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进己,干志耿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098401
  • 页数:657 页
图书介绍: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纷繁复杂的历史。它包括漫长的岁月中许多国家民族方方面面的历史,但概括起来说,整个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人类文明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前景的理论著作,也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著作。本书试图从总结世界各国文明形成发展的具体要求体史实出发,从理论上论证世界文明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本书把人类史纳入一个科学的体系,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指导,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明理论的成果,也批判吸收了世界各国学者研究文明的大量成果而形成的。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目录

前言 1

导言 1

一、本书总的构思 2

二、本书中自以为创新之处 3

三、本书尚存在的问题 8

第一章 文明的概念 12

第一节 文明的语源和定义 12

一、“文明”一词的语源 12

二、不同学者对文明含义的不同提法 13

三、我们对文明的看法 17

第二节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一定进步程度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18

一、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所取得的成果 18

二、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创造的积极成果 19

三、文明是一切积极成果发展到一定进步程度的产物 20

第三节 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1

一、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1

二、文明是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 22

三、文明是人类争取发展的斗争 24

第四节 文明指各个时期各个群体的不同类型 25

一、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25

二、文明的基本单位是内部具有最大共性的民族 26

三、各地区、国家、民族文明的具体内容 27

第五节 文明是一定时期确定制度行为的标准 29

一、以文明作为评价某种制度和行为的标尺 29

二、文明标准随时间环境而不同 30

三、文明这种标尺变化的三种类型 31

第二章 文明的内涵(上)——物质文明 34

第一节 物质文明的属性 34

一、物质文明具有物质性 35

二、物质文明具有人造性 35

三、物质文明具有相对持久性 36

第二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37

一、两个文明产生于同一过程 37

二、两个文明存在的形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38

三、两个文明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39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转化 40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41

一、生产方式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41

二、生产方式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42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4

第四节 物质产品是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 46

一、物质产品是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 46

二、物质产品的形成渠道 46

三、精神文明产品的物质化,物质文明产品的精神化 49

第五节 一切政治、文化设施都是物质文明 50

一、政治设施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50

二、政治设施不应混入政治制度中 51

三、文化设施也属物质文明 52

第六节 精神文明的生产工具及物质产品都属物质文明 53

一、精神文明的生产工具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53

二、精神文明的物质产品属物质文明 54

三、文明越发展,精神文明的工具和产品越物质化 54

第三章 文明的内涵(下)——精神文明 56

第一节 科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56

一、科学的性质和作用 56

二、科学和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 58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60

第二节 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1

一、艺术的性质和功能 61

二、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63

三、艺术的科学化 64

第三节 思想、理想是精神文明的灵魂 67

一、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态度,指挥着人的行动 67

二、理想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具有强烈的长远的目的性 69

三、理性是随着文明发展的人类特有的产物 70

第四节 道德与情感在文明中的地位 71

一、情感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71

二、文明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一切合理欲望 72

三、道德是历史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73

第五节 习俗与礼仪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75

一、习俗的性质 75

二、习俗的分类 77

三、礼仪也是精神文明内容之一 79

第六节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手段 80

一、历史上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80

二、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 81

三、教育的信息化 83

第七节 宗教在精神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84

一、宗教的产生 84

二、宗教的特点和本质 85

三、宗教的功能 86

四、宗教的消亡 87

第八节 政治文明等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种 88

一、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种 89

二、制度文明的三种类型 91

三、政治制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92

第四章 对人类文明以往分类的讨论 94

第一节 人类文明是个多面体,可有多种分类 94

一、文明是一个多面体 95

二、不同分类不能相混 95

三、我们的基本看法 96

第二节 按地域、国家、民族对文明分类 98

一、分为两大文明 98

二、按国家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八至十个 99

三、这种分类的主要缺点 101

第三节 按时代将文明分类 103

一、古代文明 103

二、中世纪文明 104

三、近代文明 104

第四节 从各文明的承继关系分类 105

一、汤因比等人的分类 105

二、我们对各文明继承关系的分类 106

三、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的归类 108

第五节 从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分类 109

一、汤因比等人的划分 109

二、我们对他们观点的评价 112

三、我们把文明分为中心、近亲、远亲、独立四类 113

第五章 人类文明的新分类 115

第一节 从社会经济类型对文明分类 115

一、从经济类型对文明分类 116

二、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关系 118

三、对海洋文明、农业文明、牧业文明的划分 119

第二节 按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分类 121

一、按生产关系(即社会形态)分类 121

二、按生产力分类 122

三、不能把生产关系分类和用生产力分类强行套在一起 123

第三节 从国家、民族、国际关系分类 123

一、按国家的不同性质分类 124

二、按民族的不同性质分类 125

三、按国际关系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体系分类 125

第四节 从各国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分类 127

一、以往对不同模式文明的一些提法 127

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种模式 127

三、对开展这一分类研究的设想 129

第五节 用各种文化领域的差异来划分 129

一、用宗教来划分文明 130

二、用教育来划分文明 131

三、用其他文化差别对文明分类 131

第六章 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上)——实践的作用 133

第一节 以往对文明发展动力的研究 133

一、远古及近世对文明发展动力的看法 133

二、我国学术界对文明发展动力的几次讨论 134

三、我国几代领导人对实践是动力的论述 135

第二节 社会诸矛盾产生于实践并通过实践起作用 138

一、社会矛盾通过实践起作用 139

二、社会诸矛盾产生于实践 140

三、矛盾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40

第三节 人们的物质利益和需求产生于实践 141

一、人们的物质利益产生于实践 141

二、物质生活发展需要不同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143

三、物质利益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 144

第四节 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求知欲、好奇心都产生于实践 144

一、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 145

二、求知欲、好奇心产生于实践 146

三、创新的源泉来自实践 147

第五节 实践是思想、道德、信念产生的基础 148

一、近年来人们对思想、道德、信念作用的强调 148

二、实践是思想、道德、信念产生的基础 149

三、思想、道德、信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 150

第七章 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下)——实践的本质 151

第一节 实践是人们接触、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总和 151

一、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 152

二、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唯一手段 153

三、实践是人们检验和发展认识并进一步改造世界的手段 153

第二节 实践是多种形式实践的有机整体 155

一、人类的实践多种多样 155

二、人类的所有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互相依存不能或缺的 156

三、人类各种实践的作用有基本从属之别、主次大小之分 157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总体的实践 161

一、所有人都参与了创造历史 161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者推动生产发展 162

三、代表先进文化者的积极作用 163

四、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 164

五、群众和英雄在实践中的作用 165

第四节 实践是人们的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66

一、人类实践的目的性 166

二、目的性是客观规律性存在的反映 167

三、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目的逐渐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 168

第五节 人类能创造文明就因为能改造旧规律创造新规律 170

一、人类改造旧规律、创造新规律是可能的 171

二、承认人能改造、创造客观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73

三、人类改造和创造规律必须认识规律发展的一切可能 173

第八章 劳动是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上) 176

第一节 文明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个人和公共必要劳动 176

一、文明存在的基础是个人必要劳动 176

二、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公共必要劳动 177

三、阶级社会中公共必要劳动为剥削阶级所掌握 180

第二节 活劳动的物化和转化为科学技术是文明发展的前提 181

一、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是文明积累的前提 181

二、活劳动转化为科学技术是文明发展的前提 182

三、活劳动、物化劳动、科学技术都创造价值 183

第三节 劳动从简单到复杂是文明发展的过程 184

一、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184

二、不同时期劳动力的价值不同 185

三、劳动生产力提高创造更高的价值 187

第四节 文明是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的共同创造 190

一、人类文明是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共同创造的 191

二、创新劳动的特点 191

三、创新劳动对剩余价值的创造 193

四、创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都归社会所有 194

第五节 劳动从集体到个体再到集体的过程是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 195

一、劳动从集体到个体是文明形成的过程 195

二、文明的发展使个体生产又发展到集体生产 196

三、集体劳动代替个体劳动又促进了文明向更高发展 196

第九章 劳动是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下) 198

第一节 文明随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发展 198

一、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劳动分工发展的过程 198

二、劳动分工的作用 199

三、劳动分工的发展前途 199

第二节 文明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共同创造的 200

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共同创造两个文明 200

二、精神劳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201

三、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其他劳动的关系 202

第三节 文明的发展是体脑分离到结合的过程 203

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03

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204

三、体脑差别的消失 205

第四节 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劳动从强制到自愿的过程 206

一、强制劳动产生的必然性 206

二、强制劳动的发展 207

三、强制劳动转化为自觉劳动 207

第五节 文明是有效劳动创造的 209

一、何谓有效劳动?何谓无效劳动? 209

二、无效劳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11

三、如何防止无效劳动的产生 211

第十章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上)——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 21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作用 214

一、科技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日益发挥更大作用 214

二、科技对人类改造社会有重大作用 215

三、科技对改造人类本身也有重大作用 21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三个层次 217

一、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形成 217

二、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不同内涵 218

三、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不同结构 219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三个形态 220

一、科技的物化形态 220

二、科技的技能形态 220

三、科技的知识形态 221

四、科技三种形态的互相转化 222

第四节 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 222

一、人造自然与天然自然 223

二、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 223

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异同 224

第五节 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 225

一、人造自然与人造社会 225

二、社会科学的不同层次 226

三、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 226

第六节 科技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227

一、科学技术的传承 228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 228

三、科技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229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下)——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条件 231

一、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31

二、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32

三、政治、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33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途径 234

一、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 234

二、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促进科技发展 235

三、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促进科技发展 236

第三节 科技史的分期 236

一、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基本线索 237

二、以能源的发展做标志 237

三、以加工对象、加工方式划分 238

四、其他分期方法 239

第四节 牧业、农业、工业三大文明的科技发展特点 239

一、牧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 240

二、农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 241

三、工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 242

第五节 生态文明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244

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种 244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在资本主义时代 245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一种文明 246

第六节 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特点 247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247

二、生态平衡是以人为主实现人造自然的平衡 248

三、不同科技发展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 249

四、实现生态文明的三种态度的不同对策 249

第十二章 文明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群体的巩固扩大过程 251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群体巩固扩大的过程 251

一、文明的形成发展依靠群体的巩固扩大 251

二、人类群体的发展过程 253

三、人类创造各种制度以巩固扩大群体 254

第二节 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群体最初的扩大而形成 255

一、分工使群体巩固扩大 255

二、人类巩固扩大群体的最初制度 256

三、城邦文明是一种过渡文明 258

第三节 王国——小民族文明 259

一、王国——小民族文明的形成 259

二、维系新群体的手段 260

三、民族是王国文明的实体 261

第四节 帝国——大民族文明 262

一、帝国——大民族文明的形成 262

二、帝国文明的主体是大民族的文明 264

三、帝国和大民族文明的发展 265

第五节 近代民族和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明的发展 265

一、近代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 266

二、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266

三、在文明发展中民族的发展趋势 267

第十三章 群体间联系的加强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268

第一节 从城邦、部族间的交流到王国民族间的交流 268

一、城邦和部族间联系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形成 269

二、各王国、各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 269

三、王国和民族之间联系的发展 270

第二节 册封朝贡体制文明 270

一、朝贡册封文明的形成、发展 271

二、朝贡册封体制文明的作用及瓦解 271

三、东西文明的对话 273

第三节 资本主义殖民体制文明 274

一、殖民体制文明的产生 274

二、殖民体制文明的特点 274

三、殖民体制的瓦解 275

四、殖民体制以外的各国联系 276

第四节 经济文化圈文明和共同体文明的形成 277

一、新的经济文化圈文明的形成 277

二、文明的冲突不会引起世界的分裂 278

三、共同体文明在西欧的出现 280

四、共同体文明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为基础 280

第五节 全球化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283

一、全球化文明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283

二、全球文明是几大文明互相冲击交流的结果 284

三、全球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285

第十四章 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规律(上) 287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总规律制约和体现在具体规律中 288

一、世界具有普遍的规律 288

二、人类文明存在各种发展规律 289

三、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总规律的重要意义 290

第二节 文明的发展是实践目的和客观规律统一的过程 292

一、人类活动目的和客观规律统一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292

二、人类认识一切目的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这总规律的过程 293

三、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自身的过程实际是人类创造新规律的过程 294

四、人类创新能力产生的基础 295

第三节 人类总体的全方位的实践是文明发展的总动力 296

一、人类的实践包括各方面的实践 297

二、实践是人类总体的实践,动力是全体人类的合力 298

三、认识人类全方位的总体的实践是文明发展动力的重要意义 298

第四节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总规律 299

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99

二、这一规律长期被忽视 300

三、怎样正确利用和改造这一规律 302

第五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相渗透、转化、促进 303

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303

二、物质文明在两个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前导作用 304

三、人类对这一总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的过程 304

第六节 正确处理个人和公共必要劳动是发展文明的保证 305

一、人类文明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 306

二、强制劳动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需 307

三、正确处理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308

第七节 文明发展是人类劳动复杂化的过程 309

一、复杂劳动创造更多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客观规律 309

二、复杂劳动的实质是劳动中科技含量的提高 310

三、自觉认识劳动复杂化是文明发展的保证这一总规律 311

第十五章 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规律(下) 312

第一节 文明通过创造、积累、吸收加速向前发展 312

一、人类文明通过创造、积累、吸收而不断发展 312

二、先进文明必然战胜落后文明 313

三、人类文明不断加速发展 314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消灭野蛮残余 315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消灭野蛮残余 316

二、历史证明人类在不断战胜野蛮 317

三、当前的道德败坏是即将消灭的野蛮残余的垂死挣扎 318

第三节 阶级社会各国文明的危机、衰落、再繁荣 320

一、阶级社会中文明从繁荣、危机、衰落到再繁荣 321

二、阶级社会中文明危机形成的原因 322

三、新的更高的文明繁荣必然代替文明的衰落 323

第四节 对抗促使进步是阶级社会文明的规律 324

一、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 324

二、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对抗性的 325

三、对抗和非对抗的互相转化 326

第五节 文明发展不平衡,先进带动落后,落后赶上先进 327

一、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328

二、先进文明必然带动落后文明发展 329

三、落后文明赶上先进文明的两种不同方式 329

第六节 不同人群间文明的差异是文明丰富发展的源泉 332

一、不同人群文明的差异 332

二、文明差异的不同表现形式 333

三、文明的差异一般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矛盾 334

第七节 人类群体的不断扩大促进文明的发展 336

一、人类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加强联系促进文明不断发展 336

二、从群体的合并逐步转为国际关系的发展 337

三、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 338

第十六章 文明的起源和萌芽 339

第一节 文明起源和萌芽形成的关系 340

一、文明起源和萌芽形成的关系 340

二、文明的萌芽时期和文明的形成时期 341

三、文明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时期 344

第二节 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萌芽形成理论 346

一、对恩格斯创立的文明形成理论的评价 346

二、发展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 347

三、关键在于认真研究总结世界各国文明形成的历史 348

第三节 文明萌芽的生产力标志 349

一、人类制作工具是文明萌芽的起点 349

二、火的应用和人工取火是人类文明萌芽的重大进步 350

三、弓箭的发明又使狩猎发展起来 351

四、定居村落的萌芽 351

第四节 文明萌芽的生产关系标志 352

一、血缘家族时的生产关系 352

二、普那路亚家族时的生产关系 353

三、氏族制时的生产关系 354

第五节 文明萌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标志 355

一、氏族权力机构的形成和文明萌芽 355

二、技术和艺术的萌芽 356

三、道德和宗教的萌芽 356

第六节 文明起源的多源 357

一、文明起源的多源 357

二、东亚地区文明的多源 358

三、欧洲及西亚、北非文明的多源 360

第十七章 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 361

第一节 对国内外所说文明要素的讨论 361

一、三要素说 361

二、四要素说、五要素说 363

三、以国家为文明形成的单一标志说 368

第二节 文明形成的生产力标志 372

一、分工的发展,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 372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石器到黄铜、青铜器的产生 375

三、从集体生产过渡到个体生产 377

第三节 文明形成的生产关系标志 378

一、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378

二、部落所有制向公社所有制和国有制的转变 379

三、奴隶的产生并为小家庭所有 381

四、贫富的分化 382

第四节 文明形成的上层建筑标志 383

一、部落的公共权力转变为城邦的统治权力 384

二、从部落向部族、民族的过渡 385

三、城市的产生 387

四、公社的发展 388

第五节 文明形成的意识形态标志 389

一、文字的产生及应用 389

二、文学的产生 390

三、艺术的产生 391

四、技术知识的形成 392

第六节 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 393

一、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生产力特点 393

二、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特征 394

三、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标志 397

四、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意识形态特点 398

五、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历史地位 398

第十八章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分期 402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402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402

二、文明发展的多模式和在根本上的同一性 404

三、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是文明总体的发展 40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发展史的理论 406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发展理论 406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理论的形成 410

三、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 413

第三节 马克思的另一种分期 417

一、马克思的另一种分期 417

二、历史的验证 417

三、这一分期在未来的运用 422

第四节 斯大林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 423

一、近年来对斯大林的五种生产方式的批判 423

二、斯大林五种生产方式再认识 424

三、目前的两种倾向 425

第五节 近年学者对文明发展史及分期的研究 427

一、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的文明发展观 427

二、雅斯贝尔斯、岸根卓郎对文明的分期 430

三、伊东俊太郎、麦克高希对文明发展的看法 432

四、钱学森等人对文明的看法 434

第六节 人类文明总的分期 436

一、人类文明时期之始和人类文明史之始的区别 436

二、人类文明时期之终 437

三、不能把社会主义文明和三种私有制文明并列分期 439

第十九章 人类文明初期各阶段的标志 442

第一节 文明初期分期的生产力标志 442

一、三个阶段生产力的水平不同 443

二、每个阶段前后生产力水平不同 444

三、各阶段生产力标志的一些具体问题 446

四、各时期生产力的基本差别 449

第二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一——奴隶制时代诸形态 451

一、残余到奴隶制时代的诸形态 452

二、奴隶制时代本身的几种形态 462

三、封建制形态在奴隶时代的出现 467

四、奴隶制时代的主要形态 468

第三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二——封建制时代诸形态 469

一、残余的诸形态 470

二、封建制时代本身的形态 474

三、向资本主义过渡诸形态 479

四、农奴制时代的主要形态 482

第四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三——资本主义时代诸形态 483

一、残留诸形态 484

二、资本主义诸形态 486

三、向新社会过渡诸形态 489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形态 492

第五节 文明初级阶段三个时代在上层建筑上的区别 492

一、三个时期在政权体制上的区别 493

二、三个时期专职官僚的日益扩大 494

三、三大时代在人权观念上的不同和反映在法律上的不同规定 495

第六节 文明初期三个时代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 496

一、教育发展上三个时代的特征 497

二、文化艺术的普遍化、大众化 497

三、科学的不断进步是三个时代的重要区别 498

四、在道德上表现为对人的逐渐尊重 499

第二十章 未来文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500

第一节 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意义 500

一、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意义 500

二、我们对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设想 501

三、预测人类文明前景必须遵循的原则 502

第二节 未来文明是生产高度发展的时代 503

一、后工业时代 503

二、第三次浪潮 505

三、信息社会 507

四、高科技社会 508

五、信息社会等是社会主义文明的经济基础 509

第三节 后紧缺社会的到来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 512

一、后紧缺社会的即将到来 512

二、各学者提出的不同模式 514

三、后紧缺社会的到来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 518

第四节 未来文明以公有制及知识劳动的股份所有制为主体 519

一、未来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519

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 520

三、实现公有化的途径 521

四、未来社会在相当时期内存在多种形态 524

第五节 未来文明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 524

一、各尽所能 525

二、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 528

三、“各取所需”不是未来社会马上能实现的 533

第六节 未来文明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社会 534

一、未来社会仍是商品经济社会 534

二、商品经济调节生产的途径 536

三、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537

第二十一章 未来文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538

第一节 未来社会将是和谐的社会 538

一、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538

二、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 539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540

第二节 未来文明是民主的法制社会 542

一、未来文明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 542

二、未来社会是真正民主的社会 542

三、未来社会是法制社会 543

第三节 未来文明各共同体的普遍发展及和谐相处 545

一、全球化不会马上到来 545

二、当前世界各经济文化圈的发展为全球化做准备 546

三、未来社会各共同体普遍形成及和谐相处 547

第四节 未来文明的道德将过渡为集体主义道德 547

一、历史上的道德 547

二、旧道德的虚假性 549

三、未来社会的道德 550

第五节 未来文明中科学、教育的发展 551

一、未来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 551

二、未来社会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552

三、未来文明将消灭体脑差别 553

第六节 未来文明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554

一、未来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人类文化生活极为丰富 554

二、未来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会更丰富多彩 555

三、未来社会旅游的发展 556

第二十二章 走向未来文明的不同道路和模式 557

第一节 走向未来文明的不同道路和模式 557

一、道路、模式和前景的关系 557

二、确定模式的标准 558

三、走向未来文明的基本类型 559

第二节 美国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560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 561

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型的发展前景 562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563

第三节 瑞典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模式 565

一、福利国家的形成 565

二、瑞典等福利国家的特点 566

三、瑞典等福利国家的问题和前景 567

第四节 苏联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 568

一、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 568

二、苏联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 569

三、目前少数国家仍在坚持这一模式 570

第五节 中国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571

一、中国模式形成的过程 571

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73

三、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574

四、构建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576

附录1 宇宙的发展,进化/孙进己 干志耿 579

一、大爆炸不是宇宙的整体而只是部分 579

二、宇宙的发展规律 581

三、进化只是宇宙发展形式中最少的一种 585

四、进化的可能和必然 587

附录2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干志耿 孙进己 588

一、人类是宇宙进化的产物 588

二、人类是宇宙的本质镜 590

三、好奇心促使人们认识宇宙 591

附录3 宇宙的三个圈及理智圈的形成/干志耿 孙进己 594

一、宇宙的三个圈 595

二、划分三个圈的意义 596

三、宇宙五代自组织系统 598

附录4 对人类形成时间及过程的不同看法/孙进己 干志耿 600

一、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600

二、对“正在形成中的人”认识上的分歧 605

三、对“已经形成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认识的不同 609

附录5 理智圈的三个层次/干志耿 孙进己 612

一、生产力 613

二、生产关系 617

三、上层建筑 619

四、小结 620

附录6 人类文明的最终前途/孙进己 干志耿 622

一、人类最终的前途是毁灭吗? 622

二、人类逃避灭亡的可能是存在的 625

三、人类逃避灭亡的途径 627

主要参考书目 628

后记 6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