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6823616
  • 页数:1107 页
图书介绍:本卷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表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 3

一、远古暨三代科学技术概述 3

二、旧石器时代的科技萌芽 6

(一)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6

(二)火的利用及其作用 8

(三)原始人打制石器的技术 9

三、新石器时代的科学技术 13

(一)新石器时代制石技术的改进 13

(二)原始农业与家畜饲养 14

(三)陶器的发明与制陶技术 20

(四)原始社会的建筑技术 23

(五)木、竹、漆器与船、车的制作 27

(六)原始纺织技术 29

(七)雕琢技术与原始冶炼术 30

(八)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33

四、青铜业——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37

(一)青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37

(二)青铜时代的采矿与冶炼技术 40

(三)青铜时代的铸造技术 42

五、夏王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47

(一)筑城与治水 47

(二)禹铸九鼎的传说与青铜铸造业的出现 49

(三)夏王朝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 50

六、商代的科技成就 52

(一)农业技术与畜牧业的发展 52

(二)商代的建筑技术 54

(三)商代的制陶与纺织业 56

(四)商代的天文与历法 59

(五)商代的数学与医药学 61

(六)商代雕琢技术的新突破 63

(七)商代的车、船制作与地学 65

七、西周王朝的科技成就 68

(一)农、牧业的发展与养殖业的出现 68

(二)西周建筑技术的新进展 71

(三)天文历法与地学 73

(四)螺钿漆器的制作与纺织技术 75

(五)人工冶铁技术的出现 77

八、三代时期周边地区的科技成就 79

九、结语 83

春秋战国分卷 87

一、春秋战国科技概述 87

(一)铁器的普遍使用与社会大变革 87

(二)“士”的出现与学术繁荣 88

(三)自然知识的进步 89

(四)诸子百家的自然观 89

二、冶金技术与铁器的推广 93

(一)青铜冶铸的继续发展 93

(二)生铁冶铸技术的突出进展 96

(三)冶铁业的发展与铁器的普及 98

(四)找矿经验与采矿技术 99

三、土木工程和手工业技术 102

(一)土木工程 102

(二)器械制造 105

(三)纺织、染色、皮革加工技术 110

(四)玻璃和漆器的制造 113

四、天文学的巨大发展 116

(一)天文观测 116

(二)历法 128

(三)宇宙论 133

五、数学知识的积累 138

(一)四则运算、分数和筹算 138

(二)几何知识与测量 141

(三)组合数学和运筹学的思想萌芽 143

(四)墨家和名家的数学思想 144

六、地理学的初步创立 146

(一)地理著作 146

(二)大地水陆分布及域外地理的认识 152

(三)地图 153

七、农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155

(一)重农思想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155

(二)动植物形态、分类知识 158

(三)植物生态知识 160

(四)动物生态知识 162

(五)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65

八、中医理论的初步创立 166

(一)经验医学知识的积累 166

(二)中医理论的形成 168

(三)马王堆出土医籍 173

(四)《黄帝内经》 175

九、物理学的辉煌成就 181

(一)力学知识 181

(二)声学知识 184

(三)热学知识 187

(四)关于电和磁的认识 189

(五)光学成就 190

十、结语 195

秦汉分卷 199

一、秦汉科技概述 199

二、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 202

(一)历法体系的形成 202

(二)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 206

(三)天文学派 209

(四)张衡 211

三、数学体系的形成 215

(一)《九章算术》的出现 215

(二)《九章算术》内容介绍 216

(三)《九章算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217

(四)《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影响 218

四、造纸术和漆器工艺 219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 219

(二)漆器的发展与兴盛 222

五、地理学 224

(一)《汉书·地理志》的编纂 224

(二)秦汉舆地图及测绘技术 225

(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 226

(四)气象知识 229

六、农艺学 231

(一)重农思想和农学思想 231

(二)新型农具与牛耕法 233

(三)《氾胜之书》 237

(四)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 241

(五)水利工程 243

七、我国临床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 251

(一)秦汉医药学概述 251

(二)病历的首创者淳于意 252

(三)《神农本草经》 252

(四)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54

(五)神医华佗 258

八、冶铁业的成熟 262

(一)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 262

(二)冶铁新技术 263

(三)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 265

九、建筑、交通、纺织及其他技术 269

(一)秦汉长城 269

(二)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 270

(三)驰道与栈道 271

(四)船舶技术 271

(五)纺织 273

(六)其他技术 276

十、学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79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之学的盛行 279

(二)杨雄及其《法言》 280

(三)桓谭及其《新论》 281

(四)王充及其《论衡》 282

十一、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285

(一)中外贸易交通 285

(二)科技文化的交流 286

十二、结语 290

魏晋南北朝分卷 295

一、魏晋南北朝科技概述 295

二、农业和水利技术 298

(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298

(二)选种育种技术 300

(三)播种、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技术 301

(四)作物制度之发展 302

(五)果树和蔬菜栽培技术 303

(六)造林技术 305

(七)畜牧兽医 306

(八)养蚕养蜂技术 308

(九)水利技术的发展 309

(十)关于《齐民要术》 312

三、手工业技术 314

(一)矿物燃料开采技术的发展 314

(二)冶金技术的缓慢发展 318

(三)南方青瓷的发展和北方瓷业的产生 326

(四)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 334

(五)机械技术的发展 341

(六)造纸技术的发展 347

四、建筑技术 354

(一)建筑材料技术 354

(二)建筑防护技术 356

(三)城市建筑 356

(四)佛教建筑之兴盛 359

(五)园林建筑 363

五、科学 367

(一)数学 367

(二)天文学 375

(三)物理学 384

(四)化学 391

(五)地理学 395

(六)生物学 399

六、医学 405

(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与研究 405

(二)王叔和《脉经》与中医诊断学 406

(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与针灸学的整理和提高 408

(四)葛洪《肘后方》及其对医药学的贡献 409

(五)丰富多彩的方剂学著作和陈延之《小品方》 410

(六)世医徐之才与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411

(七)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与本草学的发展 412

(八)《雷公炮炙论》与药物炮制法的成就 413

(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与外科学的进步 414

(十)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和中外医药学交流 414

七、结语 416

隋唐五代分卷 419

一、隋唐五代科技史概述 419

(一)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前缘 419

(二)隋唐五代的科技发展概况 419

(三)隋唐五代科技成果的基本内容 420

(四)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 422

二、隋唐五代的天文历法 424

(一)定朔法的应用及历法的改进 424

(二)一行及其对子午线的测定 426

(三)浑仪的改进与测天精度的提高 428

三、隋唐五代的数学 430

(一)数学教育的开展和“十部算经”的注释 430

(二)王孝通和《缉古算经》 431

(三)二次内插法的建立 433

(四)数学计算技术的改进 433

四、隋唐五代的农学 435

(一)畬田的出现和圩田的扩大 435

(二)水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 436

(三)秧田的设置和壮秧技术的形成 437

(四)南方蚕桑业的普及和发展 437

(五)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 438

(六)园艺和畜牧业的进步 439

(七)农学著作的繁荣 440

五、隋唐五代的地理学 443

(一)方志的繁荣 443

(二)制图学的创新 444

(三)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 446

(四)对潮汐成因及海陆变迁等的认识 448

六、隋唐五代的医药学 451

(一)医事制度和医科划分 451

(二)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452

(三)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 454

(四)病源症候学的成就 455

(五)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457

(六)藏医 460

(七)中外医药的交流 461

七、隋唐五代的水利 464

(一)治河防洪实践的增多及其技术进步 464

(二)大运河的开凿和航运工程的发展 465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468

(四)城市供水、水准测量及其他 471

八、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 473

(一)“坦弧石拱桥”的杰作 473

(二)城市建筑及整体规划设计技术的形成 476

(三)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的确立 481

(四)仓储建筑的技术成就 482

(五)高层砖塔建筑的技术成就 483

九、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 486

(一)隋唐五代的物理学 486

(二)隋唐五代的化学和化工 487

十、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491

(一)隋代陶瓷技术的进步 491

(二)唐代陶瓷技术的飞跃发展 491

(三)五代的传世之作“雨过天青” 493

(四)瓷器与技术的输出 494

十一、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 495

(一)发达的冶金矿业与先进的铸造技术 495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作用 496

(三)兴旺发达的造纸业及其技术成就 497

(四)绚丽多姿的纺织印染技术 501

(五)隋唐的造船技术成就 502

十二、结语 505

宋辽金夏分卷 509

一、宋辽金夏科技概述 509

(一)宋辽金夏时期社会变革与朝代兴衰 509

(二)宋辽金夏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510

二、农业技术 514

(一)宋辽金夏时期农业发展概况 514

(二)农业土地的合理使用 515

(三)土壤肥料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 516

(四)农作制的发展与耕作技术的提高 517

(五)作物栽培及林、牧、渔等副业技术的发展 519

(六)农具的改进与创新 522

(七)农书和物候历 523

三、水利工程、手工业及兵器工业 525

(一)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 525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雕版印刷的发展 529

(三)矿冶业 533

(四)纺织业 537

(五)火药的发明与兵器工业 542

四、建筑技术 545

(一)宋辽金夏时期建筑技术发展概况 545

(二)木结构建筑技术 546

(三)砖结构建筑 551

(四)石结构建筑 553

(五)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 556

(六)李诫与《营造法式》 557

五、制瓷业及制瓷技术 559

(一)发展概况 559

(二)宋代的名窑与名瓷 561

(三)辽、金的瓷窑 565

(四)瓷器贸易 566

六、天文学成就 567

(一)天文观测 567

(二)历法的变迁与发展 568

(三)宋代的天文仪器 569

七、地理学 573

(一)地理科学发展特点 573

(二)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发展成就 573

(三)地理学家及其专著 576

八、航海及海洋学 581

(一)两宋航海业的盛况 581

(二)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581

(三)宋代的造船技术 583

(四)对海洋学的认识 586

九、医药学 589

(一)医药学发展概况 589

(二)方书、本草的大量涌现 590

(三)临床医学的成就 591

(四)医学理论的发展 594

(五)著名医家及其专著 597

十、数学 600

(一)宋代数学发展概况 600

(二)宋代数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601

(三)数学家及其著作 607

十一、物理学 609

(一)力学 609

(二)光学 616

(三)对磁性的进一步认识 618

(四)物质结构 619

(五)传热与保温瓶 619

十二、沈括和《梦溪笔谈》 620

十三、结语 624

元代分卷 629

一、元代科技概述 629

二、天文历法 637

(一)天文台的兴建及天文观测活动 637

(二)天文仪器的制造 639

(三)《授时历》的成就 641

(四)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 642

(五)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少数民族天文学家 643

(六)少数民族历法 645

三、数学 650

(一)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期 650

(二)天元术与四元术 651

(三)内插法和垛积术 652

(四)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 653

(五)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 655

(六)《几何原本》的最早研究者蒙哥 656

(七)珠算 657

四、地理学 659

(一)《元一统志》的编纂 659

(二)河源的探索考察 660

(三)朱思本及其《舆地图》 661

(四)其他地图绘制 662

(五)游记类地理学著作 663

(六)地震和地质学 666

五、农牧业 668

(一)发展概况 668

(二)《农桑辑要》 670

(三)王祯及其《农书》 671

(四)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及其《农桑衣食撮要》 673

(五)畜牧业 674

六、水利学 677

(一)修通京杭大运河 677

(二)海运与航海事业 679

(三)其他水利工程 681

(四)水利学著作 683

七、医药学 685

(一)医药学成就 685

(二)李杲及其医学著作 689

(三)朱震亨及其医学著作 690

(四)危亦林及其《世医得效方》 692

(五)滑寿及其《十四经发挥》 693

(六)蒙古族医学家萨德弥实及其《瑞竹堂经验方》 694

(七)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学 695

八、食疗学与养生学 700

(一)蒙古族食疗营养学家忽思慧及其《饮膳正要》 700

(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与饮食交流 702

(三)其他食疗营养学著作 703

(四)邱处机及其养生理论 704

(五)其他气功养生学著作 706

(六)蒙古八珍等营养食品 7

九、建筑学 711

(一)元大都城 712

(二)上都与和林及北方其他城市 713

(三)佛教与道教建筑 715

(四)喇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 717

(五)蒙古包 719

十、手工业技术 720

(一)组织机构及其管理生产情况 720

(二)兵器业 721

(三)纺织业 722

(四)印刷业与造船业 726

(五)陶瓷业与漆器业 727

十一、中外科技交流 730

(一)天文历法交流 730

(二)数学交流 732

(三)医药学交流 733

(四)地理学交流 735

(五)建筑学交流 737

(六)火炮术与陶瓷术的交流 738

十二、结语 741

明代分卷 745

一、明代科技概述 745

二、数学 746

(一)数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746

(二)《一鸿算法》 748

(三)《算法统宗》 748

(四)《算法纂要》 749

(五)珠算的发展与普及 750

三、物理学 753

(一)电、磁学知识 753

(二)声学知识 755

(三)力学知识 757

四、化学化工 760

(一)火药理论 760

(二)琉璃釉色 762

(三)黄铜冶炼 764

(四)矾化学 766

(五)楮皮纸 768

五、天文学 769

(一)行星运动控制力 769

(二)星图 770

(三)周述学与计时器 773

(四)航海天文——过洋牵星术 775

六、地学 778

(一)王士性与地理学 778

(二)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781

(三)测量与绘图 784

(四)商编路程图记 787

(五)水利著作与水利人物 789

七、生物学 794

(一)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的认识 794

(二)对动物和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 797

(三)朱?《救荒本草》 799

(四)《闽中海错疏》 801

八、农业科技 804

(一)农书的特点与成就 804

(二)水土保持理论 807

(三)《便民图纂》与《沈氏农书》 809

(四)番薯的引进和传播 810

九、医药学 812

(一)药物学 812

(二)方剂学和炮炙法 814

(三)戾气学说 815

(四)分支学科 816

(五)养生知识 822

(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823

十、矿冶 827

(一)找矿与采矿技术 827

(二)失蜡法的应用 833

(三)钢铁冶炼术 834

十一、建筑与造船 838

(一)营建都城 838

(二)江南园林 842

(三)沙船 844

(四)沈?与《南船纪》 847

十二、陶瓷、火器和漆器 849

(一)陶瓷技术 849

(二)火器专家赵士桢 855

(三)黄成与《髹饰录》 859

十三、中外科技交流 861

(一)回回天文历法传入 861

(二)传教士与西洋科技 863

十四、结语 883

清代分卷 887

一、清代科技概述 887

二、工业与建筑技术 896

(一)清前期、中期的工业技术 896

(二)晚清近代工业技术 901

(三)建筑技术 917

三、农业与水利科技 921

(一)农业科技 921

(二)水利科技 928

四、天文学 933

(一)欧洲天文学的有限传播 933

(二)国人对中西天文学的研究 935

(三)晚清天文学的发展 939

五、数学 941

(一)西方数学的传入与国人的研究 941

(二)传统数学的挖掘与研究 945

(三)晚清近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 947

六、地学 953

(一)清前期、中期地学的发展 953

(二)晚清近代地学的发展 958

七、医学 967

(一)传统医学的新发展 967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发展 974

八、物理学 978

(一)近代西方物理学的传入 978

(二)物理学家的成就 979

九、化学 981

(一)西方近代化学的传入 981

(二)几位化学家 983

十、生物学 987

(一)近代西方生物学的传入 987

(二)进化论的传入 988

十一、结语 991

民国分卷 995

一、民国科技概述 995

(一)世纪之交的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995

(二)中国传统研究形式的终结 997

(三)民国时期近代科技的建立 999

二、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 1002

(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1002

(二)中央研究院的机构及学术成就 1003

(三)抗战时期的中央研究院 1006

三、民国近代综合性科学社团及北平研究院 1008

(一)中国科学社 1008

(二)北平研究院 1010

(三)其他综合性科技社团 1012

四、中国近代地学 1014

(一)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 1014

(二)中国近代地层学及大地构造理论 1018

(三)成矿规律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发现 1020

(四)中国近代古生物学和中国古生物学会 1022

(五)中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 1023

(六)中国近代石油地质 1024

(七)中国地理学会和近代地理学成就 1026

(八)中国近代杰出的地学家 1027

五、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天文学 1031

(一)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创建和发展 1031

(二)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创建和发展 1033

(三)观象台与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 1036

(四)中国近代杰出的气象学家与天文学家 1039

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1043

(一)中国物理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1043

(二)近代物理研究的进展 1047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物理学家 1052

七、中国近代化学和化学工程 1056

(一)中国近代化学和中国化学会 1056

(二)中国近代化工和化工社团 1059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化学和化工学家 1061

八、中国近代数学 1065

(一)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1065

(二)中国近代数学的成就 1066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 1070

九、中国近代生物学 1073

(一)中国近代生物学发展概况 1073

(二)中国植物学会与中国近代植物学进展 1075

(三)中国动物学会的建立与近代动物学的进展 1080

(四)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进展 1081

(五)中国近代杰出的生物学家 1083

十、中国近代农学 1088

(一)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 1088

(二)中国近代农、林科学社团 1092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农学家 1094

十一、中国近代建筑 1096

十二、中国近代工程技术 1099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建立及活动 1099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程 1100

(三)中国近代电力工程 1102

(四)中国近代航空工程 1103

(五)中国近代车辆及造船工程 1104

十三、结语 11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