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洪艳,崔建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407900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许多新理论、新方法,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联系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增强实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1

一、环境的概念 1

二、环境要素 1

三、环境质量 1

四、环境容量 1

五、环境影响 1

六、环境影响评价 2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2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2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3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6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6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6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6

四、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规体系 8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9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9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9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0

第六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15

第二章 环境评价依据及评价标准 17

第一节 环境评价依据 17

一、评价依据的类别 17

二、实例 21

第二节 环境标准 22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22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22

三、构成及其类型 23

四、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新代号的含义 29

五、我国环境标准的特点 30

六、环境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3

七、环境标准执行要领 34

第三章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6

第一节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6

一、自然环境调查 36

二、社会经济环境调查 36

三、区域规划调查 37

四、环境质量调查 37

五、现状评价 41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4

一、环境监测概述 44

二、监测方案的制定 44

三、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45

四、水质现状监测 47

五、声环境监测 50

六、土壤环境监测 51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52

一、污染源调查 52

二、污染源评价 56

三、污染源评价实例 56

第四章 工程分析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工程分析的目的 59

二、工程分析的作用 59

三、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59

四、工程分析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设计的关系 60

五、工程分析的方法 60

第二节 工程分析的内容 63

一、工程概况 64

二、工艺路线及产污环节 65

三、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 65

四、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73

五、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73

六、补充措施与建议 73

七、工程分析小结 74

第三节 工程分析编写提要 74

一、项目概况 74

二、工艺技术和生产方法 76

三、原、材、燃料及助剂规格、消耗定额、年需用量及来源 76

四、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76

五、污染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选定 77

六、全厂给排水平衡及给排水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77

七、主要原料物料平衡 77

八、废气污染源各排放口排气速率与浓度达标分析 77

九、废水污染源外排废水水质达标分析 78

十、环保措施及其技术可行性分析 78

十一、总图布置和运输方案优化 78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1

第一节 大气环境污染和污染气象基础知识 81

一、大气环境污染 81

二、污染气象基础知识 82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和程序 89

一、工作任务 89

二、评价程序 89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90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90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92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92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92

二、预测因子 93

三、预测范围 93

四、计算点 93

五、污染源计算清单 93

六、气象条件 96

七、地形数据 96

八、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97

第五节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与结论 100

一、大气环境保护对策 100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00

第六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02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102

一、地表水资源 102

二、水体污染 102

三、水体自净 105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107

五、水温变化过程 108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08

一、评价等级和工作程序 108

二、评价因子的筛选 111

三、评价标准 113

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113

第三节 常用的水质模型 114

一、河流水质模型 115

二、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120

三、混合过程段长度 123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标定 124

一、混合系数估算 124

二、耗氧系数K1的估算 124

三、大气复氧系数K2的估算 126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评价 128

第一节 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128

一、环境噪声和噪声源 128

二、声音的频率、波长和声速 128

三、分贝 129

四、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130

第二节 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 135

一、噪声衰减计算式 136

二、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136

三、空气吸收衰减 137

四、声屏障引起的衰减 137

五、附加衰减 139

六、反射效应 139

第三节 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要求 139

一、评价目的 139

二、工作程序 139

三、评价工作等级和工作内容 140

四、评价工作范围 142

五、评价标准 142

第四节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2

一、声环境影响预测 142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151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 151

第五节 噪声防治措施 151

一、噪声防治措施的一般要求 151

二、防治途径 152

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 152

第六节 几种通用机械设备噪声控制措施 153

一、风机的噪声控制 154

二、空气压缩机的噪声控制 155

三、水泵的噪声控制 156

四、粉碎机械的噪声控制 157

五、冷却塔的噪声控制 158

第八章 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61

一、基本术语 161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164

三、环境影响识别 166

四、生态影响评价等级确定 167

五、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168

六、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68

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168

八、生态环评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169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72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72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73

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174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7

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177

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77

三、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180

四、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180

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81

六、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81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81

一、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182

二、减缓措施 182

三、替代方案 182

四、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 183

五、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编制 183

第五节 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83

一、交通类 183

二、水利工程 184

第九章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一、基本概念 186

二、固体废物分类 186

三、固体废物的特点 188

四、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189

第二节 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鉴别标准 190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190

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原则 190

二、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191

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191

四、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192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94

一、固体废弃物建设项目类型及执行标准 194

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评要点 195

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项目环评要点 196

四、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项目环评要点 196

五、危险废物焚烧厂建设项目环评要点 197

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建设项目环评要点 198

第五节 案例分析 200

一、案例一 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 200

二、案例二 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 203

第十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名词解释 206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210

三、规划环评的基本特点 211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12

一、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要求 212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章节及其主要内容 212

三、规划环评技术评估总体要求与宏观判据 225

四、规划环评技术评估要点与常见问题分析 225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27

第十一章 环境风险评价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基本术语 231

二、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232

三、评价工作等级 232

四、评价工作程序 235

五、评价范围 235

第二节 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235

一、风险识别 235

二、源项分析 237

三、后果计算 237

四、风险计算和评价 239

五、风险管理 240

第十二章 公众参与 243

第一节 概述 243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 243

二、公众参与的性质 243

三、公众参与的目的 243

四、公众参与的范围 243

五、公众参与的内容与形式 244

六、我国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 247

七、公众参与的意义 247

第二节 实例 249

一、实例一 249

二、实例二 250

参考文献 2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