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画形态学
中国画形态学

中国画形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良书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2270492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构成中国画形态的艺术精神、审美观念、形式语言、物质媒介等层面所包含的广泛庞博的内容、充实多样的元素,以及中国画自魏晋以来形态生产与流变中所呈现的情形与状况,逻辑与线索。
《中国画形态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 16

(一)托马斯·门罗与莫·卡冈的艺术形态学方法 17

(二)艺术形态学的方法与结构分析的方法 19

(三)绘画艺术的形式分析与形态学方法的关联 24

(四)中国画作为中国绘画的母体与原型结构 27

第二章 构成中国画形态的结构层面 30

一、中国画结构层面的划分 34

二、物质媒介层 39

三、形式语言层 40

四、审美观念层 42

五、艺术精神层 47

第三章 中国画魏晋至明清的三个形态 50

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重彩写真形态 53

(一)重彩写真形态的确立 53

(二)重彩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 54

(三)谢赫“六法”与重彩写真形态的对应 55

二、五代之后的水墨写真形态 63

(一)水墨写真形态的产生 63

(二)水墨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 65

(三)水墨写真形态与荆浩“六要”说 65

三、宋元及其后的水墨写意形态 74

(一)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成 74

(二)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态学特征 77

(三)水墨写意形态与“文人画” 78

四、中国画形态描述的意义 87

第四章 中国画形态的构成与转换 92

一、物质媒材的组合与中国画形态的转换 93

(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绢本重彩媒材组合 93

(二)五代以后的绢本水墨媒材组合 107

(三)宋元以后的纸本水墨媒材组合 113

二、形式语言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的三个形态 119

(一)综合性形式语言与分化性形式语言 119

(二)描法和染法结合的模式与重彩写真形态 123

(三)线与效法、淡彩结合的模式与水墨写真形态 129

(四)点、线、效、墨、水、色混合的形式模式与水墨写意形态 133

(五)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构成 137

三、审美观念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151

(一)气韵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151

(二)意境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162

(三)理意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169

四、艺术精神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178

(一)儒道相合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画形态中的统一 178

(二)儒道精神在中国画三个形态中的变化和展开 183

第五章 中国画形态构成的方式及特征 190

一、物质媒介层面对形态的构成 192

二、形式语言层面对形态的构成 196

(一)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描述性与非描述性功能 196

(二)中国画中的形式与程式 198

(三)审美的形式与精神的形式 207

三、审美观念层面对形态的构成 212

(一)中国画审美的意象性 212

(二)意象性审美作为联结中国画形式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中介 215

四、艺术精神层面对形态的建构 230

(一)儒道相和的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建构 231

(二)儒道相和的艺术精神对画面语言形态的建构 238

第六章 中国画形态转换的机制 244

一、阴阳互动的创生观与中国画的形式创造和形态创造 246

(一)阴阳互动与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生成 248

(二)阴阳互动与中国画形态的生成 252

二、结构系统表层与深层的双向调节机制 254

(一)结构系统的整体性与调节性 254

(二)中国画结构表层与深层对形态的双向调节方式 256

三、结构系统的整合与分化机制 259

(一)中国画形态流变中整合与分化的两种力量 259

(二)深层结构在整合与分化中的导向性 261

(三)中国画当代形态转型的基本方式 263

第七章 中国画形态转换的当代趋向 270

一、谱系的绵延与回到元点 272

(一)谱系的存在 272

(二)谱系的力量 280

(三)回到元点 288

二、走向开放 295

(一)形式的开放 295

(二)精神的整合 297

三、中国画当代形态的走向 301

(一)中国画形态的活性机制 301

(二)当代中国画形态走向的两条线索 304

(三)中国画当代形态的进一步分化与艺术精神的进一步整合 310

结论 314

参考文献 320

后记 322

致谢 3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