112

一、斥君主立宪与开明专制 113

二、驳谬论,捍卫民国精神 118

三、朱执信、章士钊与调和论 123

四、厘清对社会主义的曲解 12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思潮 133

第一节 陈独秀的办报立场 133

一、“俗话报主义”与“长舌”说 134

二、对两种报刊的鲜明褒贬 137

三、为言论自由而战斗 142

四、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的踪迹 147

第二节 李大钊的新闻观 153

一、《晨钟》之声,青年之舌 153

二、思潮激战与《甲寅》的调和之美 156

三、言论之权威,示良知之自由 161

四、新闻是鲜活的历史 171

第三节 《新青年》的功绩与社会评价 175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75

二、《新青年》转向的惊雷 180

三、《新青年》的名气是炒作出来的吗? 183

第四节 劳工革命家的报刊思想 188

一、毛泽东“呼声革命”的转变 188

二、周恩来的报格与报风论 197

三、瞿秋白眼中的革命罗针 206

第五节 对“赤化”宣传的杀戮 209

一、李大钊为赤旗而就义 210

二、因“赤化”殉难的邵飘萍 214

三、林白水抨击“讨赤”而献身 219

第四章 国统区的言论管制与新闻抗争 227

第一节 蒋介石的新闻控制与围剿 227

一、“党义说”与《中央日报》危机 227

二、新闻出版专制与文坛血溅 234

三、国共两党的舆论战 241

四、《中央日报》改革与蒋介石的感叹 251

五、蒋介石的新闻观点 255

第二节 宣传要员的文宣管理 261

一、开明的文宣管理者邵力子 262

二、程沧波也谈“党与人民的喉舌” 267

三、张道藩文宣方针的两面性 272

四、三民主义新闻理论家马星野 276

第三节 思想独裁下的重大报案 285

一、成舍我的牢狱之灾 286

二、《新月》与言论专制的对抗 292

三、陈独秀、章士钊的抗辩 295

四、封杀浪尖上的邹韬奋 298

五、民营报纸的“反骨” 305

第四节 《大公报》的“四不”与夹缝生存 311

一、《大公报》的历程与声誉 311

二、国士的“文人论政”机关 316

三、“四不”与“四独”的办报立场 319

四、小骂大帮忙的夹缝生存 322

五、蒋介石对《大公报》的挤压 328

第五章 民国知识界的报刊睿见 330

第一节 新闻学者对报刊流弊的揭露 330

一、徐宝璜在《新闻学》中的忠告 330

二、戈公振对中外报刊的针贬 339

三、黄天鹏对公器和公德的呼唤 348

四、谢六逸笔下批判报刊堕落现状 354

第二节 蔡元培论报刊与新闻学理 360

一、“记注”与“据事直书” 361

二、报刊的“三弊”与三“要务” 365

三、北大岁月中的新闻学情结 367

四、报刊思想的革命倾向 371

第三节 胡适报刊思想的多次转变 376

一、从不谈政治到热衷政治 377

二、报刊的伦理责任论 386

三、从谴责言论专制到“容忍不自由” 391

第四节 鲁迅对媒介时弊的剖析 396

一、报刊的帮闲与龌龊灵魂 397

二、“有闻必录”与“笔舌杀人” 403

三、电影的宣传、煽动与社会意义 406

四、剥下广告与文奴的画皮 409

第六章 中共党报初期的批评与发展 415

第一节 党报职能与性质的确立 415

一、党报的职能定位论 416

二、党报的性质定位论 434

三、对党报战斗性的认识 445

四、肃清和抵制假新闻运动 451

第二节 党报批评的机构与机制 457

一、党报批评的机构与实施 458

二、党报批评的制度与机制 464

第三节 党报批评的方式及其发展 469

一、事先审查与事后追惩 469

二、阶级分析与哲理分析 471

第七章 新中国媒介转型的思想冲突 479

第一节 建立媒介新体制的曲折探索 479

一、新中国媒体变革的思想波动 479

二、媒介体制变革的基本方针 484

三、党报思想与《真理报》的影子 488

第二节1956年党报的改革创新 492

一、《人民日报》的改革思路 492

二、《人民日报》的改革成果 496

三、新旧报刊观念的交替 499

第三节 国家高层领导的新闻思想 504

一、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工具”论 505

二、刘少奇的“客观与立场”论 508

三、邓小平、胡耀邦的“新闻工作指导论” 511

第四节 新闻机构主持者的新闻观念 515

一、陆定一论报纸的宣传方针 515

二、邓拓的办报经验谈 521

三、陶铸谈党报的特点、作用与任务 528

第五节 新闻报道的学术争鸣 532

一、“新闻真实”的歧义 532

二、关于报纸属性的争论 539

第六节 政治运动中的媒介批判 543

一、电影《武训传》批判的政治帽子 543

二、新闻界的鸣放与“反右”斗争 549

三、对“大跃进”媒体浮夸的反思 554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媒介大批判 562

第一节 媒介大批判的发动 562

一、姚文元与张春桥的政治投机 562

二、对《海瑞罢官》的歪曲与诬陷 566

三、对北京市委及其报刊的攻击 571

第二节 媒介大批判的夺权阴谋 575

一、向新闻界夺权的纲领 575

二、媒介批判与夺权的马前卒 579

三、“造谣批判”与谣言新闻 583

第三节 媒介批判与反批判的斗争 586

一、媒介大批判的“四无” 586

二、干部群众的媒介反批判 588

三、中央某些领导的正确声音 593

四、天安门事件报道中的尖锐斗争 598

第九章 改革开放后媒介批评的新生 603

第一节 媒介批评兴起的新环境 603

一、观念革新与经济变革催发媒介批评 603

二、媒介实践推动媒介批评的发展 608

三、媒介批评正确方针的形成 611

第二节 电影《苦恋》的批判风波 613

一、对《苦恋》两种相反的评价 613

二、军报对《苦恋》的凌厉批判 616

三、《苦恋》批判引起的各种反响 618

四、来自胡耀邦、邓小平的声音 620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批评诉求 623

一、两种不同的舆论监督观 623

二、舆论监督理论发展的障碍 627

三、舆论监督呼唤“公共领域”的构建 630

第四节 “媒介商品性”的批评与反批评 634

一、商品观与宣传观的对立 634

二、“媒介商品性”提法的普及 638

第五节 倡导“新闻专业主义” 640

一、抨击传媒职业道德的滑坡 641

二、寻找媒介自救的药方 646

三、媒介道德建设与媒介批评目标 648

第十章 台湾媒体与媒介批评的转向 650

第一节 台湾报史与报刊的反日斗争 650

一、台湾的中国报刊传统 650

二、日文报纸的内耗与反暴 652

三、《台湾民报》的反日立场 654

第二节 光复后的媒体 658

一、新闻界的复杂、混乱局面 658

二、“二二八”事件中的报刊 659

三、小撮暴民对媒体的控制 662

第三节 国民党退台后的报禁 663

一、党国控制的报业与电视 664

二、“报禁”与“文化大清洗” 667

三、《自由中国》与《美丽岛》事件 670

四、新闻评议组织的出现 675

第四节 报禁后的媒介议题转变 677

一、报禁的解除与媒介激变 677

二、媒介批评家的反思 680

三、政治势力对媒体的争夺 684

第十一章 香港的媒介事件与媒介批评 689

第一节 香港回归前的媒介风暴 689

一、港英政府治下的媒体冲突 689

二、回归前后的政治与黄色风波 692

第二节 媒介事件与媒介批评的母题 694

一、对报刊“苹果化”的抨击 695

二、对“狗仔队”记者的斥责 699

三、“煽色腥”与传媒操守 701

四、媒介事件及社会反响 704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多重力量 708

一、市民媒介批评的主动性 709

二、社会团体的媒介教育 710

三、新闻行业组织的呼声与自律 711

四、名流与批评家的理性分析 715

参考文献 7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