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钦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3501316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三、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7

一、学习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7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24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4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7

一、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27

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28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9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31

一、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31

二、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32

三、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3

第四节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5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35

二、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38

第五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9

第二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3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3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5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7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7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0

三、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52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54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4

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55

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58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6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1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1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64

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6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8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 68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69

三、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 70

四、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72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4

一、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74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5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76

第一节 矛盾的哲学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76

一、矛盾的哲学含义 76

二、矛盾观的历史发展 77

三、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79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1

一、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1

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2

三、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5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7

一、矛盾的普遍性 87

二、矛盾的特殊性 88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3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96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100

第一节 质、量、度 100

一、质 100

二、量 102

三、度 104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05

一、量变质变的哲学含义 105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07

第三节 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109

一、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 109

二、质变的不同情形 110

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11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量变和质变 112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5

第一节 肯定与否定 115

一、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115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16

三、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11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19

一、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119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2

三、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2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25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 125

二、曲折前进的复杂性 12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否定之否定 127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0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30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30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31

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32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33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33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4

三、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反对形式主义 136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37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37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38

三、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因势利导做好工作 138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39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3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0

三、认识必然性,获得自由 141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42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4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43

三、变有利的可能性为现实性 144

第六节 全局和局部 145

一、什么是全局和局部 145

二、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146

三、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做好实际工作 147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1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49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49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 150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52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3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53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5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57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5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1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62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 164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165

一、归纳和演绎 166

二、分析和综合 167

三、抽象和具体 168

四、比较 170

第九章 真理 172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72

一、真理的客观性 172

二、真理的无阶级性 174

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76

四、真理和谬误及其相互关系 177

第二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180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80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81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2

一、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82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4

三、在改革中坚持实践标准 18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真理体系 186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90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问题 190

二、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192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194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94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95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7

一、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7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9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02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05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05

一、生产力 205

二、生产关系 20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11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11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12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216

二、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 219

第四节 生产力标准 220

第十二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25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5

一、经济基础 225

二、上层建筑 227

三、社会形态 22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1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31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23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 237

二、我国现阶段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39

三、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240

第四节 家庭 民族 242

一、家庭 242

二、民族 245

第十三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24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48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48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53

第二节 国家 255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55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57

三、国家的职能 259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60

五、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 26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64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64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65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67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26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69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 269

二、社会意识的本质 272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75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77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78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78

二、道德 279

三、科学 283

四、艺术 288

五、宗教 2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90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290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 29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 293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5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95

一、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观 295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29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3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04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06

四、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308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09

一、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 309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311

三、执政党贯彻群众路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