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小李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4155023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性别平等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应如何对待女性……一百多年来,经由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实践与反思,中国学校教育业已形成两大教育传统: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两种教育传统只有实现向性别敏感教育的超越,才能引领当代中国教育走出性别困境,迎接性别挑战。性别敏感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教育应培养有性别的“完整的人”。为了使男女两性成长为“的人”,教育应当是社会性别意义上平等的教育,还应当是社会性别意义上完整的教育,更应当是在社会性别意义上有德性的教育。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目录

第一章 社会性别与教育传统:概念分析与理论铺垫 31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分析 31

(一)社会性别的词源:gender 31

(二)社会性别的内涵 34

(三)社会性别视角的特征 37

二、教育传统的概念分析 40

(一)传统的内涵与特征 40

(二)教育传统的内涵与特征 42

三、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教育传统的合理性 45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 48

第二章 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历史考察 52

一、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萌芽 52

(一)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性别:“别”与“同”的异曲同工 53

(二)女子教育初建与男女同学初步确立 57

二、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传承 6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性别 66

(二)性别化教育:母性主义及其面临的抵制 71

(三)性别中立教育:男性中心主义趋向及其招致的质疑 74

(四)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主要观念 76

三、性别化教育被否定,性别中立教育被弘扬 81

(一)新中国成立后约三十年问的社会性别:“男女都一样” 81

(二)两种教育传统的不同际遇 85

(三)两种教育传统不同际遇所产生的影响 88

四、性别化教育复兴,两种教育传统面临反思 94

第三章 两种教育传统的反思(一):若干两难问题剖析 100

一、重视性别差异还是忽视性别差异:如何理解性别差异及其与男女平等的关系 100

(一)性别化教育:重视性别差异但陷入了性别本质主义 100

(二)性别中立教育:忽视性别差异、突破性别本质主义但囿于男性中心主义 101

(三)动态理解性别差异及其与男女平等的关系 103

二、相同的(不同的)教育过程是否一定产生相同的(不同的)教育结果 104

三、平等的教育是否应是相同的教育 106

四、教育应为男女两性确立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形象 108

(一)性别化教育:性别刻板的人的形象 108

(二)性别中立教育:男性化的人的形象 109

(三)确立人的理想形象的关键点:社会与家庭 112

(四)教育应将男孩女孩培养成“完整的人” 117

第四章 两种教育传统的反思(二):教育应如何对待女性 125

一、教育应如何对待女性:由排斥转向全纳 125

二、教育应全纳女性——全纳什么 129

(一)全纳家庭 130

(二)全纳母性 135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 135

(三)全纳关怀 139

(四)全纳联结 144

三、关于教育应如何全纳女性的初步思考 147

(一)传授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智慧 148

(二)开展母性教育,同时让教育自身拥有母性 149

(三)以关怀性的教育培养关怀者 153

(四)建立联结:不仅仅是为了女孩的教育 155

第五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两种教育传统的超越 159

一、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超越路径——融合 159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与两种教育传统融合的必要 161

(一)当代中国社会性别的多元 161

(二)社会性别多元与两种教育传统融合的必要 168

三、两种教育传统的超越——性别敏感教育 170

(一)性别敏感教育概念的来源 170

(二)对性别敏感教育概念的理解 173

四、对性别敏感教育主要观念的补充说明 175

(一)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所束缚 175

(二)赋予女性发声的权力 176

(三)采纳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 176

(四)引导男女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178

五、性别敏感教育的实践构想 178

(一)性别敏感教育在教材与课程中的实践 179

(二)性别敏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 186

(三)性别敏感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实践 191

(四)性别敏感教育在教育德性中的实践 195

结语 为了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 204

参考文献 207

后记 218

致谢 2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