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庚,郭汉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04032823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运用当代美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戏曲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专著。全书从戏曲与中国社会、戏曲文学、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舞美、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等专题展开论述,援引西文戏剧理论概念以及我国前代戏曲研究资料和经验,同时这一批作者多数亲历并熟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戏、改制、改人”戏改工作,在理论和实和尝试,并且距离群星璀璨名家云集的戏曲高峰并不遥远,加上戏曲正面临影视新兴普及娱乐方式的时代挑战,所以他们对的条分缕析的系统研究,和卓有建树的理论提升的总结,都是基于上述多种因素。正因此,本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并且紧紧围绕戏曲艺术如何发展和超越自身这一传承任务和新的时代主题,做了极其有益的理论总结和开创性的工作,自有其无法逾越之处,代表中国当代戏曲理论研究的水准,至今及将来都对戏曲传承方面有重要影响。
上一篇:华山血海下一篇:丽君入赘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目录

第一章 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 1

第一节 自成体系的中国戏曲 2

一 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 2

二 中国戏曲的特殊道路 5

第二节 戏曲生存与延续的社会条件 13

一 城市对戏曲提高的作用 13

二 多种声腔的出现与声腔系统的形成 16

第三节 戏曲的全国化 21

一 戏曲的全国化趋势 21

二 全国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24

第四节 戏曲的现代化 27

一 戏曲能否迈出封建的铁门槛 27

二 戏曲要不要接受新事物 31

三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6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人民性 39

第一节 人民性的涵义及性质 40

一 对戏曲遗产的总体认识 40

二 人民性的涵义 43

三 人民性的审美性质 46

第二节 古代戏曲的人民性 50

一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历史特征 50

二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审美特征 58

第三节 有关传统剧目人民性的几个问题 66

一 关于封建道德 66

二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74

三 关于民族问题 79

第四节 当代戏曲的人民性 86

一 当代戏曲与人民的联系 86

二 当代戏曲人民性的发展 89

第三章 戏曲的艺术形式 97

第一节 诗、乐、舞的综合与戏曲形式的形成 99

一 诗歌、音乐、舞蹈的混合 99

二 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 101

三 戏曲形式的形成 106

第二节 戏曲形式的节奏性 113

一 节奏形式与节奏感 114

二 节奏在综合艺术中的作用 117

第三节 戏曲形式的虚拟性 119

一 虚拟性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120

二 虚拟与真实感 123

三 虚拟手法与特殊的舞台时空形态 125

第四节 戏曲形式的程式性 127

一 戏曲程式的特性 128

二 戏曲程式的表现规律 132

第四章 戏曲的艺术方法 137

第一节 不同的舞台形象创造方法 138

一 模仿说与摹象戏剧的发展和变异 139

二 物感说与戏曲意象 142

第二节 戏曲意象的创造规律 147

一 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 148

二 人物形象的意象化 153

三 戏剧环境的意象化 161

第三节 戏曲艺术方法的实质 166

一 戏剧的本质和特性 166

二 戏曲艺术方法的实质: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169

第五章 戏曲文学 177

第一节 剧诗 178

一 无体不备的兼容文学 179

二 藏中有露的主观诗人 181

三 蕴藉抒情的戏剧动作 183

第二节 戏曲的人物塑造 185

一 塑造人物,就是塑造性格 186

二 戏曲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188

第三节 戏曲的情节结构 197

一 戏曲情节的含义和特点 197

二 戏曲结构的形态、层次和手法 200

第四节 戏曲的冲突 206

一 戏剧冲突和戏剧性 207

二 戏曲冲突形态的特殊性 209

第五节 戏曲的体裁 212

一 我国悲剧的发展概貌和审美特点 213

二 我国喜剧的发展概貌和审美特点 220

三 我国的正剧 225

第六节 戏曲的语言 227

一 语求肖似 228

二 言须本色 231

三 声务铿锵 233

第六章 戏曲音乐 237

第一节 戏曲音乐的特征 238

一 音乐艺术的特性 238

二 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243

三 民间性与专业性 251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构成 258

一 抒情性与叙事性 258

二 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 263

三 旧曲沿用与形象创造 270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体现手段 278

一 戏曲的声乐 279

二 戏曲的器乐 285

第七章 戏曲表演 295

第一节 独具品格的表演艺术 296

一 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 296

二 歌舞性与戏剧性的矛盾统一 298

第二节 表演程式 308

一 程式一词的由来 308

二 表演程式与生活 310

三 表演程式的特性 312

四 表演程式的作用 316

第三节 脚色行当 318

一 行当的含义 319

二 行当的构成 320

三 行当的特性及其作用 323

第四节 塑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追求 326

一 造型 327

二 表情 330

三 寓意 333

四 求美 335

第五节 戏曲的舞台体验 340

一 多元化的体验方式 340

二 “勉强”与“自然” 346

第八章 戏曲舞台美术 349

第一节 人物造型 350

一 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 350

二 脸谱的传神、变形和象征 353

三 服装的程式性——穿戴规制 357

四 梅兰芳开创的“第二传统” 362

第二节 景物造型 366

一 从表演中产生“布景” 366

二 门帘台帐·一桌二椅 368

三 马鞭·布城·水旗 373

四 戏以人重,不贵物也 376

五 多样追求的新趋向 380

第九章 戏曲导演 387

第一节 戏曲导演的历史传统 388

一 戏曲导演孕育在戏曲表演中 389

二 戏曲导演的实践与理论 391

三 戏曲导演制的建立 394

第二节 戏曲导演的职能 396

一 戏曲导演与剧本 396

二 戏曲导演与演员 400

三 戏曲导演的整体功能 404

第三节 戏曲导演的构思活动 408

一 戏曲导演形象构思的特点 408

二 结构布局 412

三 人物形象的创造 415

第四节 戏曲导演的专业手段 419

一 舞台节奏 419

二 场面调度 423

第五节 戏曲导演的观众意识 428

一 显明的传达意识 428

二 观众是形象创造的合作者 430

第十章 戏曲与观众 435

第一节 娱乐与教育 436

一 戏曲的娱乐性特点 436

二 乐与教的一致与矛盾 440

三 教育寓于感动之中 441

第二节 距离与共鸣 443

一 对距离问题的不同态度 443

二 戏曲的距离化 445

三 “剧场假而情真” 451

四 共鸣的复杂性 453

第三节 欣赏与创造 456

一 多层次的观众参与 456

二 “激发观众想象力的最大活跃” 459

三 不能消灭的界限 463

第四节 适应与引导 464

一 在观众的选择面前 464

一 “看热闹”、“看门道”及其他 468

三 艺术家的责任 473

第十一章 戏曲的推陈出新 477

第一节 中国戏曲改革的道路 478

一 历史提出的课题 478

二 继承与革新的辩证规律 481

第二节 戏曲革新的历史回顾 488

一 内容上的“整旧”与“创新” 489

二 艺术上由低向高前进 495

第三节 推陈出新的未来探索 501

一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501

二 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506

三 戏曲发展的未来趋势 5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