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6卷  古柯庭琐记  缓齐杂记  膏火书  西齐读书记  得性轩读鉴记
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6卷  古柯庭琐记  缓齐杂记  膏火书  西齐读书记  得性轩读鉴记

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6卷 古柯庭琐记 缓齐杂记 膏火书 西齐读书记 得性轩读鉴记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9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出版年份:1990
  • ISBN:9570802413
  • 页数:4693 页
图书介绍:
《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6卷 古柯庭琐记 缓齐杂记 膏火书 西齐读书记 得性轩读鉴记》目录

古柯庭琐记 4056

古柯庭琐记(一) 一九五五年五月 4056

泥马即橇 4056

谶记助成光武地位 4056

临菑坏台 4057

荊、交联合;交趾义 4057

鬲县五姓 4058

长鬣意为长发 4058

喉舌之官 4059

梁冀夫妇园圃 4059

崔实论宣、元二帝 4060

两龟兹 4060

御史掌纠察 4061

宋王偃以父子失和亡国 4061

鼎沦泗水 4063

《左传》论〈静女〉由《毛诗》来 4064

〈游侠传〉疑司马谈作 4064

啖助论《左传》发展历三阶段 4064

史料学任务 4065

《史》、《汉》、《尔雅》记厤之殊 4067

厤术甲子篇 4068

柳诒徵论「吴」与「华」、「大」、「虞」形、义、声同 4068

《蛮书》以丽江为黑水 4073

南越、东越事补 4074

空桐为晋地 4075

《通鉴外纪》录《竹书纪年》 4075

肥迁辽西 4076

陈婴平壮息 4076

〈牧誓〉与〈武舞〉 4077

雅为乐器 4080

竹简保存 4081

《纪年》取材 4081

魏惠王徙都之故 4082

《汲冢璅语》 4083

刘知几《家史》 4083

《山海经》赖《汲冢书》而传 4084

《纪年》无少昊 4085

《盘庚》中之「高祖」 4086

《汲冢古文》与《汲冢书钞》 4087

文王伐商 4087

「耿」为「殷」之坏字 4088

秦孝公改邬曰商 4088

张为晋地 4089

三晋伐齐入长城 4089

桀时鑿山通河 4090

魏之水利与水害 4091

「无」为发声 4092

续咸《汲冢古文释》 4092

《纪年》始夏与始黄帝 4093

宋元时之《纪年》 4094

昌意、颛顼、鲧与若水传说 4095

赵决河灌齐、魏军 4095

吕望名、字 4095

古人纪事常有日月而无年 4096

冀州白壤 4096

徐偃王与楚文王 4096

共工时代 4097

夏胤甲与殷整甲 4098

周建东都之重要性 4098

《伪纪年》强夏王行三年丧 4098

奴与贿 4099

三家分晋 4100

韩、魏调整土地 4100

山民与岷山 4101

穰苴为魏惠王将 4101

韩威侯与郑宣王 4102

陶弘景《年纪》 4102

《伪纪年》中之周公庙 4102

司马彪纠谯周 4103

《师春》与《左传》 4104

《纪年》「今王」 4104

汲冢《周易》 4105

朱熹分《书》、〈序〉 4105

朱熹刊《四经》 4106

朱熹分《尚书》文字为两派 4107

《尚书》注〈序〉善困 4107

《汲冢书》 4108

武王年 4109

小月氏王降汉 4109

「三」与「??」易讹 4109

夷王性格 4110

郑父之丘 4111

旧卫 4111

燕简公年及献公世次 4111

鄞徐偃王墓 4112

赵夙、衰世次 4112

秦简公、惠公世次 4112

无名指屈 4113

观音像 4113

狮球带 4114

相声 4114

河南坠子 4114

西河大鼓 4115

「大麓烈风」为焚林 4115

缂丝 4116

《秦香莲》与《琵琶记》 4116

古柯庭琐记(二) 一九五五年五月 4117

元愷与教养 4117

黄帝传说与山东、河南及西北之关系 4117

空同与昆仑 4118

会稽禹庙土中得五等圭璧 4118

《括地志》引《竹书》舜囚尧、塞朱 4119

虞地有陕、宋、越、濮四说 4119

舜迹又有蒲、妫诸州说 4120

「主名山川」即「为山川神主」 4121

淄水以水黑得名 4121

城固有黑水 4122

方孝岳论〈洪范〉为殷代巫祝之书 4122

卫庄公不能清除戎人 4126

吴起致楚贵族憎恨之原因 4127

战国时人认识少数民族之落后状态 4128

有巢、燧人诸名即由少数民族生活之启发 4129

《墨子》记少数民族之生活 4130

圭田与井田 4130

《吕览》记周明堂 4131

汉高入关用齐法 4131

「国人」指诸侯 4132

宋无三年之丧 4132

古人名异文 4133

「熊郏敖」不辞 4133

〈六国表〉论法後王 4134

「补庞」似一名词 4134

都鄙 4135

秦新县制与新赋制 4135

秦孝公朝周天子 4136

赵决河水浸齐、魏 4136

〈六国表〉称匈奴为「戎」 4136

讁治狱不直者 4137

太史公论周初封国 4137

太史公记太初时事 4138

《孝经·诸侯章》为景、武间诸侯而作 4138

文、景、武常以小故夺侯 4139

西汉侯国不尽封县,亦封乡 4141

封有封高、封固二义 4142

孔子数封禅之王由管仲记十二家化出 4142

炎帝与神农之强合 4143

云云、亭亭、社首所在 4143

山戎与大夏所在 4144

吴岳为宗教区 4144

周得赤乌之说战国已有 4145

龙骨为尸解 4145

皇甫谧谓盘庚徙河北与偃师 4145

薄山一名吴山,即〈度邑〉之岳 4147

汾非襄城 4148

水神多女性 4148

社主与杜主 4149

汉长安女巫 4150

西畤、畦畤次于雍五畤 4151

汉高为赤帝子事疑後人羼入 4151

汾阴之鼎为新垣平豫埋 4152

封禅与射牛 4153

汉武诏书称「乙卯」年 4154

南岳之祠始文帝 4154

栾大斗棋 4155

汾阴俗名殷汤城 4155

汉以河东为稍地 4156

冯翊界之商颜山 4157

稽市物 4157

山川、园池、市井为天子封君私产 4158

造士 4159

〈平准书〉以西南夷为西羌 4159

奇民为诸侯 4159

苏轼论八蜡为三代戏礼 4160

姚永概论清学原于宋学 4160

义理、考证、词章三学 4161

向搨与笔搨之别 4163

观音为男子 4166

敦煌壁画宴会风习 4166

敦煌壁画人物 4166

宋太祖用李汉超备契丹,悉与以齐州之税,可见古代郡制 4167

《四库》本《鸡肋编》之改易文字 4168

考据学不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4169

《四库》本《鸡肋编》之删削 4169

唐以字体相类而改地名 4170

丰沙道中有幽州地名 4171

夏祝、商祝、周祝 4171

《周官》太祝下无夏祝、商祝名而〈士丧礼〉中有之 4173

〈阳关〉三叠与一唱三歎 4173

相为乐器,即舂牍 4174

「吴」即「华」,吴山即是华山 4175

潭帖作炮石 4175

刘仲名嘉,可证执嘉一名之非 4176

秋姓自古有之 4176

昭涉掉尾名、姓之奇 4177

周聚定吴郡 4177

济阴有邛,与蜀中之邛同字 4177

缓斋杂记 4181

缓斋杂记(一) 一九五五年八月 4181

《白虎通》释五行相生 4181

章怀注「获麟」之误 4182

灾异与祥瑞 4183

王若虚斥郑玄 4184

哭声的等第 4185

王若虚讥啖助之非 4186

《史记》追改时月之证 4188

项平庵、叶石林论《左氏》 4188

中江为钱镠所塞 4189

井田只行于衍沃 4189

宋代经学之发展 4190

盛如梓论《史记》 4191

伯夷、叔齐 4192

龙游姑蔑墓 4193

巫山神女助禹开峡 4193

《通鉴》记吐谷浑可汗夸吕在位百年之误 4194

周鼎没泗水而复出汾阴 4195

元狩获麟与司马谈参与祠祀 4196

吴敏树论天瑞名元为元鼎三年事 4198

黄帝在位有百年、三百年、三百八十年诸说 4199

彭吴贾灭朝鲜 4200

半两钱在三铢钱前,《汉书》误 4201

无市籍之商人 4202

江南与巴蜀为两大产米区 4202

边县官假马母 4203

卜式为〈平准书〉主角 4203

汉武帝奢侈 4205

武帝理财政策 4206

〈大学〉为儒生对武帝理财政策之反抗 4208

〈大学〉与〈解蔽〉 4209

方苞论司马迁论次父书 4212

方苞论《史记》中「太史公」专指司马谈,其指迁者为後人竄乱 4213

朱熹简历与其著作 4215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目 4217

晁公武说老子在孔子後 4225

宋钘荀况与〈大学〉之关系 4226

「失侯失王」之时代 4226

〈计倪内经〉中黄帝五方之官 4227

汉缗钱制,工兼商者所算少 4227

武帝充牣新秦中之方术 4228

李牧守边事见郡制 4228

铸币与赎刑 4230

汉武帝被捧成活黄帝 4230

〈封禅书〉讫于天汉三年 4231

方士言神祠之经济背景 4231

武帝所禅处 4232

鲧、禹治水非截然不同 4232

朔方何以称夏 4232

《世本》亡于两宋间 4233

蒙古腔与梆子调 4233

隋有抛绣球戏 4234

〈商调蝶恋花〉亦鼓子词 4235

词与声之先後 4235

金安礼以不肯娶妻姪获罪 4236

宋倭船售佳棺 4236

楚汉之际吴与会稽分郡而治 4237

霢霂、梦即毛毛雨 4237

清以水德王 4238

缓斋杂记(二)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 4240

奴隶称「人民」 4240

邦都即郡 4240

「圣」代「智」「礼」 4241

杜周论法 4241

黑水 4242

建都于丘 4242

豳与汾 4243

〈召诰〉、〈洛诰〉非同年事 4243

汉初妇人封侯 4244

除田租税 4245

秦与齐 4245

三归 4246

宫市女闾 4246

武都紫泥 4247

鸿沟 4247

小都、大都 4248

宗周 4250

桓、和、华三音 4250

工、红、功、空异文 4250

汉九卿制 4251

秦、汉封禅绌儒生 4252

齐鲁博士与《诗》、《书》古文 4254

黑水 4254

居延与流沙 4255

北周制度 4255

泰山高度 4255

封、禅、射牛与古籍记载 4256

汉已有道士 4256

〈武纪〉可以校正〈封禅书〉 4257

昆仑与昆吾 4257

南交、南讹 4257

皇甫谧强合黄帝妻子 4258

浑沌与讙兜 4259

南、北、中三帝 4259

舜年 4260

《史记》本无「四凶」之文 4260

三江,晋、唐人俱沿《伪传》之误 4261

商与西北 4261

武丁三年不言 4262

《束晳发蒙记》 4263

权衡出于身 4263

肃慎俗 4263

有熊 4264

《史记》言「蓋」 4265

蓟与燕 4265

《随巢子》 4266

〈旅獒〉与〈鲁诰〉 4266

王亦称「民」 4267

茅戎与髳 4267

河西八城 4268

郊、鄗、镐 4268

秦穆在五霸 4269

从死 4269

金瑞 4270

魏称晋 4270

华阳在郑州 4271

秦政变 4271

雍州田上上 4271

廷尉 4272

郡 4272

越尊周 4273

夏与华 4273

湘君 4274

宇县 4274

筑长城 4274

咸阳跨渭南北 4275

大夏在河东 4276

泾水临北夷 4276

秦得民望 4277

贾谊读《国策》 4278

雍大郑宫 4278

秦置闰 4279

户籍 4279

行钱 4279

开阡陌 4279

〈秦纪〉辑附 4280

子不代母 4281

高奴 4281

老、弱未傅 4282

北阙 4283

大郡之都 4284

戏下 4285

「会于楚」 4286

邑 4286

朱虚 4287

军匠延 4287

日食之咎 4288

汉初历法乱 4288

隶服 4289

汾鼎 4289

神筴 4290

九皇与人皇 4290

鸡、犬卜诅 4291

鸟图腾 4291

徐迁越 4292

玉印 4293

中谒者 4293

竈神 4293

茀孛 4294

德星 4294

匈奴楼烦兵 4295

蜀与黄帝 4295

魏、韩公子为诸侯 4296

上庸为郡 4296

河桥 4296

贯通江、淮、河、汉 4297

御史?? 4298

泰山刻石 4298

贱技术 4299

阖庐伐蜀 4300

《商箴》、《周箴》 4300

馀子、孽子 4301

黄、锤 4301

《史记》注引书 4302

《史记》增字 4302

茅濛初成 4302

刘贾封吴 4303

黄梅调 4304

董永与《天仙配》 4304

《桐桥倚櫂录》 4305

缓斋杂记(三) 一九五六年四月 4309

文昌星功能 4309

三台与泰阶六符 4310

尾九子 4310

?为女子美名 4311

织女非天孙 4311

〈天官书〉四仲中星与〈尧典〉异 4312

《星经》分野,以觜、参属魏与益州之非 4312

历法四始与《诗》四始 4313

「戎菽为」与「南为」 4313

古人以食分时 4314

司马迁未见《左氏续经》 4314

秦前天文家 4315

天运三五 4315

《史记》分野与《星经》异 4316

〈鲁世家〉记周公事之讹乱 4317

《史记》不别丰、镐与成周 4319

〈鲁世家〉悼公以下年数与刘歆《历谱》合而反违〈年表〉 4320

锺巫、雍巫、鍼巫 4320

妇人首祭事 4321

宋忠补《世本》系据《史记》 4322

宋忠、谯周、司马贞所见《史记》皆不同 4324

〈康诰〉为命康叔为司寇时作,〈酒诰〉则作于监殷时 4324

「持手」、「待年」、「特牲」之异文皆能给庶人之解释 4325

《家语·公冠》以成王、昭帝冠辞合为一篇 4325

杨倞与张守节解〈礼论〉之优劣 4326

「三四」与「四参」文字颠倒解释不同 4328

「道」「导」「蹈」「啗」「函」之?变 4328

〈礼书〉以《荀子》文改作太史公语 4329

《乐记》篇目及其存佚、《乐记》为汉人作 4329

仲尼作五章以刺时,其诗无闻 4331

《尸子》与《家语》时代不相远 4332

〈大武〉之舞容 4333

〈子贡问乐〉之六诗 4334

〈韶〉与〈武〉 4334

「敖客」与「连敖」 4335

古人不畏月食 4336

望气亦有现实意义 4336

〈天官书〉中之五官 4336

〈天文〉、〈律历〉志可据数理历理校正,与他篇不同 4337

《山海经》中想像成分多于现实成分 4338

对《山海经》一书之评价,应将历史观念与科学知识分开 4339

许同莘记嵩山呼万岁 4340

东方地名以「于」字发声 4341

《荊州记》与《史记索隐》言齐桓所登熊耳之谬 4342

臣瓒释「亳」之误 4342

雍四畤非集祀于雍 4343

胡巫与越巫 4344

文帝、武帝收回泰山之重复 4345

鼎湖在阌乡、荊山在朝邑 4345

武帝时甘泉几夺长安地位 4346

汉武始立后土祠,《左传》中「皇天后土」语可疑 4347

太子公主俱冠母姓 4347

方士使武帝落入黄帝类型 4348

公孙卿所举中国五名山在一直线上 4348

黄帝与武帝均郊雍 4349

鸿冢犹言大山,非鬼臾区冢 4349

宝鼎与神策 4349

泰山设字碑疑始皇所立 4350

屯氏河,汉代以河决别出,史迁误认为禹厮 4350

河东河徙之可疑 4352

都与鄙 4352

〈作雒〉「县有四郡」,「郡」疑「都」讹 4353

齐北地五都 4353

蔡仲之子为伯 4354

《世本》与《史记》说蔡平侯世系之异 4354

《史记》世系依《世本》 4355

史迁不瞭周初封国 4355

东郡之名由魏东地来 4356

史迁不以「父师、少师」为箕子、比干 4356

《明史纪事本末》之作者,《庸言录》为梁章钜所见 4356

碑贾毁碑 4357

张九镡、郝懿行之《纪年》、《穆传》著作 4357

李慈铭记陈逢衡书 4358

巫峡、瞿唐峡俱出禹鑿之传说 4359

汉初吴、会稽分治,吴郡治广陵 4360

苏州山上之烽火墩为宋、金交兵时所造 4361

《梓吴》辑吴人著作四十种 4361

褚少孙《史记补本》 4362

王成组论〈禹贡〉价值 4362

黑龙江水色 4363

民俗学之范围 4364

所谓「七杀碑」 4366

明代洞庭山人经商 4367

「糕糰大面」 4367

崑曲唱词本不求解 4368

崑苏剧团之十五贯 4368

剧中人语言之区析 4369

近代剧种之优劣 4369

评剧之由来 4370

缓斋杂记(四) 一九五六年八月 4371

晋南地移至晋北之由 4371

孟姚、娃嬴、吴娃之谶及其夺嫡,赵谶多武灵时作 4372

代为子姓 4373

赵人多翟人血统 4373

赵肃侯筑长城 4374

赵司过与陈胜司过 4374

赵两徙漳水 4375

筮史 4375

万户都、千户都 4375

名都、大县 4376

「通韩上党于共、甯」 4376

《世本》、《史记》记魏世系之异 4377

「赵分而为二」 4378

汪罔氏居武康,僖姓为黄帝後 4379

古诸侯有守山川与守社稷二类 4379

西河 4381

田齐郡、县 4382

律与军事 4383

名下系「父」或「子」 4385

亭侯 4386

公昆弟 4386

「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 4387

妇人封君 4387

汉代妇女择壻自由 4387

钩弋夫人之神话 4388

二千石分三级 4389

〈齐悼惠王世家〉两书「建始」年号 4389

白石地,《索隐》、《正义》异解 4390

《史记》各篇有主、从之分 4390

〈萧相国世家〉述高帝猜忌 4391

请民入田上林为贾人指使 4393

大莫敖 4393

张良之姓 4394

张良家僮 4394

仓海君与沧海郡 4395

「司徒」与「申徒」 4397

秦以贾人将兵 4397

〈周本纪〉及〈伪武成〉文由张良借箸语来 4398

黄石公与赤松子 4398

「讙」有喜与鬨二义 4399

楚、汉之际人民流亡 4399

周勃自东乡坐 4400

「县官」谓天子 4401

梁孝王奢侈 4401

张守节之师张先生 4402

成王以桐叶封幼弟于应 4403

经术吏治梁狱 4403

汉代重母系 4405

武帝对于河间献王之猜疑 4405

行前祀祖 4407

赵王彭祖为贾人榷会 4407

诸侯王与同产姊妹奸 4408

汉帝限制诸侯王权力 4408

〈三王世家〉「太史公曰」亦出褚少孙拟作 4409

支子不祭 4410

康叔扞禄父难 4411

殷与《春秋》爵三等,汉二等 4411

诸王称「国」,列侯称「家」 4412

史官择吉日,御史奏舆地图 4412

齐、燕、广陵三封策模《尚书》 4413

《春秋大传》 4413

「文章尔雅」,《索隐》误解 4414

周公制礼作乐之不可能 4414

「遂」与「队」 4415

厚葬明孝可以破国 4415

太后与人私通 4415

?错说徙民与边县制度 4416

?错论秦成功(六国乱)与其失败(狱吏恣) 4417

汉赋敛百姓数 4418

孔子葬母即往应役,见不行三年丧 4419

张守节见《索隐》 4420

审食其为左丞相,似天官冢宰 4420

丧家作乐 4421

汉人轻视巫、祝 4421

许负为鸣雌亭侯 4422

三年丧为晋国人所创 4422

汉文帝遗诏所言之丧服 4423

文帝遗诏所言「布车及兵器」即〈顾命〉成王丧中之一套 4425

高祖丧、惠帝立之《史记》误文 4426

晋姜与姑君晋邦 4427

晋有百蛮 4427

太原、大鹵与晋阳 4427

仲雍字孰哉 4428

刘累与豕韦 4429

刘累与大夏 4431

缓斋杂记(五) 一九五六年九月 4433

《燕石札记》 4433

吕思勉论越、吴、虞之关系 4434

经书与神教 4439

祁连山之鸟、鼠同穴现象 4439

「士馆于工、商」 4440

郑玄释「颂磬」 4441

「天子乘龙」 4441

「右肉袒」 4442

妾子为母、庶妇之夫为妻皆三月而葬,葬即除服 4442

西周诸侯之号不类谥法 4443

陈完生时《易》筮之奇巧 4443

武王赐胡公姓妫 4443

孔伯姬嫁浑良夫 4444

晋始封之唐在河、汾东 4445

虢仲封夏阳 4446

启濮有蚠冒、武王二说 4446

郑子 4446

末君谥康 4447

甫瑕作「甫假」 4447

诵经与读礼 4447

蜚廉及其裔居今山西 4448

晋献公灭霍与封霍 4448

雅与郑之别 4449

「中国」 4450

?与腊之祭 4450

扬雄驳孟子五百年而圣人出之说 4451

〈吕刑〉为夏刑 4452

《黄帝终始》 4452

《法言》以高阳紧接有熊 4453

汉人贱伎艺 4454

《法言》「安汉公庶矣乎」之三解 4454

〈赵世家〉记两次分晋 4455

赵肃侯朝周天子 4455

从大戊午谏赵肃侯出游见三时田、四时田之非事实 4456

「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赵肃侯 4456

赵武灵养老 4457

河内、河东疑皆魏郡 4457

魏武侯与狄人战于沧 4457

〈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後四事皆不详年月者 4458

韩作高门 4458

「名都」与「万室之都」 4459

「都邑大夫」 4459

春秋时无三年丧之证 4460

「居阳无固」 4461

〈崇禹生开〉 4462

方相为傩时逐疫者,唐代犹然 4462

《博物志》谓《司马法》亦周公作 4463

离朱、子羽 4464

《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 4464

〈霓裳羽衣曲〉 4465

《石点头》 4466

水北为阳、南为阴之故 4470

阮藉、刘伶竝醉而死之不实 4470

唐代诗歌、小说之盛由科举投献来 4470

〈中山狼〉故事与《列子》 4471

力使与声致禽兽 4472

中山公子牟悦公孙龙,证《列子》後出 4472

火浣布与火州鼠 4473

《汲冢书》与《列子》言蒲且子 4474

磁县彭城镇疑为彭祖遗墟 4475

《山经·中次六经》之「岳」 4475

帝台——未被拉入人王队伍的一个上帝 4476

夸父;邓林与桃林 4476

驺吾 4477

应龙与女魃杀蚩尤与夸父 4478

「四鸟」为虎、豹、熊、羆四兽 4479

「仁羿」 4480

凱风、条风俱出南山 4480

土蝼状如羊 4481

《山经》言晋水出县甕山 4481

扶桑离海岸不远 4482

昆吾在颍、汝流域 4482

「河之九都」 4483

犬戎之神 4483

今存之巫籍 4484

缓斋杂记(六)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 4487

民族始祖 4487

都 4488

六级地方制 4489

艳段在杂剧先 4489

淮夷与南夷 4490

郑州商代古城 4490

宁明崖壁画 4491

僮语地名 4494

百色名义 4495

铜鼓之前身为木鼓 4496

苗族妇女服装 4496

僮语中保存古汉语 4497

《春香传》与朝鲜艺妓 4497

朝鲜妇女可于端阳节出游 4498

绍兴出土东汉铜尺 4499

膏火书 4504

膏火书(上) 4504

《别录》与《七略》 4504

《别录》所定《礼记》类属 4505

丛书始于《大、小戴记》 4506

婚姻风俗奢侈 4506

骈文杂湊 4508

林纾译《茶花女》 4508

林纾稿费 4509

狼山观音画像 4509

林伯桐注意风俗 4510

《易》爻以前後为次 4510

卫武公耄年称小子 4511

朱熹前之疑《孝经》者 4511

朱熹与董铢对伪书态度之异 4512

《左传·疏》谓〈齐语〉出于《管子》 4512

刘贶赵匡论《纪年》及《纪年》合于《左氏经》文问题 4513

北宋疑古思潮 4514

早期之辨伪语 4514

《尚书·疏》评《纪年》 4515

司马贞疑《古文孝经·闰门》章 4515

项讬传说 4516

啖助言《春秋·经·传》配错 4516

膏火书(下) 4517

牧师 4517

虎牢为东虞 4518

周与申之胜败 4518

《博物志疏正》(陈逢衡) 4519

清河郡本纬书 4519

所灭与灭之者同氏 4520

《通鉴》论威烈之冤 4520

贾谊责子婴之冤 4521

鸣条与海州 4522

旗帜色 4522

《今纪年》周公未死先祀 4523

越有二 4523

千亩战之胜败 4524

《古纪年》误记郑 4524

《今纪年》伪迹 4525

邠、岐与秦、晋 4525

伯夷恐即皋陶 4525

商与商丘 4526

〈书序〉矛盾 4526

《山海经图》 4527

?与稷 4527

天子五官 4527

武王克殷时年岁 4528

首阳讬孤 4528

周王命秦伯 4529

唐固说老子 4529

虞芮让地 4530

乌与鵰 4531

《世纪》与《汉书》说邶鄘卫 4531

免役 4531

立功赎罪 4532

糗粮资内资外 4532

胥靡与奚 4533

陆贾《新语》之先圣、中圣、後圣 4533

张之洞屏《公羊传》 4536

缪素筠拒废立 4537

张献忠立碑 4537

乐曲由天上来 4538

古代圆形屋 4538

变文中舜及秋胡所读书 4539

刘祁论诗与俗谣之关系 4539

老姥遗伞 4540

金有摺扇 4541

彝族火把节 4541

越南黑水河 4542

越南崑仑岛 4542

越南孟族 4542

西斋读书记 4545

西斋读书记 一九五五年八月 4545

古代铁工具之遗留 4545

萧亳与萧蒙 4546

《左传》记阖闾事之矛盾 4546

「先马」与「前马」 4548

人君以桀、纣亡日为忌日 4548

孔颖达《春秋疏》记《左传》流传史事之谬 4549

蜚廉为纣石北方亦赵国传说 4550

周耿论阴阳五行及终始五德两文 4550

阴阳五行思潮之起源 4551

阴阳及五行生胜之意义 4552

阳阴五行思潮产生之社会背景 4553

战国、秦、汉间之天文科学 4555

战国时之数学与物理学 4558

战国时之地理科学 4559

战国时之医药科学 4559

战国时之生物学 4560

战国时之化学 4561

战国时之农业科学 4561

战国时自然科学之成就 4561

阴阳五行思潮之实质 4562

阴阳思潮与五行思潮之合流 4563

阴阳五行思潮与邹衍 4564

阴阳五行思潮之历史评价 4566

神权之产生与没落 4567

终始五德之界说 4568

终始五德说广泛风行之原因 4569

崑仑层期国 4570

大理、吐蕃间之黑水 4570

真腊国之黄衣僧与红衣僧 4571

阇婆国之殉葬式 4572

岭南伴新娘者之「送老」 4572

交阯「飞駞」(抛彩球) 4573

傜人之「踏摇」 4573

蛇珠与随侯之珠 4574

世传花蕊夫人诗乃五代时王某所作 4575

得性轩读鉴记 4579

得性轩读鉴记(一) 4579

陈景云《胡注举正》 4579

朱熹辨《通鉴》误信《孔丛子》 4579

甘姓所出有两说 4580

「弃其步军……」句之点号 4580

车与骑异用 4580

博问师与司过 4581

肥姓出白狄 4581

苏秦劝齐宣为大室 4581

卫君贬号 4582

引号之必需 4582

西海 4582

周为天下所宗 4583

北地 4583

齐王伐燕,宣、涽不易别 4584

系累旄倪 4584

战国时农与商之求统一 4585

秦、楚战于丹阳 4585

郡义 4586

韩地有桑林 4586

河外有二说 4587

游说士讬子贡 4587

秦武王举鼎而卒 4588

称大漠为无穷 4588

中山引水围鄗 4589

华阳即阳华之山 4589

晋阳、阳晋、临晋 4590

蜀守煇 4590

主父、君王 4591

秦咸阳包渭南、北 4591

淮北统称下东国 4592

盐氏 4592

解县说为鸣条 4593

封号不以地名,封号所系地名亦不必为所封地 4593

国尉、郡尉 4595

以卑为尊 4595

赵地至陕西 4596

河内、河东 4596

韩有夏山 4597

秦尉斯离为蜀夷人 4597

战国时已有不事二君思想 4597

燕昭王克齐後封齐人 4598

卫县令 4598

周虽衰而犹为天下重 4598

代光狼城 4599

东乡为尊坐 4600

实封地与封号不必一致 4600

齐有栈道 4601

密县、新郑一带总名华 4601

封君与其妻、子 4602

秦黔中郡非唐黔州地 4602

城市邑;赵封冯亭为华阳君 4603

妇人汤沐邑 4603

秦昭王灭西周时已取宝器 4604

魏有吴城 4604

楚自陈迁钜阳 4605

楚迁鲁于莒;鲁顷公为家人 4605

春申君盛筑吴宫室 4605

魏襄王封弟安陵君,授以太府之宪 4606

边郡幕府 4606

以汉语释异族语之非 4607

赵军制 4607

襜褴、东胡、林胡 4608

名士 4608

胡《注》引《姓谱》而驳之 4609

上地 4610

赵有中山郡 4610

燕丹欲使荊轲师曹沫 4610

使黔首自实田 4611

录图书 4611

陆梁亦作陆量 4612

象郡治临尘 4612

秦焚书 4613

渭南为上林苑 4613

关中有南山、北山 4614

御史治大狱 4614

秦时儒生已与方士合流 4614

君侯 4615

闾左 4615

陈胜车、骑 4616

陈守;谯门 4616

秦购求名士 4617

武氏所出 4617

赦奴产子从军 4618

杀奴婢当告官 4618

厮养卒 4619

司马掌刑戮 4619

三川郡治所 4620

周文、周章 4620

「郯」为「郏」字误,邓说所居之郏在汝州 4620

苍头军 4621

「东阳甯君秦嘉」为一人或二人 4622

楚汉之际魏王都临济 4622

章邯守濮阳,环水以自固 4623

戍、漕、转、作 4623

申、韩理想与秦现实政治 4624

彭祖寿 4625

後九月 4625

钜鹿与大陆 4626

「成阳」误作「阳城」 4626

梁山泺早为盗薮 4627

辕门 4628

相称以君、臣 4628

传舍 4629

丹水 4629

轘辕关 4630

汙水疑即邘国之水、非邘江 4630

殷虚 4631

「?」即「夷」,亦即「仁」 4632

秦地形彊 4632

兵士数目之夸大 4632

望气 4633

单骑 4633

帝者居上游 4634

三楚 4634

自由民之出路 4635

漂 4635

「王孙」为对人尊称 4635

东乡坐 4636

社 4636

「孺子」 4637

「讙」二义 4637

城阳有濮州、济阴两地 4637

谷水即睢水 4638

太仆 4639

虞在梁国,与山、陕之虞无关 4639

柏氏 4640

「老弱未傅者」 4640

木罂渡军 4641

秦汉皆筑甬道属河 4641

得性轩读鉴记(二) 4643

胡应麟辨《通鉴》误采《飞燕外传》 4643

七科讁 4643

巫蛊 4644

车马行驰道之罚 4644

淖姬生男号淖子 4645

《汉书·地理志》有缺载县 4645

诸县封公主,改为诸邑 4645

後事 4646

苍头奴 4646

宣帝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 4647

称天子曰县官 4647

贵族嫌厌儒生 4647

白四方异闻 4648

余吾水 4648

匈奴王让国 4649

阳陵大侠朱安世 4649

武帝时集迷信大成 4649

刑巫以焚炙 4650

祖道 4650

匈奴诅军之术 4651

昭平君 4652

奔命为赴急之师 4652

匈奴以争立而衰 4653

雁足书为常惠假想 4653

?柯郡土官 4654

昭帝识燕王上书之诈 4654

义渠王改封犂汙王 4655

废徙房陵及上庸 4655

翁归靡复尚解忧,极似春秋之烝 4656

坐议凤皇致贬 4656

乌孙王子王莎车 4656

宣帝祠剑、玉、璧、鼎 4657

乌号之弓 4658

宣帝罷方士 4658

汉代聘妻、送女无节 4659

翁主 4659

王吉非世卿 4660

金城四望陿 4660

斩羌人价 4661

鲜水有二 4661

汉长城里数 4662

丁令钞盗匈奴 4662

羌有黄羝族 4663

君卑于侯 4663

胡《注》误以谯周书为应劭书,又私改之 4664

无食邑之侯 4664

匈奴僮仆都尉 4665

宣帝益吏俸 4665

韩延寿破除迷信 4666

韩延寿以射、乡礼治地方 4666

汉代乡官;自髠肉袒谢 4667

宣帝时凤皇、神雀之多 4668

都亭 4668

张敞亡命 4668

汉治杂霸王道 4669

恩泽侯 4670

汉之班次,相在将後 4670

汉家初俭後侈 4671

齐三服官 4672

太仆、水衡 4672

戊己校尉 4673

中原人对楚人之成见 4674

休沐 4674

元帝罷狗马、佽飞等 4674

刘向假借地震以排弘恭、石显 4675

贾捐之陈武帝时人民痛苦状;女子乘亭障 4676

骆越人鼻饮 4676

珠、犀、瑇瑁 4677

少府禁钱 4678

元帝实现儒家思想 4679

郅支单于与康居王相为翁壻 4680

大臣对灾异负责 4681

刘向言灾异,并欲以付北军 4681

灾异见象,君子,小人互相归过 4682

羌人兵器为弓、矛 4682

贡禹言亲尽毁庙 4683

元帝行儒术无效,群下更相是非 4684

河间王废迁房陵 4684

京房 4685

郅支发民作城 4685

「死」即「尸」 4685

汉以所虏匈奴人分与诸国王为奴隶 4685

昭君嫁呼韩邪正值汉强匈弱之际 4686

关与梁 4686

汉奴婢逃匈奴 4687

召信臣为民修水利,户口增倍 4687

汉将立功异域,可恣意掠取财物 4688

刘向为甘延寿、陈阳不平 4688

元、成好儒 4689

汉人经学观念 4689

元帝崩未周年,成帝已临朝贺置酒 4690

以现实政治结合天变 4690

匡衡改定祀典,而不引《周礼》 4691

耐罪徒 4691

「惟」与「唯」之異读 4692

「参以耆龟豈宜褒显」之異读 4692

「郡国守相」不易施点号 46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