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 宗教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6823623
- 页数:1033 页
远古暨三代分卷 3
一、远古暨三代宗教概述 3
二、宗教的产生 5
(一)旧石器时代的宗教 5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石器时代的宗教 6
三、新石器时代宗教的形成和发展 9
(一)万物有灵概念的产生和宗教形式 9
(二)自然崇拜 11
(三)图腾崇拜 22
(四)祖先崇拜 35
(五)生育崇拜 44
四、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及遗物 50
(一)人祭 50
(二)人殉 56
(三)祭坛 59
(四)石圆圈 62
(五)祭祀中的家畜埋葬 62
(六)占卜 66
(七)巫术 70
五、夏、商及西周时期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73
(一)夏代宗教 73
(二)商代宗教 76
(三)西周的宗教 92
六、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98
七、结语 102
春秋战国分卷 105
一、春秋战国宗教概述 105
(一)中国的传统宗教及其特点 105
(二)传统宗教的瓦解与学术文化的勃兴 107
(三)传统宗教的嬗变及其社会影响 111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及其瓦解 113
(一)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生成 113
(二)周公的宗教改革 117
(三)古代宗教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121
(四)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127
(五)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宗教的瓦解 130
三、儒、法两家的宗教观及其无神论思想 136
(一)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 136
(二)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144
四、墨家和道家的宗教思想 148
(一)墨家的宗教思想 148
(二)墨家宗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51
(三)道家的宗教思想 152
(四)神仙迷信与黄老之学 160
五、“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 162
(一)阴阳家邹衍与“五德终始”说 162
(二)“五帝”之由来及其演化 164
六、社会巫术和迷信 166
(一)方术和卜筮迷信 166
(二)敬天、畏鬼和事神 170
(三)盛行于世的巫风 173
七、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与遗物 177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图腾崇拜 177
(二)“天命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180
(三)鬼魂崇拜在丧葬制度中的反映 185
八、结语 192
秦汉分卷 201
一、秦汉宗教概述 201
二、秦汉时期的五帝、太一神崇拜与巫术 203
(一)五帝、太一神崇拜和封禅 203
(二)巫术与术数的发展 206
三、两汉的官方神学 213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 213
(二)儒学神化的谶纬学 215
(三)《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 217
四、道教的起源 220
(一)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220
(二)道教的信仰根源 221
(三)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223
(四)道教的法术根源 226
(五)道教组织的根源 228
五、《太平经》与太平道 231
(一)《太平经》的来历及主要思想 231
(二)张角的创教活动 235
(三)黄巾起义和太平道的匿迹 237
六、张陵与五斗米道 240
(一)张陵的创教活动 240
(二)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 243
(三)《老子想尔注》的主要思想 246
七、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249
(一)魏伯阳其人 249
(二)《周易参同契》的思想渊源 250
(三)《周易参同契》的丹术理论 254
(四)《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影响 255
八、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257
(一)印度佛教 257
(二)佛教输入中国的一些传说 260
(三)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 263
(四)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 266
(五)《牟子理惑论》的主要思想 270
九、汉代译经 275
(一)《四十二章经》 275
(二)安世高的译经 277
(三)支娄迦谶的译经 278
(四)安玄、竺佛朔、支矅、康巨、康孟详的译经 280
十、汉代传译的主要佛学思想 282
(一)安世高传译的小乘禅学思想 282
(二)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般若思想 285
十一、结语 288
魏晋南北朝分卷 291
一、魏晋南北朝宗教概述 291
二、汉末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与分化 297
(一)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传播与北迁 297
(二)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298
(三)巴蜀地区天师道的继续传播 299
(四)江南民间道教的传播 300
(五)道教在上层社会的发展 302
(六)葛洪及金丹道派的发展 303
(七)上清派的出现与灵宝派的形成 306
三、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改革与发展 308
(一)陆修静的道教改革 308
(二)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 310
(三)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及天师道的衰落 312
(四)楼观道的兴起 315
四、汉末三国时期的佛教 317
(一)汉末佛教流行的背景 317
(二)牟子《理惑论》与佛教 317
(三)三国时期的佛教 320
五、西晋佛教 327
(一)《般若经》之流行 327
(二)佛经之翻译 327
(三)西晋的佛寺及佛教的流行概况 331
六、北方十六国的佛教 333
(一)后赵佛教与佛图澄 333
(二)前秦佛教与释道安 335
(三)后秦佛教与鸠摩罗什 342
(四)北凉佛教与昙无谶 346
七、南方东晋的佛教 348
(一)帝王、名士与佛教 348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 353
(三)慧远与南方佛教中心 355
(四)法显之西行求法 360
(五)东晋佛寺与僧尼、僧官 363
八、南朝帝王士族与佛教 365
(一)刘宋帝王与佛教 365
(二)南齐帝王与佛教 367
(三)梁武帝与佛教 368
(四)陈朝帝王与佛教 372
(五)南朝士族与佛教 373
九、南朝佛教 375
(一)竺道生与佛性顿悟说 375
(二)涅槃学与《成实论》的流行 377
(三)摄山《三论》学的兴盛与“二谛”义的讨论 379
(四)南朝之禅法与律学 380
(五)南朝之译经与佛教著述 382
(六)南朝之佛寺与僧官 386
(七)南朝儒释道之争 387
十、北朝帝王与佛教 391
(一)北魏帝王与佛教 391
(二)北齐帝王与佛教 393
(三)北周帝王与佛教 394
(四)北朝排斥佛教之儒士 396
十一、北朝佛教 398
(一)菩提流支等的译经及西行求经 398
(二)《十地经论 的传播与《阿毗昙》的盛行 399
(三)禅法的盛行与律学的传播 401
(四)净土信仰与观世音信仰的盛行 403
(五)北朝的寺院与僧官 405
(六)北朝的石窟 408
十二、结语 410
隋唐五代分卷 413
一、隋唐五代宗教概述 413
二、隋唐五代宗教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415
(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 415
(二)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 419
(三)开放、宽松的外交、民族政策 423
三、政府三教并奖政策与民间三教并习风气 427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 427
(二)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 430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434
四、佛教的繁荣与中国化 437
(一)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 437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灭佛 441
(三)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 444
(四)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与三阶教 447
(五)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453
(六)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457
(七)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461
(八)律宗、净土宗与密宗 467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 473
五、道教的兴隆 477
(一)皇室崇道情况 477
(二)道教清静无为理论的发展 479
(三)外丹道的兴旺、危机与内丹术的兴起 482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 488
六、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492
(一)景教流行中国记 492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 494
(三)祆教信仰及其活动 495
(四)摩尼教的流行 496
(五)西来宗教的文化影响 497
七、西藏佛教前弘期 499
(一)吐蕃王朝与松赞干布王 499
(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与佛教两路入藏 501
(三)佛教与苯教的冲突与融合 502
(四)朗达玛灭佛与佛教暂歇 505
八、结语 506
宋辽金夏分卷 509
一、宋、辽、金、夏宗教概述 509
(一)天国与世间——宗教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509
(二)传承与开新——宗教变迁的新特征 511
(三)宗派与思想——宗教流行概观 514
二、宋代佛教的“禅、教并重”与“儒、佛合流” 519
(一)宋王朝对佛教的扶植与管理 519
(二)宋代的译经与刻藏 522
(三)禅宗的成熟与定型 524
(四)天台宗的师承及其“山家”、“山外”之争 550
(五)其他宗派的延续与发展 552
(六)契嵩、智园融汇儒、释的理论与实践 555
(七)佛门异端——白云宗和白莲宗 557
(八)佛教与宋代文化 559
三、宋代道教的发展与内丹的成熟 562
(一)宋王朝对道教的倡导与扶持 562
(二)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 567
(三)陈抟与内丹修炼模式——《无极图》 569
(四)张伯端与内丹经典——《悟真篇》 572
(五)金丹道南宗内清修、双修两派 575
(六)旧符箓派的流行与新符箓派的诞生 577
(七)宋代修订《道藏》与张君房编《云笈七签》 582
(八)道教与宋代文化 583
四、宋代伊斯兰教、犹太教、祆教、摩尼教的流布 587
(一)伊斯兰教与中国 587
(二)犹太教与开封犹太人 590
(三)祆教余绪的延伸 592
(四)摩尼教的民间化与农民起义 593
五、辽代传统宗教的转化与佛教的流行 596
(一)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及其汉化倾向 596
(二)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 597
六、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 602
(一)女真族萨满旧俗及其转化 602
(二)佛教的传入与展开 603
(三)河北新道教的兴起与鼎盛 606
七、西夏佛教的传布及其社会作用 621
(一)党项族传统宗教信仰与佛教流入 621
(二)西夏统治者与佛教 622
(三)西夏的赎经、译经与印经 624
(四)西夏的僧人、流派和僧官制度 626
(五)佛教与西夏社会文化 628
八、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形成 631
(一)后弘期佛教大师的行履与贡献 631
(二)藏传佛教诸派的形成及其理论 633
九、结语 637
元代分卷 641
一、元代宗教概述 641
二、蒙古萨满教 644
(一)蒙古萨满教的起源与发展 644
(二)蒙古萨满教的神灵系统 649
(三)萨满 653
三、元代佛教 657
(一)藏传佛教 657
(二)汉地佛教 663
(三)佛教世俗化教团 665
(四)元代僧官制度 669
四、元代道教 672
(一)全真道 672
(二)太一道与真大道 673
(三)正一道 675
五、元代伊斯兰教 678
(一)元代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679
(二)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685
(三)元代穆斯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691
六、元代基督教 696
(一)景教 697
(二)天主教 707
(三)基督教传播过程中的宗教角逐 717
(四)元朝政府对基督教的管理及政策 719
七、元代犹太教 721
(一)元以前的中国犹太教 721
(二)元代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 722
八、结语 726
明代分卷 729
一、明代宗教概述 729
(一)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明代社会 729
(二)明代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 731
二、衰微中起伏的佛教 733
(一)明王朝与佛教的关系 733
(二)从梵琦到智旭 738
(三)多元化的藏传佛教 747
三、不再超脱的道教 755
(一)检束中的波澜 755
(二)正统派系,全真与正一 758
(三)世俗化的道教生活 762
四、艰难创业的基督教(天主教) 767
(一)举步维艰,扣开关门 767
(二)“西儒”利玛窦 772
(三)明末天主教 777
五、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运动 783
(一)抑制与宽容 783
(二)中国诸穆斯林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785
(三)经堂教育 791
(四)汉文译著活动 794
(五)教坊与苏非派 795
六、日益活跃的民间宗教 798
(一)明代民间宗教蓬勃发展的原因 798
(二)罗教系统 801
(三)其他民间宗教 808
(四)民间宗教的性质与作用 811
七、结语 813
清代分卷 817
一、清代宗教概述 817
(一)盛极而衰的清朝统治 817
(二)宗教文化的特点 818
(三)清朝统治阶级的宗教政策 819
二、宗法性的传统宗教 821
(一)大祀、中祀和群祀 821
(二)堂子祭天 825
(三)祭陵与谒陵 826
(四)家祭 827
三、清代佛教 828
(一)清廷对佛教的保护与限制 828
(二)清代佛教的基本情况 832
(三)佛教各宗及其名僧简况 834
(四)佛教对清代社会的影响 838
(五)藏传佛教——喇嘛教 840
四、清代道教 843
(一)清廷对道教的保护与限制 843
(二)清代道教的基本概况 844
(三)道教各派及著名道师简况 847
(四)道教对清代社会的影响 851
五、清代基督教 854
(一)天主教 854
(二)俄罗斯东正教 859
(三)基督教新教来华与拜上帝会 862
六、清代伊斯兰教 873
(一)统治阶级的伊斯兰教政策 873
(二)四大门宦与三大教派 874
(三)清真寺与掌教制度 877
(四)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活动 878
七、清代萨满教 881
(一)蒙古族萨满教信仰的衰落 881
(二)满族萨满教信仰的变异 882
八、清代民间宗教 886
(一)清代民间宗教概况 886
(二)清代民间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891
九、结语 921
民国分卷 925
一、民国宗教概述 925
(一)民国社会与文化环境 925
(二)诸宗教之流衍兴衰 926
(三)民国宗教的特点与分期 928
(四)少数民族宗教及其特点 930
二、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 932
(一)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 932
(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 936
(三)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 937
(四)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 943
(五)藏传佛教在民族矛盾中艰难发展 949
三、道教的衰微与复苏 953
(一)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 953
(二)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 955
(三)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 961
(四)民国道教与民间文化 962
四、伊斯兰教的新气象 964
(一)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 964
(二)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965
(三)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966
(四)伊斯兰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969
(五)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与贡献 970
(六)民国时期重要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 973
五、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979
(一)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 979
(二)基督教各派的流布 980
(三)基督教与民国政治 985
(四)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989
六、民间宗教信仰概貌 992
(一)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 992
(二)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行与公开化 994
(三)民间宗教风俗种种 1004
七、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 1009
(一)传统宗教 1009
(二)道教 1017
(三)佛教 1019
(四)基督教 1028
(五)伊斯兰教 1030
八、结语 1033
- 《历法、宗教与皇权》马伟华著 2019
- 《宗教心理学 第5辑》金泽,梁恒豪主编 2020
- 《忻州地区宗教志》范堆相主编;赵培成等撰稿 1993
- 《新史学 第10卷 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曹新宇编 2019
- 《东南亚宗教艺术研究》吴杰伟 2019
- 《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论文集》罗选民主编 2018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主编 2018
- 《湖州宗教史》李秀娟著 2014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宗教与启蒙》田云刚著 2019
- 《世界宗教艺术图典》魏庆征编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