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睢宁县志
睢宁县志

睢宁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睢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041563x
  • 页数:797 页
图书介绍:
《睢宁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40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0

第一节 沿革 40

第二节 县境变化 地理位置 42

附:明清中华民国时期睢宁县地图 4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6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区划 46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区划 4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区划 48

附:江淮三分区邳睢铜睢县政府联合通知 51

第三章 县城睢城镇 51

第一节 县城演变 地理位置 51

附:清、中华民国时期睢宁县城图 52

第二节 县城现状 52

第四章 乡镇 54

第一节 五镇 55

第二节 二十二乡 57

附:五场 63

第二篇 地理环境 66

第一章 位置面积 66

第一节 位置 66

第二节 面积 66

第二章 地质地貌 67

第一节 地形 地质 67

第二节 矿藏 67

第三节 地貌 68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72

第一节 气候 72

第二节 物候 74

第四章 水文 75

第一节 地表水 75

第二节 地下水 78

第三节 水资源平衡利用 80

第五章 土壤 81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81

第二节 土壤等级和变化 82

第三节 土壤改良和开发 83

第六章 动植物 85

第一节 植物 85

第二节 动物 86

第三节 睢宁县主要土特产 87

第七章 自然灾害 87

第一节 水灾 88

第二节 旱灾 89

第三节 雹灾 89

第四节 其它灾害 90

第三篇 人口 94

第一章 人口发展和密度 94

第一节 人口发展 94

第二节 人口密度 97

第二章 人口构成 99

第一节 民族 99

第二节 性别 99

第三节 年龄 100

第四节 婚姻状况 102

第五节 文化程度 102

第六节 职业 103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05

第一节 机构和政策 105

第二节 晚婚晚育 105

第三节 优生优育 106

第四篇 农业 108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0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8

第二节 减租减息 109

附:睢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布布告和通令 110

第三节 土地改革 111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 112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12

第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3

第二章 耕地和作物 114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14

第二节 作物分布 115

第三节 作物产量 116

第三章 农技农艺 120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20

第二节 良种推广 121

第三节 作物栽培 122

第四章 肥料 124

第一节 有机肥料 124

第二节 无机肥料 125

第五章 植物保护 125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 125

第二节 草害 鼠害防治 127

第六章 农机具 127

第一节 农机具使用 127

第二节 农机管理 129

附:国营农场 130

第五篇 多种经营 132

第一章 林业 132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32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33

附:睢宁县政府布告(1936) 134

第三节 果树种植 134

附:果园场 135

(一)苏塘果园场 135

(二)刘集果园场 135

(三)张行果园场 135

第四节 林木管理 136

第二章 畜禽养殖 136

第一节 家畜饲养 136

第二节 家禽饲养 138

第三节 疾病防治 138

第三章 渔业 139

第一节 养殖水面 139

第二节 养殖 140

第三节 捕捞 140

第四节 渔政管理 141

第四章 副业 141

第一节 蚕桑 141

第二节 养蜂 144

第三节 编织 144

第四节 经济作物种植 145

第六篇 水利 149

第一章 河道治理 149

第一节 沂沭泗骆马湖水系 149

第二节 废黄河水系 151

第三节 徐洪河水系 152

第四节 濉塘河水系 161

第二章 蓄水工程 162

第一节 水库 162

第二节 机井 165

附:涵闸桥的建设 171

第三章 灌区建设 171

第一节 凌城灌区 171

第二节 沙集灌区 172

第三节 庆安灌区 173

第四节 高集和北水灌区 173

附:黄墩湖滞洪区 174

第四章 农田水利分区治理 174

第一节 睢南农业区 175

第二节 睢北农业区 175

第三节 西北农业区 175

第四节 废黄河农业区 176

第五节 黄墩湖农业区 176

第五章 防汛防旱 177

第一节 防汛 177

第二节 防旱 180

第六章 水利工程管理 181

第一节 河堤闸坝管理 181

第二节 水库管理 182

第三节 机井管理 182

第七篇 工业 187

第一章 工业发展和体制 18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工业概况 18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88

第三节 国营工业 189

第四节 集体工业 190

第五节 个体工业 198

第六节 中央徐州市在睢宁县境内工业 199

第二章 工业门类 199

第一节 纺织工业 199

第二节 机械工业 202

第三节 化学工业 203

第四节 食品酿造工业 204

第五节 饲料工业 205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 205

第七节 服装鞋革工业 206

第八节 造纸工业 207

第九节 印刷工业 207

第十节 采矿冶金工业 208

第十一节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工业 209

第十二节 其它工业 210

第三章 工厂和产品选介及产品统计 212

第一节 工厂选介 212

第二节 名优产品选介 218

第三节 有关年份主要工业产品统计 219

第四章 县工业党政领导组织和机构 223

第二节 县委工业工作机构和基层党组织 223

附:县棉纺织厂共产党组织 224

第二节 县政府工业工作机构 224

第三节 工厂生产管理 224

附:县棉纺织厂生产管理机构示意图 225

第八篇 交通邮电 228

第一章 交通运输 228

第一节 公路建设 229

附:睢宁县境内各乡镇主要桥名 232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37

第三节 公路养护和绿化 240

第四节 航运 241

第二章 交通管理 242

第一节 陆上交通管理 242

第二节 航运管理 242

第三章 邮电 243

第一节 邮政 244

第二节 电信 248

第九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254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54

第一节 县城建设演变 254

第二节 公共建设 256

第三节 市政工程与公共设施 261

第四节 县城住宅建设 265

第二章 乡镇建设 266

第一节 农村住宅建设 266

第二节 集镇建设 269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272

第一节 房产管理 273

第二节 地产管理 274

第三节 房屋拆迁与补偿 275

第四章 建筑业 276

第一节 建筑企业和建筑队伍 277

第二节 建筑技术 279

第三节 建筑业的管理 280

第四节 主要建筑工程介绍 282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84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84

第二节 污染控制与治理 285

第十篇 财政金融 289

第一章 财政 289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县财政 289

第二节 建国后财政 290

第二章 税务 29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税制税种和征收情况 294

附:睢宁县屠宰税征收细则(1936.9) 29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税制税种和稽征管理 299

第三章 金融 308

第一节 货币流通 308

第二节 金融机构 311

第三节 贷款 312

第四节 储蓄 314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315

第四章 保险及公债发行 317

第一节 保险 317

第二节 公债发行 319

第十一篇 商业 322

第一章 商业体制 322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22

第二节 国营商业 323

第三节 集体商业 327

第四节 个体商业 329

第二章 商品购销 329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 329

第二节 生活消费品供应 334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337

第四节 药品购销 338

第三章 粮油购销 340

第一节 收购 340

第二节 供应 342

第三节 储运 344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4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46

第二节 出口商品 347

第五章 饮食服务 348

第一节 饮食业 348

第二节 服务业 348

第六章 集市贸易 349

第一节 城乡集市 349

第二节 庙会集市 350

第十二篇 经济综合管理 352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52

第一节 计划机构 352

第二节 计划编制 352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352

第二章 统计管理 357

第一节 机构演变 357

第二节 统计工作 357

第三章 审计管理 358

第一节 工作机构 358

第二节 审计活动 358

第四章 工商管理 360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60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361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363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363

第五章 物价管理 366

第一节 物价演变 366

第二节 物价检查与监督 368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369

第一节 度量衡标准演变 369

第二节 度量衡管理 370

第三节 衡器生产 371

第七章 物资管理 37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71

第二节 物资计划分配与协作 372

第三节 物资储运 373

第四节 物资回收利用 374

第十三编 政党 社会团体 37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睢宁县地方组织 376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各时期活动 377

第二节 县级党组织沿革 隶属关系、驻地和领导人 380

第三节 县基层党组织 386

第四节 县党员代表会议 386

第五节 中共睢宁县纪检委 390

第六节 县委工作机构 39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睢宁县地方组织 39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92

第二节 县党部的活动 395

第三节 县党部工作机构和下辖组织 395

第三章 共和党在睢宁县的活动 396

第四章 社会团体 397

第一节 工会组织 397

第二节 农会组织 398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399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02

第五节 工商团体 403

第六节 科教文组织和老年团体 404

第七节 救亡团体 405

第八节 “红卫兵”群众造反组织 406

第十四篇 政务 408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408

第一节 选民登记和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选举 409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09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11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 415

第二章 政府 416

第一节 明、清时期县政权机构 41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政权机构 42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权机构 427

第四节 县以下政权机构 434

第五节 县人民政府施政纪略 435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睢宁县委员会 436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议 437

第二节 机构设置和主要活动 439

第三节 对台湾和侨务工作 439

第四章 建国前参议机构 440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参议会 440

第二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 441

第三节 伪参议会 441

第十五篇 公安 司法 444

第一章 公安 444

第一节 户政 445

第二节 社会治安 446

第三节 消防 450

第四节 监所 劳教 451

第二章 检察 452

第一节 刑事检察 452

第二节 经济检察 455

第三节 法纪检察 456

第四节 监所检察 457

第三章 审判 458

第一节 审判制度 45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5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60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61

第五节 申诉复查 461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61

第一节 法制宣传 462

第二节 民事调解 462

第三节 律师事务 463

第四节 公证工作 463

第十六篇 民政 466

第一章 优抚安置 466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66

第二节 安置 468

第二章 救灾救济 469

第一节 救灾 469

第二节 救济 471

第三节 扶贫 472

第三章 社会福利 472

第一节 福利设施 472

第二节 农村“五保” 473

第三节 残疾人事业 474

第四节 盲流人员收容遣送站 474

第四章 婚姻登记 474

第五章 殡葬管理 475

第六章 来信来访 476

第一节 信访机构 476

第二节 信访工作 476

第七章 地名工作 477

第一节 地名普查 477

第二节 地名管理 477

第八章 解放战争中支前工作 477

第一节 支援淮海战役 477

第二节 支援渡江作战 478

第十七篇 劳动人事 480

第一章 劳动管理 480

第一节 劳动就业 480

第二节 劳动调配 481

第三节 劳动保护 482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83

第二章 人事管理 483

第一节 干部构成 484

第二节 干部编制 484

第三节 干部调配 485

第四节 干部培训 485

第五节 干部考核 486

第六节 人才引进 486

第三章 工资福利 487

第一节 工资 487

第二节 福利 488

第三节 奖金 489

第四节 假期 489

第四章 退职 退休 离休 490

第一节 退职 490

第二节 退休 491

第三节 离休 491

第五章 精减下放 492

第一节 干部精减下放 492

第二节 职工精减下放 492

第三节 城镇居民下乡 493

第十八篇 军事 497

第一章 睢宁县地方军事机构和武装 497

第一节 明清时期县地方军事机构和武装 49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睢宁县政府地方军事机构和武装 497

第三节 伪睢宁县政权武装 498

第四节 人民政权军事机构和武装 498

第五节 民兵 500

第二章 兵役 503

第一节 清代中华民国时期兵役 503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度 504

第三章 驻军 506

第一节 清代晚期驻军 506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506

第三节 人民军队驻军 508

第四章 兵事 508

第一节 古代兵事 509

第二节 近现代兵事 513

附:新四军军师首长给睢宁战役参战部队嘉奖令(三则) 517

第三节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 519

第十九篇 教育 523

第一章 旧学 523

第一节 县学 523

第二节 书院 523

第三节 私塾 义学 524

第二章 初等教育 524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2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27

第三章 中等教育 532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532

附:睢宁县中学名录 537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537

第四章 高等教育 541

第一节 广播电视大学 541

第一章 旧学 523

第一节 县学 523

第二节 书院 523

第三节 私塾 义学 524

第二章 初等教育 524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2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27

第三章 中等教育 532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532

附:睢宁县中学名录 537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537

第四章 高等教育 541

第一节 广播电视大学 541

第二节 自觉考试 541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42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 542

第二节 农民教育 543

第三节 干部教育 544

第六章 教师 544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44

第二节 教师进修 545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48

第七章 教育条件与勤工俭学 54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549

第二节 学校设施 550

第三节 勤工俭学 551

第二十篇 文化 556

第一章 文化企事业单位 556

第一节 文化馆站 556

第二节 剧院和影视放映单位 557

第三节 图书馆 档案馆 558

第四节 书店 559

第五节 文艺团体 559

第二章 文学艺术 561

第一节 诗文 561

第二节 论著 562

第三节 戏剧 曲艺 书画 摄影 563

第四节 舞蹈 565

第五节 民歌民乐 566

第六节 作品选 566

第三章 儿童画 573

第一节 组织和发展 573

第二节 艺术交流及影响 574

附:1981~1957年睢宁县儿童画在国外画展获奖作品选 576

第四章 编史修志 579

第一节 县志编纂 579

第二节 专业史志编纂 580

第五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581

第一节 报刊 581

第二节 广播 582

第三节 电视 583

第六章 文物古迹 583

第一节 馆藏文物 583

第二节 古遗址 584

附:境外有关睢宁县遗迹 585

第三节 古墓葬 587

第四节 革命遗址 588

第五节 文物保护 588

附:睢宁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布告 589

第二十一篇 科学技术 592

第一章 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 592

第一节 科研单位 592

第二节 学术团体 593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94

第一节 科技人员分布 594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定与晋升 594

第三章 气象 地震 水文测报和沼气利用 595

第一节 气象测报 595

第二节 地震测报 595

第三节 水文测报 596

第四节 沼气利用 596

第四章 科学普及 596

第一节 科普宣传 596

第二节 科技咨询 597

第五章 科技成果 597

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 598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 598

第三节 卫生和其它科技成果 600

第二十二篇 体育 602

第一章 群众体育 602

第一节 农民体育 602

第二节 职工体育 603

第三节 县体育领导机构 603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04

第一节 幼儿体育 604

第二节 小学体育 604

第三节 中学体育 605

第三章 体育竞赛 606

第一节 竞赛项目 606

第二节 竞赛成绩 608

第三节 人才输送 613

第四节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613

第五节 裁判员队伍 614

第四章 体育设施 614

第一节 县体育场设施 614

第二节 社会和学校体育设施 614

第三节 体育经费 614

第五章 民俗体育 615

第二十三篇 医药卫生 620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620

第一节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620

第二节 医疗机构 621

第三节 卫生保健机构 622

第二章 医疗 624

第一节 医疗技术 624

第二节 医疗设备 626

第三节 医疗队伍 628

第四节 医疗制度 629

第三章 卫生保健 633

第一节 卫生防疫 633

第二节 妇幼保健 637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639

第四章 药品 640

第一节 中药 640

第二节 妇幼保健 637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639

第四章 药品 640

第一节 中药 640

第二节 西药 642

第三节 中医验方 秘方 草验方 643

第五章 药政管理 647

第一节 取缔伪劣药品 647

第二节 麻醉、剧毒药品管理 647

第三节 医品制造和市场管理 647

第二十四篇 风俗民情 652

第一章 人民生活 652

第一节 农民生活 653

第二节 职工生活 654

第二章 风俗 65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655

第二节 节日习俗 657

第三节 婚丧喜庆 658

第四节 陋俗 660

第三章 宗教 661

第一节 道教 661

第二节 佛教 661

第三节 基督教 661

第二十五篇 方言 664

第一章 语音 664

第一节 声韵 调系统 664

第二节 声韵配合 666

第三节 语音的特点 668

第二章 词汇 669

第一节 词类 669

第二节 谚语 680

第三节 歇后语 683

第三章 语法 684

第一节 词缀 684

第二节 儿化 686

第二十六篇 人物 690

第一章 传略 690

第一节 军政界 690

第二节 文艺界 699

第三节 英雄模范 701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702

附录 780

一、碑文 780

二、历代县志序选和编修人员名录 782

三、县地图出版 787

四、民间传说(七则) 788

《睢宁县志》编纂机构单位和有关人员 794

后记 7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