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当代自然辩证法
当代自然辩证法

当代自然辩证法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为民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8089357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探讨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关系,探讨自然、科技、技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上一篇:一口气读懂自然常识下一篇:曹雪芹
《当代自然辩证法》目录

绪论 1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现代演进 1

二、《当代自然辩证法》教材的逻辑体系 6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7

第一篇 自然观与生态文明 13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变迁 13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 13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3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 14

三、古代中国自然哲学 16

四、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差异 18

第二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 19

一、神创论自然观向机械自然观的转变 19

二、机械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20

三、机械自然观评价 21

第三节 现代辩证自然观 22

一、辩证自然观是近代科学与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22

二、辩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24

三、辩证自然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第二章 自然存在观 27

第一节 系统观是辩证存在观的现代形态 27

一、系统观的科学基础 27

二、系统的界定及其构成 29

第二节 物质系统的基本属性 31

一、整体性 31

二、开放性 32

三、层次性 33

第三节 物质系统存在的若干哲学问题 35

一、物质与时空 35

二、有限与无限 36

三、虚拟与现实 38

第三章 自然演化观 41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及其方向 41

一、从研究存在的自然到研究演化的自然 41

二、自然界的演化及其基本特征 42

三、自然界演化的两个相反方向 43

第二节 自然系统的自组织奥秘 45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45

二、涨落是自组织的微观基础 46

三、非线性正反馈是自组织的作用机制 47

四、开放远离平衡是自组织的外部条件 48

五、自组织进化的随机性与多样性 49

第三节 自然界的重要演化现象 50

一、宇宙的创生与演化 50

二、太阳系与地球的演化与进化 51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52

四、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53

第四章 自然生态观 56

第一节 生态观的历史演进 56

一、原始社会的生态观 56

二、农业社会的生态观 57

三、工业社会的生态观 57

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58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思想根源 59

一、新世纪生态危机的加剧 59

二、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6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61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61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与理念 6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分析 6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67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67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 68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69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 73

第五章 科学发展与科学革命 73

第一节 现代以前的科学发展 73

一、古代科学及其特点 73

二、近代科学及其特点 75

第二节 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发展 79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79

二、现代科学的全面发展 81

三、现代科学的特点 82

第三节 科学发展模式的若干理论 85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式观点 85

二、波普尔的“四段图式”论 85

三、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86

四、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的讨论 86

第六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88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结构与程序 88

一、科学研究系统的结构 88

二、科学研究的程序 89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89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89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来源 91

三、科研选题的原则 92

第三节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 94

一、科学事实及其性质 94

二、科学观察方法 95

三、科学实验方法 97

四、科学事实获取中的认识论问题 100

第七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104

第一节 科学事实走向科学假说的重要环节 104

一、两种互相关联的科学理性活动 104

二、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的主要形式 105

三、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 107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 108

一、逻辑思维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108

二、形式逻辑的主要方法及基本规则 109

三、辩证逻辑的主要原则与分析维度 111

四、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相辅相成 112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 113

一、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113

二、科学研究中的想象 115

三、科学研究中的直觉与灵感 116

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17

第八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19

第一节 科学假说 119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119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和建立 121

三、科学假说的确证和证伪 124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27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和特征 127

二、科学理论的功能和评价 128

三、科学理论的发展 130

四、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关系 132

第三节 科学解释 132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 132

二、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解释理论 133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 139

第九章 技术演进与技术革命 139

第一节 古代手工技术的演进 139

一、原始社会的技术发展 139

二、奴隶社会的技术发展 140

三、封建社会的技术发展 141

第二节 近代工业化技术的革命与演进 142

一、近代技术的三个转变 142

二、蒸汽技术革命 143

三、电力技术革命 143

四、工业化大生产技术体系 145

第三节 现代科学化技术的革命与演进 147

一、现代技术的科学化特征 147

二、“二战”期间兴起的现代技术 148

三、当代高新技术群 150

第十章 技术本质与技术结构 156

第一节 技术概念和技术本质 156

一、技术概念的多重定义 156

二、技术本质 158

第二节 技术属性和价值负荷 159

一、技术的双重属性 159

二、技术的价值负荷 160

第三节 技术要素和技术结构 163

一、技术要素 163

二、技术结构 165

三、技术体系与技术结构 165

四、技术联系方式与技术结构 167

第十一章 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170

第一节 技术研究过程与技术方法特点 170

一、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170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 172

第二节 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173

一、技术预测方法 173

二、技术评估方法 175

三、技术发明方法 177

四、技术设计方法 180

五、技术试验方法 181

第三节 技术研究的系统方法 183

一、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183

二、系统工程与方法 184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191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9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191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191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1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94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194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96

三、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199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01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201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202

三、科学技术的奖励制度 203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20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07

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207

二、科学技术的物质生产功能 208

三、科学技术的教育功能 211

四、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211

第二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3

一、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13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4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5

四、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及其反思 217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217

二、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 220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222

第一节 科技工作的职业道德 222

一、科技工作职业道德的原则 222

二、科技工作职业道德的规范 224

三、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与评价 226

第二节 现代科技伦理的若干重要领域 229

一、核伦理 229

二、太空伦理 230

三、网络伦理 231

四、基因伦理 233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237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其形成 237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评价 237

二、创新型国家的形成与经验 2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242

一、科学技术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242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244

第三节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245

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45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248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49

后记 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