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志群,胡小洪,李淑艳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3003643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结合南昌市青山湖区区情,重点以青山湖区为例,从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去发展的背景、意义和理论及政策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目录

理论篇 1

第一章 导论 1

一、基本概念 1

(一)生态经济区 1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1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背景 1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范围 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 3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意义 3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 4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江西省的“中部崛起” 4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4

第二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5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5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5

(二)循环经济理论 7

(三)生态经济理论 8

(四)生态补偿理论 11

(五)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经济区划、生态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12

(六)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 17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基础 20

(一)我国六个五年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总体趋势分析 20

(二)确立以生态规模控制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 22

(三)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23

第三章 全球化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影响 25

一、当前国际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25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21世纪的主题,国际格局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5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增加对外开放的难度 25

(三)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压力增大 25

(四)国际金融风暴,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 25

二、当前国内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26

(一)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 26

(二)国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将加快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26

(三)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 27

(四)区域竞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27

(五)国内产业转移给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27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28

(一)鄱阳湖水域面积持续减小 29

(二)土地沙化严重 29

(三)湿地退化严重 29

(四)洪涝灾害频率趋升 29

(五)洪涝灾害危害严重 31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和所面临的形势 32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 3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面临的形势 34

实践篇 36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36

一、国外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 36

(一)瑞士日内瓦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6

(二)日本琵琶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7

(三)美国五大湖地区梯度开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7

二、国内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 38

(一)洪泽湖特色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8

(二)太湖流域城乡一体化生态经济开发模式 39

(三)洞庭湖区的“点—轴”生态经济开发模式 40

三、国内外湖区发展模式经验的借鉴 40

(一)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鄱阳湖开发战略基点 40

(二)开发规划必须具有长期综合性,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40

(三)需要政府组织下的多方协作与配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0

(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41

(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实行区域联动和集成 41

(六)积极打造鄱阳湖文化品牌 42

(七)加强流域开发中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 42

第五章 国外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启示 43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做法 43

(一)美国 43

(二)日本 46

(三)欧盟 47

(四)韩国 53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做法 54

(一)中东欧国家 54

(二)墨西哥 55

(三)印度尼西亚 55

(四)印度 56

三、国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对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 56

(一)国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做法的主要特点 56

(二)国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做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借鉴意义 57

第六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变化及其适应性战略 59

一、过去50年鄱阳湖土地资源利用的探索 59

二、鄱阳湖土地利用的最新动态 60

三、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7

(一)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67

(二)农业用地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67

(三)土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 67

(四)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67

四、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67

(一)耕地与湿地的冲突与协调 67

(二)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与协调 68

(三)重视潜在的洪水风险 68

五、国外节约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做法与经验 68

(一)英国:法规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68

(二)美国:宏观调控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68

(三)日本:综合管理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69

(四)德国:发展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69

六、国外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启示 70

(一)重视区域规划观念 70

(二)重视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70

(三)重视实施策略的研究 70

(四)强调维护公众利益的观念 71

(五)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实施土地再开发利用 71

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战略对策 72

(一)集中型城市化战略 72

(二)循环型城市化战略 72

(三)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发展战略 72

(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73

(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73

(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73

第七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功能定位 74

一、2008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类型分析 74

(一)社会发达型 74

(二)均衡发展型 75

(三)生态优势型 75

(四)相对均衡型 75

(五)环境优势型 75

(六)低度均衡型 76

二、江西省2008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 76

(一)江西省辖市2008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76

(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进步率分析 76

(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78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79

(一)江西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带动区 79

(二)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战略支撑区 80

(三)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示范区 80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主要城市发展坐标及区域产业基地 80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 80

(二)区域内主要城市发展坐标 81

(三)区域产业基地 82

第八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经济发展回顾与述评 83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的自然地理状况 83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84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8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产业分析 8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聚类分析及差异化发展策略 85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聚类分析 85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差异化发展策略 87

第九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县区发展战略和路径 89

一、我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主要模式概述 89

(一)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概述 89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90

(三)我国城郊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新探索——“宅基地换房”模式 91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分析 94

(一)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94

(二)具有较为富集的生态资源 95

(三)具有相对良好的经济条件 95

(四)具有一定条件的自主创新 96

(五)具有初具规模的城市群落 96

(六)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历史 96

(七)具有可能存在的后发优势 96

(八)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97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劣势和挑战分析 97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 97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97

(三)中心城市整体水平不高 98

(四)基础设施不健全 98

(五)跨区县合作不够协调 98

(六)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创新 98

(七)人才资源匮乏 99

(八)特色不突出 99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总体构想 99

(一)指导思想 99

(二)发展定位 100

(三)发展原则 100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101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01

(二)创建新型工业体系 102

(三)培育现代服务业 103

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产业布局 104

(一)“大南昌”带动“大产业”的中心城市产业 104

(二)沿京九线的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105

(三)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 105

(四)沿江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带 105

(五)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 105

(六)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 105

第十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107

一、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107

二、强化组织实施 108

三、加强监督检查 108

四、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机构 108

五、重构城市群发展体系 108

六、建立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109

发展篇 青山湖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发展路径与政策设计第十一章 青山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110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110

(一)五大显著变化 111

(二)五大创新突破 112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一)五大机遇 113

(二)五大挑战 114

第十二章 青山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115

一、指导思想 115

二、发展理念 115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15

(二)坚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115

(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15

(四)坚持创新驱动,跨越发展 115

(五)坚持开放合作,互动发展 116

(六)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 116

三、战略目标定位 116

(一)战略目标 116

(二)目标定位 116

四、主要目标 117

(一)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绿色经济优质高效 119

(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城区彰显内涵 120

(三)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绿色发展强区惠民 120

第十三章 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121

一、优化空间组合,调整区域布局 121

(一)优先发展区域 121

(二)优化提升区域 121

(三)重点拓展区域 121

(四)储备控制区域 121

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 122

(一)总体产业布局 122

(二)构建“一区六集群”的新型工业发展布局 123

(三)构建“一核六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 123

三、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124

(一)装备制造业夯实基础 124

(二)纺织服装业提档升级 124

(三)食品饮料业扩大优势 124

(四)印刷包装业提升业态 125

(五)冶金化工业关联配套 125

四、培植战略性支撑产业,建设现代经济强区 125

(一)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 125

(二)大力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127

(三)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128

(四)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28

第十四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型魅力新城区 130

一、构建生态城镇体系,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130

二、加快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提升城镇品位 130

(一)积极推进“品质之都”建设,营造宜居环境 130

(二)建设低碳型示范社区,打造低碳城区 130

(三)改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130

(四)加强保障城镇住房建设,切实改善民生 131

(五)加快“幸福家园”建设,整体提升城市形象 131

(六)实施“镇村总部经济大楼建设计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131

三、完善街道、城镇功能,彰显品质之都城镇新风貌 131

四、突出都市新农村建设,增强城乡发展均衡性 132

(一)加快“两化”转型,打造城乡一体化典型示范区 132

(二)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132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 132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转非进程 133

(五)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33

(六)促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发展 133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134

(一)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134

(二)优先实施地下管网建设 134

(三)开展环卫硬件设施“年度达标”活动 134

(四)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市政设施项目 134

(五)实施美化、亮化、净化工程 134

六、健全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135

(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体制 135

(二)强化信息化支撑能力 135

(三)强化村社管理基础性作用 135

(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135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绿色崛起夯实基础 137

一、确立生态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的放矢 137

(一)城区生态带,形塑生态城区 137

(二)罗家生态示范镇,示范生态样板 137

(三)扬子洲低碳半岛,建设生态经济特区 137

二、创新生态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化 137

(一)突出系统性,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37

(二)突出社会性,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 138

(三)突出效益性,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效发展 138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构筑发展绿色屏障 138

(一)自然生态斑块建设,构建生态绿岛 138

(二)构建水生生态廊道,涵养水生环境 138

(三)构建陆地生态廊道,打造绿色城区 138

(四)建设生态绿地节点,编织生态网络 138

四、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139

(一)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 139

(二)实施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 139

(三)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程 139

(四)实施声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 139

(五)开展固体废物消纳与污染治理工程 139

五、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139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低绿色生活方式 139

(二)建设城乡公共绿地,打造城乡生态融合区 139

(三)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140

第十六章 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为科学发展构筑平台 141

一、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141

(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支持自主创新 141

(二)坚持科技引导,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141

(三)强调科技应用,加快创新转化 142

(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增强区域创新水平 142

(五)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构建创新文化氛围 142

二、构筑人才高地,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142

(一)高端引领,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 142

(二)国际融合,吸引汇聚专家型、领军型人才 143

(三)一体服务,提供公平、优质、亲和的发展环境 143

第十七章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44

一、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 144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 144

(二)推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44

(三)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发展的财政平台 144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证投资规模和质量 144

(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优化社会诚信环境 145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145

(七)推进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145

二、着力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145

(一)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创新发展模式 145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保证长治久安 145

(三)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 146

(四)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探索有效路径 146

三、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内外向的双重发展空间 146

(一)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化发展 146

(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对外开放 146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持外贸平稳发展 147

(四)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拓展内部大空间 147

(五)推进国际生态合作,打造全球大品牌 147

四、着力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7

(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147

(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扩大经济规模 147

(三)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148

五、着力进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 148

(一)促进要素市场的发展 148

(二)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48

(三)激活全民创业 148

第十八章 全面优化公共服务 为和谐发展营造环境 149

一、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149

(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149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50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创造活力氛围 151

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现社会公平 152

(一)强化人才支撑和扩大就业服务 152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153

(三)完善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 153

(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保证民众安居 153

(五)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弱势人群 154

(六)坚持公平高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54

三、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青山湖 155

(一)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 155

(二)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155

(三)全面加强人口管理 155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55

(五)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156

(六)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156

第十九章 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机制 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 157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实施 157

二、制定完善制度,规范引导规划实施 157

三、加化支撑政策,考核监督规划实施 157

四、拓宽融资渠道,财政保障规划实施 157

五、合理供应土地,空间承载规划实施 158

六、加强规划衔接,公众参与规划实施 158

七、加大招商力度,项目保证规划实施 158

八、把握时间进度,结点控制规划实施 158

九、跟进形势变化,调整完善规划实施 158

专题篇(上)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第二十章 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及趋势 159

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59

(一)东部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发展的“雁阵模式” 159

(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趋势 160

二、东部可转移的优势产业 162

(一)市场指向型 162

(二)原料指向型 163

(三)劳动力指向型 163

(四)技术指向型 164

(五)园区指向型 164

三、东部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机遇转入方和转移企业视角的分析 165

(一)产业区域选择模型——波特模型的分析 165

(二)影响东部转移的主要因素 167

第二十一章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170

一、优势 170

(一)生态资源丰富,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 170

(二)区位条件优越,有利于成为江西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170

(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和发展条件 170

(四)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非常有利的政策优势 171

二、劣势 171

(一)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物流发展环境 171

(二)产业配套能力薄弱制约了青山湖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171

(三)关键要素和高级要素积累能力不足 171

三、机遇 172

(一)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的机遇 172

(二)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使青山湖区面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机遇 172

(三)东部经济增长放缓,要素成本上涨使青山湖区面临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 172

(四)江西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 173

四、挑战 173

(一)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和压力 173

(二)协调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重大挑战 174

第二十二章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 175

一、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依据 175

(一)青山湖区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175

(二)青山湖区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17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 177

(一)指导思想 177

(二)基本原则 177

(三)总体思路 178

三、发展目标 179

第二十三章 承接东部转移的重点产业、布局与策略 180

一、农业 180

(一)行业分析 180

(二)重点承接领域 181

(三)承接转移策略 182

二、先进制造业 183

(一)纺织服装 184

(二)食品饮料 186

(三)冶金化工 188

(四)医药制造 189

三、现代服务业 189

(一)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现状与可能性 190

(二)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 192

(三)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模式 194

(四)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战略选择、目标定位及重点领域 196

四、新兴战略产业 204

(一)环保产业 205

(二)新材料 206

(三)新能源 207

(四)电子信息及物联网 208

(五)生物医药 209

第二十四章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保障措施 211

一、突出重点招商政策 211

(一)财政引导政策 211

(二)税收优惠政策 211

(三)金融支持政策 212

(四)用地保障政策 212

(五)人才支撑政策 212

(六)产业激励政策 213

二、优化产业传承工作机制 213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213

(二)建立产业对接机制 214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14

(四)多元承接招商模式 214

三、搭建产业承接优势载体 215

(一)促进合作共建园区 215

(二)提升承接园区质量 215

(三)促进园区要素集中 216

四、强化产业配套升级能力 216

(一)提高基础服务配套 216

(二)解决重点瓶颈问题 216

(三)重视产业协调配套 217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17

(五)突出物流体系建设 217

五、大力改善企业投资环境 21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8

(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218

(三)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218

(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 218

(五)切实提升人居创业环境 219

六、坚决防止不当产业转入 219

(一)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产业转移 219

(二)警惕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19

(三)制定限制和禁止类产业目录 220

(四)把握后转移时代的预警 220

专题篇(下) 青山湖区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规划研究第二十五章 青山湖区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221

一、总体思路 221

二、发展目标 221

(一)科技投入目标 22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221

(三)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目标 222

(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222

(五)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目标 222

(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222

三、重点工程 222

(一)科技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222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222

(三)科技体制改革工程 222

(四)增加科技投入工程 222

(五)科技宣传普及与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工程 222

第二十六章 青山湖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23

一、总体思路 223

二、发展目标 223

(一)学前教育全面普及 223

(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223

(三)优化教育资源 223

(四)职业教育联动发展 224

(五)社区教育形成体系 224

(六)民办教育多元发展 224

三、重点工程 224

(一)教育现代化工程 224

(二)素质教育工程 224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225

第二十七章 青山湖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226

一、总体思路 226

二、发展目标 226

三、重点工程 226

(一)文化广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26

(二)文化事业建设工程 226

(三)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工程 228

(四)旅游事业建设工程 228

(五)新闻出版业工程 229

第二十八章 青山湖区人口发展规划 231

一、总体思路 231

二、发展目标 231

三、重点工程 231

(一)人口事业调控体系建设工程 231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宣传工程 231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建设工程 232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程 232

(五)人口事业干部队伍建设工程 232

第二十九章 青山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233

一、总体思路 233

二、发展目标 233

三、重点工程 233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233

(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 234

(三)完善新农合建设工程 234

(四)妇幼保健保障工程 234

(五)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程 234

(六)中医药事业发展工程 234

(七)医疗优质服务工程 235

(八)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35

(九)卫生事业制度改革工程 235

第三十章 青山湖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236

一、总体思路 236

二、发展目标 236

三、重点工程 236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 236

(二)救灾救济能力提升工程 237

(三)和谐村(社)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工程 237

(四)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健全工程 237

(五)民政事务管理体系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工程 238

(六)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工程 238

(七)民政工作队伍建设工程 238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