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海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40312539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全书内容由十章构成: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一、教育学的概念 1

二、教育科学的概念 3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5

一、揭示教育规律 5

二、凝练教育艺术 5

三、总结教育经验 6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7

一、教育学的萌芽 7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0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3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21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21

一、教育的词源 21

二、教育的定义 23

第二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29

一、教育的结构 29

二、教育的功能 36

第三节教育的本质 40

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主要观点 41

二、教育的本质 43

第四节教育的起源 45

一、生物起源论 45

二、心理起源论 46

三、劳动起源论 46

第五节教育的发展 47

一、原始教育的特征 47

二、古代教育的特征 48

三、现代教育的特征 50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57

第一节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57

一、教育独立论 57

二、教育万能论 58

三、人力资本论 58

四、筛选假设理论 59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59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60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60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61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67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76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85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85

一、关于人的认识 85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教育 99

第二节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01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01

二、遗传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04

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06

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08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08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109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15

第一节教育目的 115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16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17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20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22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26

第二节培养目标 132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132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34

第六章 教育制度 140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概念 140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140

二、制度规定的教育体系构成 145

三、我国现行教育的制度体系构成 147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147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47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49

第三节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57

一、现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 157

二、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159

第七章 课程 166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166

一、课程的概念 166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169

第二节课程类型 170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70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72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73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74

第三节课程编制 175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175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178

三、课程目标 179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182

五、课程实施 183

六、课程评价 185

第四节课程改革 191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92

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的特点 194

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4

第八章 教学 199

第一节教学概述 199

一、教学的概念 199

二、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00

第二节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202

一、教学理论概述 202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207

第三节教学过程 209

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09

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09

三、教学设计 210

第四节教学模式 212

一、教学模式概述 212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213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218

第五节教学原则 219

一、教学原则概述 219

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220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222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22

二、教学组织形式分类 225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27

第七节教学方法 228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228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229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原则 230

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31

第八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35

一、备课 235

二、上课 235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36

四、课外辅导 236

五、学业考评 237

第九节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237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37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238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239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240

第九章 德育 245

第一节德育概述 245

一、德育概念 245

二、德育任务 247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250

第二节德育过程 253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253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254

第三节德育原则 258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59

二、知行统一 261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262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263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265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266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267

第四节德育方法 269

一、说服教育 269

二、情感陶冶 270

三、实践锻炼 271

四、自我教育 272

五、榜样示范 273

六、品德评价 274

第五节德育途径 275

一、直接道德教学 275

二、间接道德教育 276

第六节德育模式 278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78

二、体谅模式 281

三、价值澄清模式 283

四、社会学习模式 285

五、集体教育模式 287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291

第一节教师 291

一、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91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92

三、教师职业的地位 294

四、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297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298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 300

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06

第二节学生 308

一、学生及学生观 308

二、学生群体 311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313

第三节师生关系 315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315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16

附录一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321

附录二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333

附录三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347

附录四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359

附录五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3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