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贞元京城文学群落研究
贞元京城文学群落研究

贞元京城文学群落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丽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101613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考察了被称为“中唐之中”的贞元(785~805年)前后,京城长安的仕宦主体、文学风尚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对活跃于贞元京城的四个作家群落(台阁诗人群落、举子群落、古文家群落以及市井小说家群落)的考察,揭示出其时京城文学三种风气(庙堂气、文士气和市井气)杂糅的面貌,指出其带有鲜明的承接中的变异的色调,具有文学“夹缝时代”的特征,是内藤湖南所言之“唐宋转型”的起点,也是宋型文化的开端。本书将唐德宗贞元年间的特殊意义——中唐之中乃至“古今百代之中”与唐宋文化转型的独特历史地位相勾连,在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新意。京城文学这一研究切入点及群落的划分亦较有代表性。
《贞元京城文学群落研究》目录

导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古今百代之“中” 3

三、贞元间京城及文学群落概述 6

第一章 台阁诗人群:简化的“诗教”说及其他 12

第一节 “礼”与“诗教” 14

一、贞元“礼”之工具价值 14

二、对“德宗为最”的考索 22

三、君臣唱和——简化的“诗教” 23

第二节 权德舆:文坛宗主的诗歌实践 36

一、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 37

二、平和、安定、乐观的时代精神 41

三、对大历诗风的承接与元和新变的萌芽 44

第三节 武元衡:贞元诗坛的重镇 49

一、生平及文学地位 49

二、“宏毅阔远” 50

三、对“瑰奇美丽主”的理解 55

第四节 其他台阁诗人 58

一、士大夫—官僚:兴趣与职责的分离 58

二、包佶:雅韵拔俗 60

三、“三杨”:“颇涉俗格” 63

第五节 台阁诗风的总体特征及评价 71

一、雅正中和 71

二、交际化 73

三、阵线分明的两套话语体系 74

第二章 举子群落:求生与求胜 75

第一节 概述 76

一、人员构成 77

二、生活状况 82

三、居京心态 87

第二节 干谒 91

一、贞元年间的科场情况 91

二、干谒诗文的主要内容 95

三、干谒的四种类型和两种态度 107

四、谤毁——干谒之副产品 109

第三节 考试的思与悟 113

一、局内人的制度反思 113

二、寒士的喜与悲 119

第四节 省试诗分析 129

一、规则与成见 129

二、贞元各年省试诗题材特征及举子们的理解 130

三、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136

四、结构特征 138

五、两例状元诗与同期登科诗作的比较 141

第三章 古文家:道德激情与适时之用 145

第一节 古文先驱者的历史批判和现实反思 146

一、宗经与俭质 146

二、以文干世、振衰起弊的文章观念 148

第二节 陆贽:实用功能与文章之美的结合 150

一、“宗经”与“行权” 151

二、言事激切、深情饱满 155

三、易短为长、文质彬彬的骈文改革 158

四、古文运动视域中的陆贽奏议 163

第三节 杜佑:历史文体的新探索 165

一、历史撰述的文体探索 165

二、文体风格的锤炼 166

第四节 梁肃:儒林纲纪与释氏鼓吹的结合 170

一、古文理论的新发展 170

二、“无适时之用” 173

三、古文创作的形式探索 176

第五节 年轻的古文家们:古文勃兴 181

一、贞元中后期的古文史意义 181

二、“整训于世”的文用观与简明、深厚的风格 183

三、压抑、忧愤之气与“矜心作意之态” 188

四、“自成一家新语” 192

第四章 面向市井的文士们:观察、批评与融入 197

第一节 长安生活与小说创作 198

一、长安行乐之地 198

二、市民意识的渗入 200

三、小说:诸多兴趣的集合体 202

第二节 财富新观念 204

一、士人:官商、义利的融通 204

二、市井:财富是爱情、命运的主要背景 208

三、“鬻文获财”:士人的新“职业” 210

第三节 都市男性的爱情想象 212

一、背景 212

二、婚恋理想与爱情想象 214

三、道德判断 221

第四节 市井哲学——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224

一、死亡:恐惧与逃避 224

二、名位:热心与淡漠 228

结论 “夹缝时代”:关于古代文学史分期的一点思索 233

余论 “尚荡”之风与文人趣味 239

第一节 “贞元之风尚荡” 239

一、“荡”之含义 239

二、“荡”之现象是否存在 241

三、“荡”之表现 243

四、“荡”之评价与反思 254

第二节 文人雅趣种种 255

一、个体情趣的酣畅表达 255

二、趣味之等级 257

三、为官——无趣之趣 260

四、游赏、宴饮之趣 265

五、语言文字之趣 272

第三节 京城之“趣”与“荡” 274

一、想象和追忆 274

二、欢乐之渊薮 279

三、残破与颓败 282

第四节 牡丹欣赏与唐代社会文化心理变迁 287

一、牡丹爱好者主体的时代变化 287

二、中唐:“牡丹热”中士人的立场——“京城贵游尚牡丹”辨 289

三、晚唐:“牡丹”上堆叠的多重社会文化心理 293

四、“牡丹”现象之启示意义 297

附录一 贞元作家生卒年及作品情况简表 298

附录二 贞元作家出入京城情况简表 308

参考文献 314

后记 3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