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全史  文学卷
中国全史  文学卷

中国全史 文学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6823647
  • 页数:1225 页
图书介绍:本卷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文学家及其文学创作活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展示了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成就,表现了文学思想、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对社会风气、政治经济活动、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并对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价值作了中肯的分析和评论。
《中国全史 文学卷》目录
标签:主编 文学

远古暨三代分卷 3

一、远古暨三代文学概述 3

二、中国文学的起源 7

(一)劳动创造了诗歌 7

(二)诗歌起源于宗教 9

(三)文学原始形态的性质——抒情 10

(四)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 11

(五)举重劝力之歌——劳动歌——一般诗歌 11

三、原始歌谣——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 13

(一)从谣谚到诗歌 13

(二)古歌溯源 13

(三)原始歌谣的思想内容、表现方式及其特点 17

四、中国古代神话——一个梦幻的世界 19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产生、起源与发展 19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4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4

(四)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色 39

(五)中国古代神话的价值 40

(六)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 45

(七)中国古代神话的传播与保存 48

五、夏商文化的产生 51

(一)夏代诗歌 51

(二)商代——文学的“信史”时代 52

六、西周文学的兴起 64

(一)西周社会的映射——《诗经》 64

(二)《尚书》——散文的发展及形成的标志 70

(三)《周易》——卜辞至《诗经》的桥梁 78

七、结语 108

春秋战国分卷 111

一、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111

(一)历史背景 111

(二)文化风貌 112

(三)文学概况 113

二、《诗经》(上) 115

(一)产生《诗经》的社会基础 115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116

三、《诗经》(下) 131

(一)“采诗”之说与“删诗”之说 131

(二)《诗经》与乐舞的关系 132

(三)关于《诗经》内容的研究 133

(四)《诗经》的分类及其艺术特色 133

(五)《诗经》的成就与影响 138

四、社会变革与散文勃兴 142

(一)时代需要新型的记事论辩散文 142

(二)士阶层的兴起为散文勃兴创造了条件 143

(三)这一时期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发展的概况 144

五、《左传》 145

(一)《春秋》与《左传》 145

(二)关于《左传》的作者与时代 147

(三)《左传》的思想内容 147

(四)《左传》的艺术成就 149

(五)《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151

六、其他历史散文 153

(一)《国语》 153

(二)《战国策》 156

(三)《晏子春秋》及其他历史散文 159

(四)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162

七、初期哲理散文 163

(一)《论语》 163

(二)《墨子》 171

(三)《孙子兵法》 175

八、中期哲理散文 176

(一)《孟子》 176

(二)《庄子》 179

九、后期哲理散文 186

(一)《荀子》 186

(二)《韩非子》 189

(三)《吕氏春秋》等哲理散文 192

十、先秦士子的论辩艺术 195

(一)富有哲理的论辩艺术 195

(二)深入浅出的论辩艺术 196

(三)驰骋想象的论辩艺术 197

(四)逻辑严密的论辩艺术 198

(五)历史散文中的论辩艺术 199

十一、《楚辞》(上) 201

(一)屈原的生平与时代 201

(二)伟大的爱国抒情诗——《离骚》 202

(三)《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 207

(四)屈原的其他作品 209

(五)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12

十二、《楚辞》(下) 214

(一)《九歌》 214

(二)《招魂》 219

(三)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222

十三、结语 224

秦汉分卷 227

一、秦汉文学概述 227

二、秦代文学 231

三、汉代赋体文学 234

(一)汉赋的源起、文学特征及其兴盛原因 234

(二)西汉前期赋的创作 237

(三)西汉中期赋的创作 245

(四)西汉后期赋的创作 252

(五)东汉前期赋的创作 258

(六)东汉后期赋的创作 262

(七)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 267

四、汉代散文 270

(一)汉代散文的总体状况 270

(二)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 271

(三)西汉中期的散文创作 274

(四)司马迁与《史记》 280

(五)西汉后期及东汉散文 287

(六)东汉时期的历史散文 292

五、汉代诗歌 297

(一)汉代诗歌的总体状况及形成原因 297

(二)汉代乐府民歌 300

(三)汉代文人诗歌 313

六、汉代文学批评 321

(一)汉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 321

(二)《毛诗序》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理论 323

(三)围绕屈原楚辞而出现的文学论争 325

(四)王充的文学批评 328

七、结语 332

魏晋南北朝分卷 335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335

二、建安文学 338

(一)特定的孕育发展条件 338

(二)诗歌创作的繁荣 344

(三)文学批评的发端 364

三、魏晋之际的文学 367

(一)严酷的社会现实 367

(二)玄学的产生发展和魏晋之际的文学创作 369

(三)嵇康的散文和诗歌创作 373

(四)时代之音——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 376

四、两晋文学(上) 382

(一)短暂的升平之世与思想文学潮流 382

(二)太康文坛的繁荣与凋落 385

(三)丧乱中的凄戾瑰玮之辞 396

五、两晋文学(下) 400

(一)玄风煽炽和东晋诗坛 400

(二)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 403

(三)两晋文人的搜奇好异之习与志怪小说的创作 408

(四)对文学创作规律及技巧的探讨 411

六、南朝文学(上) 414

(一)政治兴替与文学体式的成熟化 414

(二)宋世诗风及谢灵运、鲍照在创作上的承先启后作用 416

(三)永明诗律说及谢朓等人的创作实践 421

(四)南朝后期诗风与主要诗人 425

七、南朝文学(下) 428

(一)精美的辞赋与骈文名篇 428

(二)丰富多采的小说创作 431

(三)文学评论著作与诗文选集 433

(四)清新婉丽的南朝民歌 436

八、北朝文学 438

(一)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438

(二)庾信的诗歌与辞赋 440

(三)叙事散文作家及作品 444

(四)刚健质朴的北朝乐府民歌 448

九、结语 451

隋唐五代分卷 455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455

(一)前瞻后顾,牵动中国文学1500年——隋唐文学的历史地位 455

(二)盛大恢宏,兼容并蓄,百花齐放——隋唐文学时代的三大特征 457

(三)积新而盛,由盛而变——隋唐五代文学的六个发展阶段 462

(四)缘机而发,穷奢极欲——唐文学繁荣昌盛的两大成因 465

二、隋朝文学 467

三、初唐文学 471

(一)宫廷主导,上下努力,为诗苑兴旺调音 471

(二)诗坛“四杰”的新人效应 475

(三)沈宋体的诗歌创作与宫廷诗人时代的结束 480

(四)站在文学历史阶梯上的陈子昂 482

四、盛唐诗苑 485

(一)张九龄、张说及相关诗人 486

(二)“吴中四友”之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及包融 488

(三)诗佛王维 490

(四)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几位代表性人物 498

(五)诗仙李白 502

(六)高适、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 514

(七)盛唐诗苑名家王昌龄、王之涣及常建、李华、刘方平等诗人 518

(八)诗圣杜甫 522

五、中唐诗流 534

(一)大历诗人 535

(二)韩愈孟郊诗派 540

(三)游离于韩、白之间的诗人:张籍与王建 544

(四)白居易与元和体 546

(五)韩白诗派之外的重要诗人刘禹锡、柳宗元与李贺 551

六、晚唐诗人 556

(一)晚唐诗坛概览 556

(二)晚唐三位诗坛代表:杜牧、李商隐与温庭筠 558

(三)值得一提的《诗品》及其作者司空图 563

七、唐代古文运动 565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 565

(二)古文运动的主帅韩愈 570

(三)古文运动的大将柳宗元 573

(四)韩、柳之外的中、晚唐散文作家 577

八、唐代传奇与变文 581

(一)唐传奇与变文的本义及其历史地位 581

(二)唐人传奇 582

(三)唐代变文 587

九、唐五代词 590

(一)词的成因 590

(二)唐人词 593

(三)五代词人 596

(四)民间词 601

十、结语 603

宋辽金夏分卷 607

一、宋辽金夏文学概述 607

二、北宋前期的诗文 611

(一)宋初诗文与西昆派 611

(二)诗文革新运动 614

(三)欧阳修 618

(四)梅尧臣与苏舜钦 626

(五)王安石 630

(六)曾巩 苏洵 苏辙 634

三、北宋前期的词 641

(一)北宋前期词坛 641

(二)柳永 649

四、苏轼 653

(一)苏轼的生平 653

(二)苏轼的文学主张 654

(三)苏轼的散文创作 657

(四)苏轼的诗歌创作 661

(五)苏轼的词创作 665

五、北宋后期文学 670

(一)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670

(二)秦观与贺铸 677

(三)周邦彦 680

六、南宋前期文学 682

(一)李清照 682

(二)南宋前期其他词人 684

(三)南宋前期诗人 687

(四)南宋前期散文 690

七、陆游 692

(一)陆游的生平 692

(二)陆游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692

(三)陆游的诗、词、文作品 696

(四)陆游的影响 700

八、辛弃疾 701

(一)辛弃疾的生平 701

(二)辛词的思想内容 702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704

九、南宋后期文学 706

(一)姜夔与格律词派 706

(二)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 708

(三)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 709

十、宋代的文学理论 710

(一)宋代文学理论的两条线索 710

(二)朱熹 712

(三)严羽及《沧浪诗话》 714

十一、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 717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说话伎艺的繁荣 717

(二)话本与话本小说 719

(三)市民文学白话文学 720

(四)话本小说的篇制 723

(五)宋代文言小说 724

十二、辽金夏文学 726

(一)辽代文学 726

(二)金代文学 728

(三)元好问 734

(四)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 737

(五)西夏文学 739

十三、结语 740

元代分卷 743

一、元代文学概述 743

(一)正统文学的衰微和俗文学的兴盛 743

(二)元代杂剧的渊源和体制 746

二、关汉卿 748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748

(二)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 750

(三)关汉卿的爱情剧 753

(四)关汉卿的公案剧 757

(五)关汉卿的历史剧 759

(六)关汉卿杂剧的成就和影响 761

三、王实甫 765

(一)王实甫的生平和作品 765

(二)《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 766

(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767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772

(五)《西厢记》的影响 775

四、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777

(一)白朴 777

(二)马致远 780

(三)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李潜夫、郑廷玉 784

(四)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 790

五、元代后期杂剧作家 797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797

(二)郑光祖 798

(三)宫天挺、秦简夫和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 802

(四)无名氏的杂剧 806

六、元代南戏 810

(一)南戏的兴起 810

(二)“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811

(三)高明的《琵琶记》 816

七、元代散曲 821

(一)元代散曲的形成 821

(二)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823

(三)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829

八、元代诗文 839

(一)元代诗文特点 839

(二)元代前期诗文作家 841

(三)元代后期诗文作家 845

九、结语 850

明代分卷 853

一、明代文学概述 853

二、明前期文学 862

(一)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对文学的影响 862

(二)诗文 863

(三)杂剧 872

(四)传奇小说 874

三、《三国演义》 876

(一)罗贯中的生平 876

(二)《三国演义》的题材来源和成书过程 877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878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882

(五)《三国演义》的影响 885

四、《水浒传》 887

(一)《水浒传》的形成及其作者 887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888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892

(四)《水浒传》的影响 895

五、成化至隆庆时期文学 897

(一)社会政治、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897

(二)诗文 898

(三)戏剧 906

(四)散曲 911

六、《西游记》 915

(一)《西游记》的形成及其作者 915

(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917

(三)《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921

七、万历时期文学 925

(一)社会经济、政治和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925

(二)诗文 927

(三)传奇与杂剧 933

八、《金瓶梅》等长篇小说 941

(一)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 941

(二)《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942

(三)《金瓶梅》 945

九、拟话本 950

(一)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950

(二)冯梦龙与“三言” 951

(三)“二拍”及其他 954

十、汤显祖 958

(一)汤显祖的生平 958

(二)《牡丹亭》 959

(三)汤显祖的其他作品 961

十一、明末文学 964

(一)社会动乱对文学的影响 964

(二)诗歌 965

(三)散文 969

(四)戏剧 971

(五)小说 975

十二、明代民歌 978

(一)明代民歌兴盛的局面 978

(二)民歌的思想与艺术 979

十三、结语 981

清代分卷 985

一、清代文学概述 985

二、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文 993

(一)清初至清中叶的诗 993

(二)清初至清中叶的词 1000

(三)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 1006

三、清初至清中叶的戏剧 1009

(一)清初的戏剧 1009

(二)洪昇和《长生殿》 1011

(三)孔尚任和《桃花扇》 1015

(四)清中叶的戏剧 1018

四、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1020

(一)蒲松龄的生平 1020

(二)《聊斋志异》 1020

(三)《聊斋志异》之后的文言短篇小说 1028

五、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 1030

(一)《水浒后传》、《说岳全传》及《隋唐演义》 1030

(二)《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和《施公案》 1032

(三)《镜花缘》及其他 1035

六、《儒林外史》 1037

(一)《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1037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039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045

七、曹雪芹和《红楼梦》 1049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1049

(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1050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057

(四)《红楼梦》的巨大影响 1060

八、晚清的诗词文 1061

(一)晚清的诗 1061

(二)晚清的词 1066

(三)晚清的散文 1070

九、晚清的小说 1072

(一)狭邪小说 1072

(二)侠义公案小说 1074

(三)谴责小说 1078

(四)翻译小说 1082

十、晚清的戏剧 1085

(一)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 1085

(二)京剧和川剧剧本 1086

(三)话剧的兴起 1087

十一、清代的民间文学 1088

(一)说唱文学 1088

(二)民间歌谣和传说 1090

十二、清代的少数民族文学 1095

(一)蒙古族文学 1095

(二)藏族文学 1096

(三)维吾尔族文学 1097

(四)满族文学 1098

(五)回族文学 1099

(六)其他少数民族文学 1099

十三、结语 1101

民国分卷 1105

一、民国文学概述 1105

二、民国初期文学 1106

(一)社会历史背景 1106

(二)文学的状况和特点 1106

(三)外来思潮和外国文学的影响 1107

(四)柳亚子与南社 1108

(五)诗歌 1109

(六)小说 1110

三、“五四”文学 111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112

(二)外来思潮的输入与影响 1114

(三)文学社团流派 1115

(四)鲁迅 1119

(五)郭沫若 1124

(六)“五四”诗歌 1128

(七)“五四”小说 1133

(八)“五四”散文 1140

(九)“五四”戏剧 1145

四、三十年代文学 1149

(一)左翼思潮与三十年代文艺运动 1149

(二)茅盾 1154

(三)三十年代前期的文学创作 1158

(四)巴金、老舍、曹禺 1165

(五)新月派、现代派、京派与论语派 1174

(六)东北作家群与台湾新文学 1181

五、抗日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文学 1185

(一)国统区文学 1185

(二)解放区文学 1205

(三)“孤岛”、沦陷区、港台文学综述 1222

六、结语 12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