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家超,赵理富,唐岚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16043154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湖北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执政的历史现状,从理论上解决党执政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一、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的意义 1

(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2

(二)弘扬党的执政思想的需要 3

(三)整合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3

(四)践行党的执政宗旨的需要 4

(五)完善党的执政体制的需要 5

(六)履行党的执政职能的需要 5

(七)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 6

(八)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7

(九)制定党的执政政策的需要 7

(十)改善党的执政作风的需要 8

(十一)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需要 9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考察 9

(一)执政的历史过程 10

(二)执政的历史经验 14

(三)执政的历史教训 19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分析 22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2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3

(三)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5

(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加快 26

(五)文化多样化的趋势在增强 27

(六)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加剧 29

(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31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景展望 32

(一)执政延续与“历史周期率”并存 32

(二)执政认同与社会支持率变动并存 36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40

一、决定于历史的进程 40

(一)历史需要的政党才能走上执政舞台 41

(二)历史选择的政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43

二、决定于现实的需要 47

(一)现实国情的需要 48

(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50

(三)社会利益和思想文化整合的需要 53

三、决定于自身的优势 55

(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产生社会号召力 56

(二)正确的政治目标产生社会影响力 57

(三)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产生社会吸引力 59

(四)严密的组织规范产生社会凝聚力 60

四、决定于执政的成效 61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62

(二)代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64

(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得到人民的肯定 66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 69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 69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69

(二)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75

(三)马克思主义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 77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 79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79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83

(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86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 89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8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9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 95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98

一、执政基础的历史回顾 98

(一)工人阶级为主导的阶级基础 99

(二)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群众基础 106

(三)其他社会成员组成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110

二、执政基础的现实变化 113

(一)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 114

(二)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 116

(三)分配方式的变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 118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 120

三、执政基础的重新构建 121

(一)增强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阶级基础 121

(二)扩大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群众基础 127

(三)整合执政的社会基础 131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 137

一、执政宗旨的内涵把握 137

(一)执政为民的价值选择 137

(二)执政为民的范围对象 140

二、执政宗旨的现实矛盾 145

(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矛盾 145

(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协调的矛盾 147

(三)城乡之间利益协调的矛盾 148

(四)区域之间利益协调的矛盾 149

(五)腐败对人民利益的严重损害 150

三、执政宗旨的践行方式 151

(一)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 152

(二)努力发展人民的利益 157

(三)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 162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 167

一、执政体制的历史考察 167

(一)政党体制的历史考察 168

(二)党政体制的历史考察 174

(三)决策体制的历史考察 181

二、执政体制的科学构建 188

(一)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 188

(二)党政分工的党政体制 195

(三)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 200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 207

一、执政职能的历史考察 207

(一)一元化的执政职能 207

(二)政治的执政职能 209

(三)政治、思想、组织的执政职能 210

二、执政职能的准确定位 212

(一)重构执政职能的依据 212

(二)执政职能的主要构成 216

三、执政职能的正确履行 224

(一)正确把握执政职能 224

(二)全面贯彻执政职能 227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240

一、党治 240

(一)党治的地位作用 241

(二)党治的基本方式 245

二、民治 248

(一)民治的地位作用 248

(二)民治的基本方式 253

三、法治 257

(一)法治的地位作用 257

(二)法治的基本方式 262

四、德治 264

(一)德治的地位作用 264

(二)德治的基本方式 269

第九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272

一、执政能力建设的深远意义 272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273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27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需要 275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 276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276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278

三、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283

(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84

(二)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289

(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94

(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99

(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305

四、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310

(一)建设学习型的政党 310

(二)努力提升全党的素质 313

第十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政策 319

一、执政政策的地位作用 319

(一)执政政策的重要地位 319

(二)执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323

二、执政政策的正确制定 328

(一)执政政策的原则 328

(二)执政政策的制定过程 333

三、执政政策的贯彻实施 336

(一)政策试点 337

(二)政策宣传 338

(三)组织实施 340

(四)政策监督 341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作风 343

一、执政作风的严峻考验 343

(一)长期执政的考验 344

(二)市场经济的考验 347

(三)改革开放的考验 350

(四)世贸规则的考验 351

二、执政作风的基本要求 353

(一)树立勤政的作风 353

(二)树立廉政的作风 358

三、执政作风的践行方式 365

(一)思想教育从严 365

(二)法制规范从严 367

(三)监督约束从严 370

(四)惩处腐败从严 372

第十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 374

一、执政目标的历史考察 374

(一)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目标的论述 375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历史考察 380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构建 385

(一)执政的长远目标 386

(二)执政的近期目标 387

(三)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389

三、努力实践党的执政目标 392

(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92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97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01

主要参考文献 406

后记 4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