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江,杜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3600460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较为系统,全面和客观的研究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特点。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 3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现状 3

(一)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质恶化 4

(二)人均土地资源少,土地质量不高 4

(三)光热水不匹配,降水时空变化大 7

(四)气象灾害种类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9

(五)生物种质资源丰富,部分物种流失 11

二、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状况 12

(一)农产品生产集中度提高 12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中出现的变化 36

(三)农业生产力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40

三、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基本理论和国际经验 40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基本理论 40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国际经验 43

四、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条件分析 44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有利因素 45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制约因素 46

五、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思路 50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0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目标与重点 52

六、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对策措施 57

(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57

(二)加强耕地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58

(三)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步伐 58

(四)努力增加农业投入 59

(五)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61

(六)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62

(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2

第二篇 专题 67

第二章 开放条件下确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研究 67

一、国内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概况 67

(一)国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7

(二)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8

(三)目前我国关于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70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71

(一)比较优势基础理论 71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布局中的应用价值 73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 73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成因分析 74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表征要素 75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 76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77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 78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 78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 79

第三章 九种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 84

一、小麦区域布局 84

(一)区域格局特征 84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86

(三)区域布局调整 88

(四)保障措施 88

二、水稻区域布局 89

(一)区域格局特征 89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91

(三)区域布局调整 92

(四)保障措施 93

三、玉米区域布局 94

(一)区域格局现状 94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99

(三)区域布局调整 100

(四)保障措施 101

四、大豆区域布局 102

(一)区域格局特征 102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05

(三)区域布局调整 107

(四)保障措施 108

五、棉花区域布局 109

(一)区域格局特征 109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11

(三)区域布局调整 112

(四)保障措施 113

六、油菜籽区域布局 114

(一)区域格局特征 114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16

(三)区域布局调整 118

(四)保障措施 119

七、糖料(甘蔗、甜菜)区域布局 119

(一)区域格局特征 119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23

(三)区域布局调整 124

(四)保障措施 125

八、肉类(猪牛羊)区域布局 125

(一)区域格局特征 125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28

(三)区域布局调整 129

(四)保障措施 131

九、牛奶区域布局 132

(一)区域格局特征 132

(二)区域化布局前景分析 134

(三)区域布局调整 135

(四)保障措施 136

第四章 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38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38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特点 138

(二)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及其区域分布 140

(三)我国农用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144

二、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145

(一)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综合分析 145

(二)耕地资源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145

三、农用土地资源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分析 152

(一)农用土地资源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影响分析 152

(二)耕地资源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153

四、协调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政策措施 154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土地资源安全保护意识 154

(二)查清资源,摸清家底,建立土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 155

(三)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土地资源安全管理机制 155

(四)加强立法,把土地资源安全保护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156

(五)因地制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56

第五章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57

一、水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57

(一)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 157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节水灌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58

(三)牧区水利建设促进了牧区农牧业生产发展 158

(四)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态与环境 158

(五)农业生产中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59

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59

(一)全国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 159

(二)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61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平 162

(四)分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63

三、当前影响农业生产力布局的若干水问题 166

(一)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66

(二)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68

(三)水环境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69

(四)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对农业生产及其布局的影响 170

四、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水资源配置分析 178

(一)主要农产品区域分布和水资源条件 178

(二)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现状 179

(三)水资源配置目标、任务与原则 182

(四)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战略 182

五、未来20年水资源情势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85

(一)世界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185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与变化趋势 185

(三)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和粮食主产区的制约 187

(四)未来缺水形势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88

(五)水资源高效利用对农业供水成本的影响 188

(六)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189

(七)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和主要农产品产区采取的措施 190

六、主要对策措施 191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 192

(二)建设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92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194

(四)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特大干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94

(五)加大水利对“三农”和贫困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5

(六)改革现行投入体制,加大农业水利投入 195

(七)落实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节水基金 196

(八)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6

(九)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 196

(十)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197

第六章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98

一、前言 198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与气候资源 198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全国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工作 198

二、我国气候资源分布及其变化 199

(一)20世纪60—90年代我国热量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 199

(二)20世纪60—90年代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及其变化 202

(三)20世纪60—90年代我国光能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 202

三、我国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变化与粮食生产 203

(一)20世纪60—90年代全国光合生产潜力的分布及其变化 203

(二)20世纪60—90年代全国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分布及其变化 204

四、近50年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及其影响 204

(一)干旱灾害变化及其影响 204

(二)洪涝灾害变化及其影响 205

(三)高温热害变化及其影响 206

(四)低温冷害变化及其影响 206

(五)台风灾害变化及其影响 207

(六)大风冰雹灾害变化及其影响 208

五、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208

(一)一熟制 208

(二)二熟制 208

(三)三熟制 209

六、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应性及种植布局变化 209

(一)粮食作物气候适应性分析及种植布局变化 209

(二)经济作物气候适应性分析及种植布局变化 211

(三)肉类生产/饲用作物气候适应性分析 211

七、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我国主要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力布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12

(一)东北地区 212

(二)黄淮海地区 213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214

(四)华南地区 214

(五)西北地区 215

(六)西南地区 215

(七)青藏高原地区 216

八、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力布局发展的影响 217

(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217

(二)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 217

(三)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218

(四)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219

九、气候资源保护和管理 219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219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树立和增强气候资源意识 219

(三)重视和加强气候资源工作 220

(四)为农业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提供气候资源决策服务 220

(五)加强农业气象工作,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0

十、结论 220

(一)近40多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 220

(二)近40多年我国各熟制区气候资源及种植制度的变化 220

(三)近40多年我国气候灾害的变化 220

(四)我国气候资源变化与主要农作物布局 221

(五)我国气候资源变化与主要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力布局 221

(六)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222

(七)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力布局影响的若干对策建议 222

第七章 生物种质资源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25

一、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现状 225

(一)生物种质资源的外延与内涵 225

(二)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与状况 227

(三)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230

(四)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233

二、我国生物种质资源变化趋势与问题 236

(一)我国生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及利用状况 236

(二)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现状与评价 237

(三)我国生物种质资源变化趋势 239

(四)我国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241

三、生物种质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243

(一)生物种质资源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 244

(二)生物种质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247

(三)生物种质资源变化对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48

四、协调生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政策措施 249

(一)我国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设想 249

(二)积极开发生物种质资源为农业生产力布局服务 250

(三)协调生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保障措施 252

第八章 人口变动与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56

一、前言 256

(一)城镇化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256

(二)本章所用分析方法和资料来源 257

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58

(一)城镇化的现状 258

(二)我国人口总量及城乡人口分布的现状 258

(三)人口总量变化的趋势分析 259

(四)城乡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分析 259

(五)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的特征分析 259

(六)未来城乡人口总量及城镇化水平的趋势预测 261

(七)未来城乡人口分布的趋势分析 261

(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262

三、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263

(一)全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263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64

(三)人口变动和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趋势分析 265

(四)人口变动和城镇化进程对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266

(五)对城镇化过程中农产品消费结构和总量的基本判断 270

四、以三大地区个案来分析城镇周边农业生产力布局 271

(一)三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周边农业的发展 271

(二)三个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272

(三)三个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 274

(四)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对周边省市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275

五、应对城镇化发展对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影响的对策 282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282

(二)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加强生态农业生产和发展 282

(三)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都市农业生产方式,拓展农业功能 282

(四)搞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 283

第九章 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85

一、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85

(一)我国毁林毁草开荒的基本情况 285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退耕还林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287

(三)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背景 290

(四)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291

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进展情况 292

(一)建设任务 292

(二)建设成效 294

三、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分析 296

(一)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296

(二)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99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02

四、今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布局影响展望 304

(一)退耕还林工程区概况 304

(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需求 304

(三)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305

(四)今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布局影响展望 306

五、对策建议 306

(一)根据全国现有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状况,统筹规划,科学确定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用地和分区战略布局,稳步推进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 306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不断提高林地资源储备和林业生产力 307

(三)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在巩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308

第十章 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10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现状及特点 310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布局现状 310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特点 316

(三)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16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7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存在的共性问题 318

(二)八种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存在的个性问题 318

三、“十二五”及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思路 319

(一)“十二五”及2020年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320

(二)“十二五”及2020年重点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思路 321

四、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农业生产力布局影响的分析 324

(一)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农业比较优势发挥 324

(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325

(三)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5

(四)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加速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326

(五)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326

(六)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产业模式变革 326

(七)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27

(八)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保障农产品安全 327

(九)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328

(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规范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329

(十一)八种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其农业生产布局影响 329

五、对策建议 330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规划指导 330

(二)扩大对内开放,建立农产品统一大市场 330

(三)引导要素向优势区域流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集聚 330

(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330

(五)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331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知名品牌 331

第十一章 粮棉油区域平衡与农业生产布局研究 332

一、粮食区域平衡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332

(一)20多年来我国粮食区域平衡状况的历史演变 332

(二)我国粮食区域平衡的现状 335

(三)2020年我国粮食区域平衡的发展趋势 340

(四)国内外粮食物流发展及对粮食区域平衡的影响 344

二、棉花区域平衡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345

(一)我国棉花区域平衡的现状 345

(二)棉花区域平衡的发展沿革 346

(三)影响棉花区域平衡的主要原因 347

(四)棉花区域平衡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347

三、油料区域平衡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348

(一)20多年来我国食用油供求平衡的历史演变 348

(二)2020年我国食用油区域平衡展望 350

四、政策建议 352

(一)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提高粮棉油生产能力 352

(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调节国内供求和品种余缺 353

(三)继续完善粮棉油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354

(四)进一步发展产销协作,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354

(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粮棉油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355

(六)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有利于产销区协作发展的支持体系 355

第十二章 交通运输能力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57

一、交通运输能力现状及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关系 357

(一)运输能力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关系 357

(二)交通运输能力布局与发展现状及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关系 357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对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 361

(一)主要农产品分布 361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 362

(三)农业生产力布局对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 362

三、主要农产品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3

(一)主要农产品运输现状 363

(二)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特点 365

(三)主要农产品运输存在的问题 366

四、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建设发展规划 368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 368

(二)主要交通运输通道能力建设发展规划 368

(三)主要交通运输枢纽能力建设发展规划 371

五、交通运输能力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性及影响 373

(一)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关系现状和趋势 373

(二)新阶段农业生产力布局趋势与特点 373

(三)新阶段农业生产力布局对交通运输能力的需求 376

(四)交通运输能力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性 377

(五)交通运输能力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377

六、适应农业生产力布局的交通运输能力建设对策与建议 378

(一)运输通道建设发展 378

(二)运输枢纽建设发展 378

(三)运输组织与服务 378

(四)运输质量与效率 379

(五)运输时间和成本 379

(六)其他相关对策与建议 3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