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53-1957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志凯,武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09721555
- 页数:532 页
(上) 1
导言 1
第一章 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20
第一节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20
一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和现实基础 20
二 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工业化的要求 24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25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1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 31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过程 33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 3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型 41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42
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44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终结的关系 47
四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的另外两个因素 52
第四节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 55
一 强大的政府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 55
二 苏联的全面援助 57
三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58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62
第一节“一五”计划的编制 62
一 实施“一五”计划的决策及编制准备工作 62
二“一五”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66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69
一 基本任务 69
二 主要计划指标 71
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 74
第三节 地方计划、部门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 76
一 地方计划编制情况 76
二 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 78
三 年度计划的编制 82
第四节“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 89
一 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90
二 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90
三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92
四 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 92
第三章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94
第一节 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95
一 建设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内部积累 95
二 国家财政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96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职能部门的建立 98
一 各级计划机构的建立与基本建设管理职能的确立 98
二 国家和地方建委的设置 99
三 建筑主管部门的建立和设计力量的调整 102
第三节 建立高度集中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体系 103
一 成立负责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 104
二 拨款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 105
三 拨贷款业务的创办 107
四 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他资金的管理 109
第四节 确立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 112
一 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二 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三就”方针的变化 113
三 有限扩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权限的政策 115
第五节 其他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 116
一 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 117
二 对手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贷款的管理 119
三 对职工建造住宅贷款的管理 120
四 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建设拨款的管理 121
第四章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123
第一节以“156项”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 123
一 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针的形成和起步 123
二“156项”的确立 125
三 项目的结构与布局 126
四 设备引进情况 130
五 技术引进情况 133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135
一 中央和地方投资的比重 135
二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136
三 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138
四 大中小型项目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比重 142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 145
一 工厂厂址的选择 145
二 建设土地的征用 146
三 保证项目建设的其他措施 148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149
一 项目建成投产率 150
二 工业建设投资的效益 150
三 其他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 154
四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 155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7
第五章 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159
第一节 资源全面短缺形势的形成 159
一 物质资源供求不平衡 159
二 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 167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上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日益突出 171
一 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 171
二 农产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172
三 工业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174
四 经济体制从市场向计划快速过渡 175
第三节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177
一 国家对重要物资的垄断经营与统购统销的决策 177
二 对粮食、油料油脂实行统购统销 178
三 对棉花实行统购、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181
四 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整 183
第六章 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 18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187
一 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187
二 从小农经济出发的互助合作 188
三 对急躁冒进倾向的纠正 190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194
一 总路线的宣传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194
二 农业互助合作重心的转变 195
三 农村工作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合作化为中心 196
四 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
五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显示 20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 203
一 围绕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 203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 206
三 建立(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 207
四 过急过快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带来的问题 210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整 212
一 实行勤俭办社发展多种经营 212
二 缩小社队规模、改进生产管理和贯彻执行互利政策 214
三 实行民主办社,整顿干部作风 216
四“包产到户”制度的出现与夭折 217
第七章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1
第一节 手工业分类及其概况 221
一 私营手工业的分类 222
二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种类及其特点 224
三1953年以前手工业合作化概况 227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230
一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步进展 230
二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236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的绩效 243
一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243
二 手工业合作化后经济效益的提高 247
第八章 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 250
第一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的方针及其实施 250
一 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的方针与政策 251
二 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 253
第二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产权清算与产权管理 260
一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职能 260
二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任务 261
三 配合政府清理企业中的公股公产 261
四 配合政府具体监管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 262
第三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263
一 公私合营工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263
二 合营工业企业的改组问题 264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 265
四 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 266
五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商关系问题 267
六 针对新问题的调整措施 268
第四节 私营工业的迅速消亡与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 269
一 私营工业从工业领域的全面退出 269
二 公私合营工业的逐步成长 273
第九章 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75
第一节 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与改造的基本政策 276
一“一五”计划初期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 276
二 从利用、限制、排挤到利用、限制、改造 277
三 对私营商业全面改造的步骤安排 279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全面改造 281
一 坚决排除私营批发商业 281
二 对私营零售商业的改造 283
三 对城市小商小贩的改造和安排 286
四 对农村私营商业的改造 288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产生的新问题 291
一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91
二 对私营商业改造完成后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94
第四节 私营饮食服务业的改造 298
一 私营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 299
二 私营饮食服务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300
三 饮食服务业对私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302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 3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制结构 304
一 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实现 305
二1953—1957年公私比重变化情况 308
三 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 318
一八大前后对所有制问题的新探索 318
二 探索的初步成果 3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政策调整 323
一 调整政策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 324
二“反右”运动后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 327
第十一章“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332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332
一 地方财政分级管理的变化:大区的取消和县级财政的建立 332
二“一五”时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334
三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36
四“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340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341
一1953年对工商税制的修正 342
二 税收政策的调整 346
三 税收征管的加强 350
第三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若干问题 357
一 企业上缴利润制度的变化 358
二 企业折旧资金全部上缴 359
三 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360
四 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办法的演变 363
第十二章 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 372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372
一 银行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373
二 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 376
三 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 377
四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官办化趋势 378
第二节 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380
一 金融机构强化集权化管理 380
二 金融资金强化计划性管理 388
第三节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392
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商业信用的状况 393
二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398
三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商业信用的成效与影响 401
第十三章 流通体制的变化 403
第一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403
一 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 403
二 重要商品(物资)的分类分级管理 407
三 工商部门购销关系的建立与改革尝试 409
第二节 城乡市场分割经营体制的形成 412
一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三次分工 413
二 城乡市场的分割及问题 415
第三节 城乡自由市场的管理 416
一“一五”时期自由市场的曲折变化 416
二 农村市场的管理 417
三 城市市场的管理 421
第四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423
一 物资的计划综合平衡 424
二 物资的计划分配与供销 425
第五节 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427
一 改变贸易大回笼制 427
二 建立国营商业企业经济核算制 428
第十四章 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431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431
一 中央政府决策中心的逐步形成 431
二 中央与地方职责界定及其博弈 433
三 主要物质及生产资料的中央集中控制 434
四 中央对企业的集中管理 436
五 公私合营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计划化管理轨道 440
第二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病 441
一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 441
二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 442
三 高度集中控制与计划失灵 444
第三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 446
一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形成 446
二 改进管理体制草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 447
三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 450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455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计划管理方式的变化 455
一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455
二 初期的计划管理 457
三“一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存在的问题 459
第二节 市场调节机制的式微 464
一 市场调节率先退出金融领域 464
二 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467
三 产品市场方面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 468
四 市场调节式微的双重后果 471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变化 472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473
二“条条为主”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474
三“条条为主”体制的利弊得失 479
四“一五”后期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探索 481
第四节1956年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486
一 八大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 486
二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 491
三“一五”计划后期我国对计划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 494
第十六章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498
第一节 重工业的强势增长与轻工业的波动前行 498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举措及其效果 498
二 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502
三 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504
第二节 原有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潜力及其利用 506
一 发挥原有工业企业的作用 506
二 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 508
第三节 国营工业企业制度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改善 510
一 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 511
二 继续推行经济核算制 513
第四节 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515
一 政府积极支持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 515
二 政府增加工业设备与技术装备的投入 517
三 行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520
四 技术经济定额逐步改进 522
第五节 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528
一 工业总产值的持续高速增长 528
二 工业品产量的持续增长 529
三 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530
(下) 533
第十七章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533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 533
一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533
二 稳定农业税收 535
三 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538
四 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540
五 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541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543
一 国家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543
二 国家银行增加对农业生产建设的贷款 545
三 国家增加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 547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547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548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549
三 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 551
四 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 553
五 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556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 557
一 江河水利治理 557
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559
三 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 560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 561
一 发展边疆垦荒农场 562
二 改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563
三 国营农场建设成就 563
第六节 农业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566
一 农作物业的发展 566
二 畜牧业的发展 570
三 林业的发展 571
四 渔业生产的发展 572
五 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573
第十八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578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计划 578
一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方针 579
二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发展计划 580
第二节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铁路建设 582
一 铁路运输管理的改进 583
二 新线建设概况 588
三 铁路旧线改造 591
四 铁路工业初具规模 592
第三节 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593
一 有计划、有重点、有标准的公路建设 593
二 加强公路养护 596
三 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 596
四“一五”时期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597
第四节 水运业的发展 598
一 政府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统一管理 598
二 水运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599
三 提高水运业的运输管理水平 599
四 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601
五“一五”期间水运业的发展成就 603
第五节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603
一 民航管理体制的变化与“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 604
二 民航企业管理的进展 605
三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605
第六节 邮电业的发展 609
一 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任务 609
二 整顿管理机构与健全管理制度 610
三 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邮电网建设 611
第十九章 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 615
第一节 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的建立 615
一 科研体制的形成 616
二 科技发展规划 618
三 科研队伍的建设 621
第二节 科教结合及其经验教训 624
一 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624
二 科教结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628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630
一 技术革新与新技术推广 630
二 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635
三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642
第四节 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644
一 地质勘探、普查和测绘事业的发展 645
二 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647
第二十章 国内商业与市场 650
第一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 650
一 生产资料中分配给商业部门经销的比重逐步降低 651
二 通过市场调节的日用工业品的商品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652
三 农产品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减少 652
四 中共八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 654
第二节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城乡商业体系的建立 655
一“一五”,时期商业工作的基本任务 656
二 国营商业领导地位的全面确立 657
三 城乡商业网的建设 663
第三节 物价管理与变动 668
一“一五”时期物价工作的基本方针 669
二 物价管理机构及国营商业牌价掌握权限与分工 670
三 商品的价格与比价变动 672
四 各种差价政策 674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678
一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基本情况及方针政策 679
二 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680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684
第一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684
一 基本方针政策 685
二 对外贸易的国别及港澳地区政策 692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702
一 外贸经营中国营贸易领导地位的不断强化 702
二 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714
第三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722
一 进出口贸易总量及计划完成情况 723
二 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 724
三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725
第二十二章“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 728
第一节“一五”时期财政的方针与政策 728
一“一五”时期财政的基本任务 728
二“一五”时期财政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730
第二节1953—1957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735
一“一五”时期历年预算编制的方针 736
二“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 737
第二十三章 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750
第一节 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货币政策 750
一 金融业的基本方针 751
二 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 752
三 两轮“扩张—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 753
四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757
第二节 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760
一“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760
二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764
三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 765
四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768
第三节 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 770
一 保险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770
二 调整国内保险业务 771
三 发展涉外保险业务 775
四 保险业的成绩与不足 778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管理 779
一 外汇管理的高度集中 779
二“一五”时期的外汇收支 782
三 国际收支状况 788
第二十四章“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 790
第一节“一五”时期的人力资源及就业政策 790
一“一五”初期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790
二 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 793
三 城市劳动就业计划体制的形成 795
四 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受到限制 800
第二节 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的建立 803
一 国营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和实施 804
二 国营企业初步实行劳动定员制度 806
三 非国营企业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808
第三节 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810
一 技术工人的培训 810
二 劳动力培训的成就与经验 813
第四节 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 814
一 就业人数扩大 815
二 失业率下降 816
三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817
第二十五章 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 822
第一节 工资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822
一 国家机关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823
二1956年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 823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 828
第二节 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的变化 829
一 工资形式及其地位 829
二 工资水平和结构变化 833
三 工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837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险和福利的改善 841
一 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841
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843
三 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844
第四节 劳动保护的加强 847
一 工伤事故频发及其教训 847
二 实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计划管理 849
三 加大劳动保护法规的建设力度 850
四 建立劳动保护的监督机构 851
第二十六章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853
第一节 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853
一 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 853
二 城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况 856
三 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宏观因素 862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 867
一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867
二 农家收支结构和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869
三 工农生活水平的比较分析 874
第三节 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 880
一 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880
二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初建 882
三 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标准 883
四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评价 886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 888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 888
一 贯彻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和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 889
二 颁发市、镇建制标准,加强新工业城市、镇的建设 890
三 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 893
四 原有城市的改造与发展 895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 896
一 编制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办法 897
二 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 900
第三节 与工业化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903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03
二 城市住宅建设 906
三 城市化稳健推进 913
第二十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916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区域规划的制定 916
一 行政区划的变化 917
二 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 9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概况 920
一 工业建设区域布局的总体部署 920
二 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区域发展要求 921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924
第三节 各大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33
一 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933
二 北京市、天津市和华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936
三 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938
四 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943
五 中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948
六 西南区的建设与发展 953
七 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与发展 956
第二十九章“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效益 961
第一节“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961
一 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增幅波动 961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1957年经济调整 967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完成 970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970
二“一五”计划经济目标全面实现 972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效益分析 976
一 产业结构的优化 976
二 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978
三 积累与消费关系比较合理 980
四 经济效益分析 982
附录一“156项”正式施工项目表 990
附录二 要事年表 996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1026
后记 1034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经济侵略与中国》高尔松,高尔柏 1925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环境启动经济》张继亮 2019
- 《微观经济学》(美)罗伯特·S. 平狄克,(美)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36》王强主编 2017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1》王强主编 2017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8》王强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