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游兆和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9726471
  • 页数:5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做出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并分析了哲学的形上本质与思辨本性、哲学基本问题与发展模式、“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本质、传统哲学与非传统哲学的区别、中西哲学差异以及西方哲学演变逻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既包含对流行观点的质疑,也不乏作者新的独到见解。本书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论证周密,文笔流畅,对高校学生和各界读者研习哲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目录

引言 对形上之神的探求——论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形而上学 1

第一章 哲学的本质与含义 9

第一节 对哲学本质的确切理解 9

一 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 9

二 哲学的定义应体现哲学的本质 13

三 黑格尔哲学定义的深刻含义 17

第二节 哲学的根本精神、主要含义与方法 19

一 哲学的根本精神或主要特点 19

二 哲学的两种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22

三 哲学研究的方法 28

第三节 哲学三大形态的特点 33

一 西方哲学:在理性和信仰之间 34

二 中国哲学:在出世和入世之间 34

三 印度哲学:在此岸和彼岸之间 35

第二章 哲学本质的决定作用 36

第一节 对“本质决定存在”命题的论证 36

一 认识事物即认识事物的本性 37

二 对“存在先于本质”命题的分析 39

第二节 哲学本质决定哲学的历史发展 41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哲学形而上学的形成时期 42

二 中世纪及近代早中期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时期 43

三 近代晚期哲学:形而上学的成熟时期 46

第三节 哲学本质决定哲学家的认识 49

一 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的认识 50

二 中世纪及近代哲学家对哲学的认识 53

三 对哲学本质决定作用的进一步阐释 56

第四节 对哲学本质的“历史性”认识——或论“哲学解释”与“历史认识”的本质 59

一 历史认识的本质是“历史性”认识 60

二 哲学认识的本质也是“历史性”认识 62

第三章 哲学的绝对性质与超验特性 65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绝对” 65

一 哲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现实世界 65

二 哲学研究“绝对”的意义 69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特性:超验性与思辨性 71

一 对哲学“超验”特性的考察 71

二 对哲学“思辨”特性的考察 81

第三节 哲学追求“终极”的“绝对”性质 88

一 哲学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性质(本体论) 89

二 哲学追求“终极真理”的绝对性质(认识论) 94

三 哲学追求“终极价值”的绝对性质(价值论) 110

四 哲学追求“终极目的”的绝对性质(目的论) 112

第四节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区别 113

第四章 对哲学基本问题、基本派别与发展模式的探讨 115

第一节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115

第二节 对哲学基本派别的探讨 121

一 理论上的分析 121

二 历史角度的分析 122

三 语义学角度的分析 125

四 现实意义的分析 127

第三节 对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探讨 129

一 对哲学分类的评述 129

二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含义与关系 134

三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认识特征 138

四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基本问题 141

第四节 对“人生价值论”本质的阐释 143

一 对国内价值论研究现状的反思 143

二 “人生价值论”的本质及其与一般价值论的区别 147

三 价值论研究的两种路径 153

第五章 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本质含义的探讨 158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本质含义 158

第二节 消除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误解 160

一 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误解或“第二种含义”的谬误 160

二 对“形而上学”本质误解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 164

三 形而上学具有“辩证法”的本性——对形而上学“辩证法”本性的历史性考察 168

四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 174

第三节 对辩证法本质特征的探讨 175

一 “辩证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176

二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超越“反映”的“反思” 182

三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超越 185

第四节 对“颠倒”一说的反思 186

一 “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 187

二 科学“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区别 188

三 哲学“辩证法”即具有“颠倒”性质 190

第六章 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与非传统哲学的区别 192

第一节 传统哲学与非传统哲学的含义 192

一 问题的提出 192

二 概念的界定 194

三 传统哲学的三大特征 198

第二节 “人性论”: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 198

一 “人性论”的含义及其原则 198

二 “人性”的含义及其矛盾特征 207

三 “人性”何以成为考察历史的前提 212

第三节 “人道主义”:传统哲学的价值观 218

一 “价值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含义 218

二 “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 220

三 “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222

第四节 “原精神”:传统哲学的本质精神 224

一 轴心时代的精神创造 224

二 轴心时代原创精神的历史意义 230

三 三大“原精神”的丧失 233

四 传统的本质在于继承 235

第七章 比较哲学的视域与中西哲学差异 239

第一节 比较哲学的视域 239

一 比较哲学的含义 239

二 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241

三 中西哲学的“同异”关系与“世界哲学”的概念 245

第二节 对中西哲学差异的本质说明 248

一 研究中西哲学差异的原则 248

二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学科”与“学说”的区别 250

三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及中西哲学观念差别的分析 254

四 “互异互补”是中西哲学辩证关系的实质 257

第三节 中西哲学“本体论”的不同含义与特征 258

一 西方“本体论”是一门严格的逻辑思维的学科 260

二 中国的“本体论”是一种广义的探讨世界本原的学说 267

三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哲学的特有形态 274

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精神 278

一 中西哲学“辩证法”的不同特征 278

二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两大命题:“阴阳分而不离”、“君子和而不同” 280

第八章 在理性和信仰之间——西方哲学史演变逻辑解析 284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演变逻辑 284

一 “形上之神”以理性和信仰为两翼 285

二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288

三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构成西方哲学演进的逻辑 290

第二节 “从探索自然而走向精神”——古希腊哲学矛盾特征解析 294

一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精神的内在矛盾 295

二 “目的论”与“机械论”:哲学趋向神学与科学的两种路径 298

三 古希腊哲学的“自然神论”特征 304

第三节 “信仰神圣而又诉诸理性”——中世纪哲学矛盾特征解析 306

一 中世纪哲学的根本特点:注重精神的内在性 306

二 中世纪哲学的一般趋势:实现理性和信仰的统一 308

三 “两重真理说”:调和理性和信仰矛盾的理论 313

第四节 “既凸显理性又维持信仰”——近代哲学矛盾特征解析 314

一 近代哲学仍坚持“两重真理说” 314

二 近代哲学以“自然神论”为主导形式 319

三 “道德神学”与“理性宗教”的意义 327

第九章 “反叛”:一个悲剧的诞生——黑格尔以后哲学思潮解析 332

第一节 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333

一 “实证科学”概念的含义及其意义 333

二 实证主义思潮的根本缺陷 334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矛盾特征 336

一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含义与矛盾 336

二 “非理性主义”的两种类型 339

三 对尼采与叔本华哲学区别的阐释 340

四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分野 344

第三节 进化论思潮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347

一 “进化论”的两种含义 347

二 对作为哲学与社会思潮的进化论的考察 349

三 对作为自然科学假说的进化论的考察 362

四 对“周期演变论”的一点构想 369

第四节 革命新思潮的形成及其特征 371

一 革命新思潮的基本特征 371

二 革命新思潮的深层本质 374

第十章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辨识 37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379

一 马克思是不是“哲学终结论者” 379

二 不应以马克思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依据 382

第二节 “哲学终结论”的基本含义与历史特点 386

一 “哲学终结论”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含义 386

二 “哲学终结论”的历史特点 391

三 “哲学终结论”的主要思路——马克思、恩格斯为何一定要终结哲学 394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义与多重本质含义 396

一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义 396

二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多重本质含义 399

三 理解“哲学终结论”的关键是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 408

四 “科尔施问题”解析 410

第四节 “两个马克思”概念辨识 412

一 “两个马克思”概念的由来与分歧 413

二 “两个马克思”概念的实质与西方学者的误解 415

三 “两个马克思”的界限与“断裂论”的得失 418

四 国内学者对“两个马克思”概念的误解 422

第十一章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矛盾趋向辨识——并论哲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 426

第一节 哲学的科学化趋向 426

一 导致哲学危机的两种趋向 426

二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般特征 427

第二节 哲学的危机与价值理性的失落 429

一 “理性”的普遍本质 429

二 理性的系统结构及其意义 432

三 哲学的危机在于价值理性的失落 437

第三节 复兴哲学的努力:“超越论现象学”的意义 437

一 现象学的超验或先验性质 438

二 现象学的思想特征与主要观点 440

三 从现象学向存在主义的演变 448

四 “解释学”意义概述 456

第四节 哲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 458

一 哲学和科学关系的矛盾两重性 458

二 哲学只能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 460

三 哲学不可能作为一门实证科学而存在 465

四 克服哲学科学化倾向 469

第十二章 哲学的复兴与文化秩序的重建 472

第一节 文化的精神特质与系统结构 472

一 文化的精神特质 472

二 文化的系统结构 473

三 文化系统的演变 477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481

一 宗教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481

二 艺术的“美感”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494

三 对宗教与哲学关系的考察 498

四 “宗教哲学”的意义 504

第三节 “两重真理说”与人类两难处境 509

一 文化的系统性与真理的两重性 509

二 “两重真理说”意义与人类“两难处境”辨识 511

三 对科技发展做出反思是当代哲学的使命 514

四 哲学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代结语) 516

参考文献 518

后记 5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