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课程的变异研究  以德育课程变革为例
课程的变异研究  以德育课程变革为例

课程的变异研究 以德育课程变革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婷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035460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课程变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德育课程一直以来是学校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德育新课程中成功经验的提炼和失败原因的反思必将引起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本书对德育课程的变异研究将直接切中德育实效问题的核心与本质,启示我们完善优化德育课程的编制与生成体系,有意识防范、抑制德育课程在动态生成、层层转换中的变异现象,减少德育课程生成中的内耗,提高德育课程的内在品质,从本质上、内因上解决德育实效问题。因此,这一书籍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研究性,而且具有实践应用性的特点。
《课程的变异研究 以德育课程变革为例》目录

第一章 课程的意义与德育课程的发展 1

第一节 课程的界定与意义 1

一、课程的界定 1

二、线性与非线性课程观 3

三、课程的意义 5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发展 6

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分类 6

二、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10

三、德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4

第二章 德育课程的变革与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 20

第一节 德育课程的变革 20

一、德育课程的历次变革 20

二、德育课程变革的主要内容 21

第二节 德育课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24

一、德育专家对德育课程的理念阐释 24

二、理论研究者对德育课程的探究 27

三、实践研究者对德育课程的反思 30

第三节 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32

一、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 32

二、德育课程变异的内涵 33

三、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5

第三章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38

第一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38

一、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 38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41

三、课程的编制模式与实施理论 44

四、德育课程模式 52

第二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方法论 60

一、研究方法论 60

二、研究范式:实用主义范式 62

三、具体研究方法 63

四、研究的伦理 67

第三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路径与结构导图 67

一、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路径 67

二、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结构导图 69

第四章 德育课程的形态表征与特点 71

第一节 理想课程形态及特征 71

一、理想课程的形态表征 72

二、基于批判性和理论性的课程特质 74

第二节 正式课程形态及特征 77

一、正式课程的形态表征 78

二、制度化体系化的课程特质 98

第三节 领悟课程形态及特征 100

一、领悟课程的形态表征 100

二、个体化意念中的课程特质 104

第四节 运作课程形态及特征 105

一、运作课程的形态表征 106

二、双向互动境遇下的课程特质 116

第五节 经验课程形态及特征 118

一、经验课程的形态表征 119

二、差异性与个性化的课程特质 122

第五章 德育课程的形态变异 124

第一节 德育课程形态的自变异 124

一、课程自变异的内涵 124

二、德育课程形态的自变异表征 125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间变异 131

一、课程间变异的内涵 131

二、德育课程形态间变异的表征 131

第三节 德育课程的变异取向 140

一、忠实取向——无视课程变异的存在 140

二、相互调适取向——承认课程的变异 142

三、缔造取向——对课程的变异推崇备至 144

第六章 德育课程的不良变异——课程阻滞性变异的症候与原因分析 147

第一节 课程阻滞性变异 147

一、课程阻滞性变异的内涵 147

二、课程阻滞性变异的症候 148

第二节 课程阻滞性变异的原因分析 150

一、课程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51

二、课程制度层面影响因素的分析 156

三、课程实施层面影响因素的分析 166

第七章 德育课程的良性变异——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功用与实现途径 174

第一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 174

一、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内涵 174

二、课程创生性变异的理论基础 175

第二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功用 177

一、创新功能 177

二、调适功能 179

三、发展功能 180

第三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实现的途径:观念、机制与实践 181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变异观 181

二、明晰课程创生性变异的范围 183

三、优化课程创生性变异的运行机制 185

四、廓清相关理论问题 198

五、遵循道德心理发展规律与学校品德内化指导框架 208

结语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