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下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下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启华,张树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10099767
  • 页数:169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下》目录

第一编 3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传播 3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8

三、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与曲折 36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57

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75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 83

一、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 83

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律 9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99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12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分析观的形成 11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21

第四章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139

一、“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139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 154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166

四、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 178

五、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思想 201

第五章 统一战线思想 214

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 214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策略 229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 245

第六章 武装斗争思想 275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275

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290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思想 302

四、人民战争的思想 327

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41

第七章 党的建设思想 359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59

二、党的思想建设 375

三、党的组织建设 395

四、党的作风建设 430

五、党的领导思想 469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48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483

二、新民主主义政权思想 490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502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519

第二编 535

第九章 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准备 535

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 535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542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547

四、五种经济成分理论 554

第十章 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理论 567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67

二、“五四宪法”的宪政思想 576

三、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思想 584

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598

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 609

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初步调整 616

第十一章 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 628

一、“四面八方”政策 628

二、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635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644

四、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658

五、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667

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81

第十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 689

一、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初思考 689

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 695

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新认识 704

四、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 714

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724

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 734

第十三章 破旧立新的文化思想 73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739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748

三、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 754

第十四章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 760

一、强化思想政治宣传及教育 760

二、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心工作并举的思想 765

三、重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773

四、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 779

第十五章 重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790

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意识转换 790

二、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800

三、加强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809

第十六章 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823

一、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一边倒”政策的实质 823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34

三、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原则 842

第三编 855

第十七章 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55

一、“以苏联为鉴戒”思想的明确提出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856

二、党的八大的理论建树 868

第十八章 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880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 880

二、第一次提出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884

三、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889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认识 896

五、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903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915

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915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928

三、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总任务及“两步走”战略步骤 937

四、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943

五、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两参一改三结合”思想的提出 951

六、统筹兼顾的思想 960

七、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尝试 968

第二十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方针 980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980

二、“双百”方针的要点 986

三、“双百”方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990

四、“双百”方针在贯彻中受到干扰和损害及其教训 995

第二十一章 对国际格局的判断和外交战略思想 999

一、开展对“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 1000

二、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争取较长和平时间 1022

三、打开中美关系的重大决策 1042

第二十二章 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1062

一、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 1062

二、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 1073

三、培养新生力量,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1083

四、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1088

第四编 1093

第二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109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根据 1093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101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106

第二十四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110

一、在历史转折关头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110

二、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开启了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1114

三、邓小平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有力支持,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 1118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124

第二十五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 1129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129

二、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139

三、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143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论 1148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148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丰富内涵 1154

三、农村改革的突破 1165

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172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 1176

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186

七、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198

第二十七章 对外开放论 1206

一、对外开放理论的丰富内涵 1206

二、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内容 1212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 1214

第二十八章 科学地评价历史 1219

一、全面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的时代背景 1219

二、对“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的彻底否定 1228

三、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232

四、领导全党重新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38

第二十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2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242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259

第三十章 经济成分主体补充论 1276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所有制关系上的变化 1276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突破 1278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1290

第三十一章 现代化三步实现论 1299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1299

二、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战略思想 1310

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1314

四、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317

五、经济建设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320

第三十二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 132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过程 1323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1329

第三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335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观点的提出 1335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134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提出 1346

第三十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1350

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1350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 1358

第三十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 136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初步形成 136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37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1380

第三十六章 “一国两制”论 1387

一、“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依据 1387

二、“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1391

三、“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征 1396

四、“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402

第五编 1411

第三十七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11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411

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1416

三、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 1419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424

第三十八章 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428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428

二、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 1433

三、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 1437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39

五、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1441

第三十九章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445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1445

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450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456

第四十章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1460

一、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460

二、加入世贸组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1463

三、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1465

四、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468

五、实施“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1471

六、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474

第四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477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477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483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87

第四十二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经济发展战略 149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95

二、科教兴国战略 1499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505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1509

第四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515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515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521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527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33

第四十四章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537

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538

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541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544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547

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550

第四十五章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1553

一、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553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563

三、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567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572

五、反对各种分裂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 1575

第四十六章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1577

一、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577

二、加强军队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579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1584

四、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587

第四十七章 积极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1592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592

二、全面贯彻落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1594

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598

四、坚决反对和制止“台独” 1602

第四十八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605

一、正确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1605

二、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608

三、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1611

四、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1614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17

六、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 1621

第四十九章 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624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 1624

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628

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1634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642

五、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646

第五十章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理论 1653

一、为什么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 1653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主要应该依靠什么力量 1658

三、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 1661

四、如何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 1666

第五十一章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1672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672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677

三、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1681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687

五、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692

六、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16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