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瑞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0137384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对中国刑事诉讼和司法体制问题所作的系统研究成果之一。该书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为研究主旨,对司法权的性质、司法裁判的行政决策模式、“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未决羁押制度、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刑事证据规则、辩护律师的职业风险以及公共处罚的第三领域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探索。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目录

第一章 司法权的性质 1

一、引言 2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 4

三、司法权的功能 10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13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 28

六、刑事执行权的性质 37

七、司法裁判权行使的方式 40

八、结语 48

第二章 司法裁判的行政决策模式——对中国法院“司法行政化”现象的重新考察 51

一、问题的提出 52

二、对一个基层法院主审法官制度的观察 55

三、司法裁判的行政审批模式 60

四、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的职能混淆 73

五、行政审批还是诉权制约? 79

六、结论 86

第三章 刑事司法中的审判委员会制度 88

一、引言 89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 90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 96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 105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近期改革动向 109

六、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 114

第四章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119

一、引言 120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历史考察 123

三、“坦白从宽”的诉讼效果 130

四、嫌疑人的如实回答义务 140

五、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146

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辩护效果的影响 152

七、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157

八、结论 162

第五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165

一、引言 166

二、未决羁押的性质 167

三、未决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 178

四、未决羁押的救济途径 187

五、未决羁押的场所 189

六、替代未决羁押的强制措施 192

七、对中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反思 194

第六章 裁判者的中立性——回避与变更管辖问题之研究 205

一、问题的提出 206

二、法官的回避问题 207

三、“法院的回避”——审判管辖的变更问题 224

四、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的根基 245

五、诉权与裁判权的关系 251

六、程序性违法之程序后果 257

七、裁判者走向中立化的难题 262

第七章 法院变更起诉问题之研究 269

一、问题的提出 270

二、法院变更起诉的主要形态 273

三、问题何以发生 285

四、理论上的反思 292

五、改革变更起诉制度的可能性 296

六、结论 300

第八章 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 302

一、问题的提出 303

二、中国法中的有错必纠原则 307

三、有错必纠原则下的重复追诉问题 312

四、对有错必纠原则的反思 320

五、重复追诉之法律控制 328

六、结论:国家刑事追诉权的适度限制 339

第九章 向谁辩护,谁来倾听?——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问题 343

一、引言 344

二、一个案例的引入 346

三、会见难的主要层面 348

四、通过行政诉讼的司法救济? 353

五、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356

六、侦查程序的可诉性问题 359

第十章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366

一、引言 367

二、立法机关在推动制度变革方面的局限性 369

三、立法技术问题 381

四、制度变革中的司法推动主义 390

五、制度变革的另一条道路 399

附录 公共处罚的第三领域——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 406

一、引言 407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由来 408

三、1982年以来的劳动教养制度 422

四、对四个案例的分析 433

五、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 439

六、解决劳动教养问题的主要困难 445

七、从劳动教养看“第三公共处罚领域” 452

八、结论 455

参考书目 458

索引 4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