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和田县志
和田县志

和田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和田县志》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28104714
  • 页数:7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和田县的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一本了解和田的县情资料工具书。
《和田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编 建置 区划 70

第一章 位置面积 70

第一节 位置 70

第二节 面积 71

第二章 建置沿革 71

第一节 建县前建置沿革 71

第二节 建县后建置沿革 72

第三章 行政区划 73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区划 7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73

第四章 乡镇场 82

第一节 吐沙拉乡 82

第二节 巴格其镇 83

第三节 罕艾日克乡 84

第四节 英阿瓦提乡 85

第五节 布扎克乡 86

第六节 拉依喀乡 86

第七节 塔瓦库勒乡 87

第八节 朗如乡 88

第九节 喀什塔什乡 88

第十节 英艾日克乡 89

第十一节 伊斯拉木阿瓦提乡 90

第十二节 色格孜库勒乡 91

第十三节 园艺场 91

第二编 自然环境 94

第一章 地质地貌 94

第一节 地质 94

第二节 地貌 97

第二章 气候 98

第一节 气温带 98

第二节 太阳辐射 98

第三节 气温 100

第四节 积温 104

第五节 无霜期和无霜冻期 105

第六节 降水蒸发 106

第七节 降雪 107

第八节 风 108

第三章 水文 110

第一节 河流湖泊 110

第二节 地下水 113

第三节 冰川 115

第四章 土壤 115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肥力 115

第二节 土壤养分 116

第三节 土壤分布与质量 116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117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17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19

第六章 矿藏 122

第一节 金属 122

第二节 非金属 122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23

第一节 干旱 123

第二节 霜冻 124

第三节 干热风 125

第四节 大风 126

第五节 冻害 127

第六节 冰雹 127

第七节 地震 127

第三编 人口农牧民生活 130

第一章 人口变迁与分布 130

第一节 变迁 130

第二节 分布 132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33

第四节 人口密度 136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37

第一节 性别构成 137

第二节 民族构成 137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40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42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43

第三章 人口生育 145

第一节 生育状况 145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45

第四章 农牧民生活 149

第一节 衣 150

第二节 食 150

第三节 住 150

第四节 行 151

第五节 生活水平 151

第四编 农业 154

第一章 机构 15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54

第二节 事业单位 155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15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55

第二节 减租反霸土地改革 156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58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159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60

第三章 耕地 160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60

第二节 开荒 162

第三节 播种面积 164

第四节 退耕还林 166

第四章 农作物种植 167

第一节 小麦 167

第二节 玉米 170

第三节 水稻 172

第四节 棉花 174

第五节 油料 177

第六节 蔬菜 178

第七节 瓜类 179

第五章 农业区划 181

第一节 南部低山河谷粮食、牛羊区 181

第二节 中部冲积扇农业区 181

第三节 北部冲积平原农林牧区 182

第四节 两河沿岸牛羊、油、棉、葡萄区 183

第六章 栽培技术 183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83

第二节 耕作周期 184

第七章 肥料 184

第一节 农家肥 184

第二节 绿肥 184

第三节 化肥 185

第四节 其他肥料 185

第八章 病虫害及防治 185

第一节 病虫分区 185

第二节 病虫种类及防治 186

第九章 经营管理 188

第一节 劳动管理 188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89

第五编 畜牧业 194

第一章 机构 19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94

第二节 事业单位 195

第二章 牧业体制 195

第一节 封建社会私有制 1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95

第三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 196

第三章 草场资源 196

第一节 天然草场 196

第二节 人工草地 199

第三节 草场建设 199

第四节 草场管理 201

第四章 饲草饲料 202

第一节 饲草 202

第二节 饲料 203

第三节 草料加工 203

第五章 畜禽品种与改良 203

第一节 畜禽品种 203

第二节 品种改良 209

第六章 畜禽病防治 211

第一节 传染病 211

第二节 寄生虫病 222

第三节 中毒、营养代谢病 223

第七章 畜牧业区划 224

第一节 南部山地放牧区 225

第二节 北部牧业重点发展区 226

第三节 中部农村家饲区 227

第八章 经营管理 228

第一节 生产管理 228

第二节 经营产品 228

第三节 经济效益 229

第六编 林果业 235

第一章 机构 23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35

第二节 事业单位 235

第二章 天然林 235

第一节 天然林分布与树种 235

第二节 天然林采伐保护 237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37

第一节 树种 237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37

第四章 育苗 242

第一节 苗圃 242

第二节 育苗方法 242

第三节 采种(条)育苗 243

第五章 果树 244

第一节 果树品种 244

第二节 栽培技术 249

第三节 种植面积 249

第四节 果品产量 252

第六章 林业区划 255

第一节 南部山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区 255

第二节 中部冲积扇防护、用材、经济林区 256

第三节 北部冲积平原防沙、护牧胡杨林保护区 256

第七章 经营管理 257

第一节 森林管理 257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258

第三节 采伐 258

第四节 经营效益 259

第七编 水利 262

第一章 机构人员 262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62

第二节 事业单位 263

第二章 水利工程 264

第一节 引水工程 264

第二节 输水工程 265

第三节 排水工程 270

第四节 蓄水工程 271

第五节 节水工程 272

第六节 饮水工程 272

第三章 水利管理 273

第一节 水库管理 273

第二节 渠道管理 273

第三节 灌溉用水管理 274

第四节 水费征收及管理 274

第四章 水产养殖 275

第一节 水产品种类 275

第二节 养殖 276

第八编 农牧机械 278

第一章 机构 27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78

第二节 农机作业单位 278

第二章 作业机具 279

第一节 耕作机具 279

第二节 播种机具 280

第三节 收获机具 280

第四节 场上作业机具 280

第五节 植保机具 280

第六节 农村运输机具 281

第七节 畜牧机具 281

第八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281

第三章 经营管理 283

第一节 作业水平 283

第二节 人员培训 283

第三节 农机监理 283

第四节 经营效益 284

第九编 工业 乡镇企业 286

第一章 工业 286

第一节 机构 286

第二节 重工业门类 288

第三节 轻工业门类 290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93

第二章 乡镇企业 29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97

第二节 发展概况 297

第三节 主要乡镇企业简介 302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306

第一章 交通 306

第一节 机构 306

第二节 道路 307

第三节 桥涵 310

第四节 运输工具 311

第五节 客货运输 313

第二章 邮电 314

第一节 机构队伍 314

第二节 邮政 316

第三节 电信 320

第十一编 土特产 旅游 324

第一章 土特产 324

第一节 核桃 324

第二节 地毯 326

第三节 玉石 328

第四节 蚕桑 331

第二章 旅游 332

第一节 古建筑遗址 332

第二节 古墓葬 333

第三节 古树 333

第四节 水利景区 334

第五节 线路 335

第六节 宾馆 336

第七节 接待人数 336

第十二编 商贸 粮油 338

第一章 商业 33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38

第二节 企业单位 338

第三节 商品购销 339

第四节 经济效益 342

第二章 供销 343

第一节 机构队伍 343

第二节 物资经营 344

第三节 棉花收购 344

第四节 土特产品收购 345

第五节 其他产品购销 345

第六节 饮食服务 347

第三章 外贸 347

第一节 机构 347

第二节 出口贸易 347

第四章 粮油 348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348

第二节 粮油收购 349

第三节 粮油供销 351

第四节 粮油储运 355

第五节 管理 359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362

第一章 城乡建设 362

第一节 机构 362

第二节 城、乡(镇)村建设 363

第二章 环境保护 366

第一节 机构 366

第二节 生态保护 366

第三节 环境污染 367

第四节 污染治理 367

第十四编 财政 税务 370

第一章 财政 370

第一节 机构 370

第二节 财政体制 371

第三节 财政收支 372

第四节 财政管理 375

第五节 财政监督与清产核资 378

第二章 税务 379

第一节 机构 379

第二节 税收 380

第十五编 金融 384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84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金融机构 38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机构 385

第二章 货币 387

第一节 古代货币 387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货币 39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货币 393

第三章 现金投放与回笼 3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 3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 396

第三节 经济建设时期 397

第四章 存储与信贷 399

第一节 存款 399

第二节 贷款 404

第五章 公债 国库券 413

第一节 公债 413

第二节 国库券 414

第十六编 综合经济 416

第一章 计划 416

第一节 机构 416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416

第二章 统计 424

第一节 机构 424

第二节 管理 424

第三章 物价 427

第一节 机构 427

第二节 价格变化 427

第三节 价格检查 428

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 430

第一节 机构 430

第二节 监督和“打假”工作 43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31

第一节 机构队伍 431

第二节 市场管理 431

第三节 企业登记 432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433

第五节 工商组织 433

第六章 审计 434

第一节 机构队伍 434

第二节 审计业务 435

第七章 扶贫开发 436

第一节 机构 436

第二节 扶贫概况 436

第三节 扶贫规划与目标 437

第四节 扶贫资金 439

第五节 扶贫开发项目 440

第六节 基础设施建设 441

第七节 社会扶贫 443

第八章 土地管理 448

第一节 机构 448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448

第三节 建立地籍档案 450

第四节 土地监察 450

第十七编 政党 社团 45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和田县地方组织 452

第一节 组织建设 452

第二节 党代会 460

第三节 党员 462

第四节 宣传教育 470

第五节 纪律检查 473

第六节 统战工作 474

第七节 政法工作 475

第八节 党校工作 476

第九节 老干部工作 477

第二章 群众团体 479

第一节 工会 479

第二节 共青团 48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484

第四节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486

第五节 科协 487

第六节 残联 489

第七节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 491

第三章 重大政事 492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 492

第二节 抗美援朝 492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493

第四节 “三反”、“五反” 493

第五节 肃清反革命 494

第六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494

第七节 “大跃进” 495

第八节 “反右倾 495

第九节 甄别工作 496

第十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97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 498

第十二节 “揭、批、查”运动 499

第十三节 农业学大寨 499

第十四节 落实政策 499

第十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00

第十六节 “三讲”教育 501

第十七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501

第十八编 政权 政协 504

第一章 权力机关 504

第一节 各族各界代表大会 50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50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08

第二章 人民政府 510

第一节 县级机构 510

第二节 工作机构 513

第三节 基层政权 514

第四节 信访工作 515

第三章 人民政协 517

第一节 机构 517

第二节 历届政协会议 517

第三节 主要工作 519

第十九编 民政 劳动人事 524

第一章 民政 524

第一节 机构 524

第二节 拥军优属 524

第三节 安置 526

第四节 救济 527

第五节 婚烟 殡葬 528

第二章 劳动人事 530

第一节 机构 530

第二节 干部队伍 531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38

第四节 劳动管理 547

第五节 劳动工资 549

第六节 劳动就业 553

第七节 劳动保险 554

第二十编 政法 558

第一章 公安 558

第一节 机构 558

第二节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559

第三节 治安管理 560

第四节 特种行业管理 561

第五节 禁毒、禁赌 561

第六节 户籍管理 563

第七节 交通管理 565

第八节 消防管理 568

第二章 检察 569

第一节 机构 569

第二节 案件检察 569

第三章 审判 571

第一节 机构 571

第二节 审判 571

第四章 司法 576

第一节 机构 576

第二节 律师事务 576

第三节 公证 576

第四节 人民调解 577

第五节 法制宣传 577

第二十一编 外事 侨务 580

第一章 外事 580

第一节 机构 580

第二节 边境、边界 580

第三节 涉外活动 581

第四节 出入境 581

第二章 侨务 582

第一节 机构 582

第二节 侨务工作 582

第三节 外侨 583

第四节 华侨及眷属 583

第五节 落实侨务政策 583

第二十二编 军事 586

第一章 军队组织体制 586

第一节 汉至清朝军队 5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队 588

第三节 新中国军队 588

第二章 兵役 59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591

第二节 新中国兵役 591

第三章 民众武装 594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民团 594

第二节 新中国民兵 595

第四章 军民关系 597

第一节 拥政爱民 597

第二节 军民共建 599

第五章 重大兵事略 599

第一节 莎车、于阗争霸丝路南道 599

第二节 班超安定于闻国 600

第三节 于阗、扜弥之战 600

第四节 柔然攻占于阗 600

第五节 于阗抗击突厥、吐蕃入侵 601

第六节 大宝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之战 601

第七节 元军收复斡端 602

第八节 察合台后裔征战 602

第九节 清代和阗战事 603

第十节 民国时期战事 604

第十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之兵事 605

第二十三编 教育 科技 608

第一章 教育 608

第一节 机构 608

第二节 初等教育 609

第三节 中等教育 614

第四节 成人教育 619

第五节 教师 620

第六节 教育经费及设施 624

第二章 科技 625

第一节 机构队伍 625

第二节 科技推广和开发 626

第三节 科研成果 634

第二十四编 文化体育 640

第一章 文化艺术 640

第一节 机构 640

第二节 文学创作 641

第三节 群众文化 652

第四节 文物 古迹 653

第五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654

第六节 档案 史志 657

第二章 体育 659

第一节 机构 65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59

第三节 学校体育 661

第四节 体育竞赛 664

第五节 经费 设施 669

第二十五编 卫生 672

第一章 机构 672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72

第二节 医疗防疫机构 672

第二章 医疗 674

第一节 医疗技术 674

第二节 医疗器械 675

第三节 医疗制度 676

第三章 维吾尔医药 677

第一节 维吾尔医 677

第二节 维吾尔药研制与开发 678

第四章 医药 678

第一节 药品采购 678

第二节 中草药资源 679

第三节 自制药剂 679

第四节 药政管理 679

第五章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680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680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682

第六章 卫生保健 684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68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684

第三节 儿童保健 685

第四节 食品卫生 686

第五节 劳动卫生 686

第二十六编 民族 宗教 688

第一章 民族 688

第一节 维吾尔族 688

第二节 汉族 693

第三节 回族 695

第四节 其他少数民族 697

第五节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698

第二章 宗教 699

第一节 摩尼教 699

第二节 景教 699

第三节 佛教 700

第四节 伊斯兰教 700

第五节 宗教人士、活动场所 701

第六节 宗教管理 703

第二十七编 社会新风 706

第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06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概况 706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 707

第三节 创建文明村、文明户 708

第四节 军民共建 708

第二章 民族团结 709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 709

第二节 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710

第三章 良风美德 711

第一节 扶贫济困 711

第二节 拾金不昧 712

第二十八编 人物 714

第一章 人物传略 714

第二章 人物简介 720

第三章 人物表 724

附录 736

一、于阗国始末 736

二、2004~2005年大事记 753

三、2004~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755

编后记 758

《和田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76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