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毅,李庆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13031·3978
- 页数:746 页
第一章 土壤形成的特点 2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2
第一篇 我国土壤的类型和分布 2
二、主要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6
三、土壤资源的特点 9
第二章 土壤分类 12
(二)农民群众土壤分类命名的经验 13
(一)我国古代土壤分类成就 13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3
(一)土壤的地带性问题 14
二、土壤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14
(三)建国以来土壤分类的发展 14
三、土壤分类 15
(二)土壤基层分类问题 15
五、中国土壤分类表 16
四、土壤命名 16
(一)纬度地带与经度地带的结合 20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 20
第三章 土壤分布与分区 20
(三)土壤的地带性与地域性关系 21
(二)大地形对水平分布的影响 21
(一)土壤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 23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 23
(二)山体高度对垂直谱结构的影响 25
(四)山体形态对垂直谱结构的影响 26
(三)山地坡向对垂直谱结构的影响 26
(一)高原四边的土壤垂直谱 27
三、土壤的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分布 27
(四)高原面上的土壤垂直分布 28
(三)高原上的土壤下垂谱 28
(二)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 28
(一)土壤中域分布 29
四、土壤的中域与微域分布 29
(二)土壤微域分布 31
(一)土壤区域的划分 34
五、土壤分区 34
(二)土壤带的划分 35
(三)土壤区的划分 36
一、成土过程 39
第四章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 39
(一)富铝化过程 40
(二)生物富集过程 43
(三)耕垦后的变化 47
二、砖红壤 49
(一)基本性状 50
(二)主要亚类 52
三、赤红壤 53
四、红壤 54
(一)基本性状 55
(二)主要亚类 57
五、黄壤 60
(一)基本性状 61
(二)主要亚类 62
六、燥红土 64
一、成土过程 67
第五章 黄棕壤、棕壤和褐土 67
(二)耕种熟化特点 68
(一)粘化过程 68
(一)基本性状 70
二、黄棕壤 70
(二)类型变异 73
(三)耕垦后的变化 76
三、棕壤 77
(一)基本性状 78
(二)耕垦后的变化 79
(一)基本性状 80
四、褐土 80
(二)类型变异 82
(三)耕垦后的变化 83
(一)黄土物质的影响 85
一、成土过程 85
第六章 ?土、黑垆土和黄绵土 85
(二)旱耕熟化特点 86
(一)基本性状 87
二、?土 87
(二)主要类型 89
三、黑垆土 90
(一)基本性状 91
(二)主要亚类 93
四、黄绵土 95
(一)成土条件 98
一、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 98
第七章 暗棕壤、漂灰土、灰黑土和灰褐土 98
(二)成土过程特点 99
二、暗棕壤 101
(一)草甸暗棕壤 103
(三)白浆化暗棕壤 104
(二)潜育暗棕壤 104
(一)腐殖质淀积漂灰土 105
三、漂灰土 105
(二)漂灰土 106
四、灰黑土 107
(四)棕色暗针叶林土 107
(三)棕色针叶林土 107
五、灰褐土 109
(二)淡灰黑土 109
(一)暗灰黑土 109
(二)石灰性灰褐土 110
(一)淋溶灰褐土 110
一、成土过程 112
第八章 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 112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114
(二)白浆化过程 115
(四)耕垦后的变化 116
(三)钙积过程 116
(一)形态特征 117
二、黑土 117
(二)物理性质 118
(三)水分季节动态 120
(四)矿物和化学性质 121
(一)形态特征 123
三、黑钙土 123
(三)化学性质 124
(二)物理性质 124
四、白浆土 126
(二)物理性质 127
(一)形态特征 127
(三)水分季节动态 128
(四)矿物和化学性质 129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132
一、成土过程 132
第九章 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 132
(二)钙积过程 133
(一)基本性状 134
二、栗钙土 134
(二)主要亚类及地区性变异 136
三、棕钙土 137
(一)基本性状 138
四、灰钙土 140
(二)主要亚类及地区性变异 140
(一)基本性状 141
(二)主要亚类及地区性变异 144
一、成土过程 146
第十章 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146
(一)成土特点 147
(二)发生特性的比较 148
二、灰漠土 149
(一)基本性状 150
(二)主要亚类 153
(一)基本性状 155
三、灰棕漠土 155
四、棕漠土 158
(二)主要亚类 158
(一)基本性状 159
(二)主要亚类 162
(一)成土母质的影响 164
一、形成特点 164
第十一章 潮土和砂姜黑土 164
(三)耕种活动的影响 166
(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 166
二、潮土 167
(一)基本性状 168
(二)主要亚类 169
(一)基本性状 175
三、砂姜黑土 175
(三)综合治理 177
(二)主要亚类 177
(一)灌溉淤积的影响 180
一、熟化过程 180
第十二章 绿洲土 180
(二)灌溉淋溶作用 181
(三)生物积累作用 182
(一)基本性状 183
二、绿洲灰土 183
(二)主要类型 184
(一)基本性状 185
三、绿洲白土 185
(二)主要类型 186
(一)基本性状 187
四、绿洲潮土 187
(二)主要类型 188
(一)草甸过程 191
一、草甸土 191
第十三章 草甸土和沼泽土 191
(二)草甸土的特征 192
(三)基本性状 193
(四)利用改良 196
二、沼泽土 197
(一)沼泽过程 198
(二)主要亚类 201
一、水稻土的分布 206
第十四章 水稻土 206
(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08
二、水稻土的形成过程特点 208
(二)水稻土形成特点 209
(三)水稻土层次的发育 211
(四)不同起源水稻土的发生演化 213
(一)水稻土分类的比较 215
三、水稻土的分类命名 215
(二)分类中的若干问题 216
(三)水稻土分类 217
四、红壤地区水稻土 218
(一)潴育性(氧化还原型)水稻土 219
(二)淹育性(氧化型)水稻土 220
五、黄棕壤地区水稻土 221
(三)潜育性(还原型)水稻土 221
(一)潴育性(氧化还原型)水稻土 222
(二)淹育性(氧化型)水稻土 223
(三)潜育性(还原型)水稻土 225
六、北方地区水稻土 226
(二)淤土田 227
(一)白浆土田,黑土田,泥炭土田 227
(一)沼泽型水稻土 228
七、泛地区性水稻土 228
(二)盐渍性水稻土 229
(一)盐化过程 233
一、土壤盐渍过程 233
第十五章 盐土和碱土 233
(二)海水浸渍下的盐分积累 236
(三)碱化过程和苏打积累 239
(一)草甸盐土 241
二、盐土主要亚类 241
(二)滨海盐土 242
(四)洪积盐土 243
(三)沼泽盐土 243
(六)碱化盐土 244
(五)残积盐土 244
三、碱土主要亚类 246
(一)草甸碱土 247
(二)草原碱土 249
(三)龟裂碱土 250
(一)形成特点 253
一、石灰土 253
第十六章 石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和火山灰土 253
(二)主要亚类 255
(三)利用途径 258
(一)形成特点 259
二、紫色土 259
(二)基本性状 261
(三)类型及其利用 263
(一)形成特点 265
三、磷质石灰土 265
(二)基本性状 266
(三)改良利用 267
(一)形成特点 270
四、火山灰土 270
(二)基本性状 271
(三)土壤利用 273
一、形成条件和成土过程 275
第十七章 风沙土 275
二、基本性状 276
三、地区分异 279
一、形成特点 284
第十八章 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漠土、高山漠土、高山寒冻土和山地草甸土 284
(二)元素的移动和积聚 285
(一)腐殖质积累的特点 285
(三)融冻形态特征 286
(四)多元发生特点 289
(一)基本性状 290
二、亚高山草甸土 290
(二)亚类特点 291
三、高山草甸土 292
四、亚高山草原土 293
(一)基本性状 294
五、高山草原土 295
(二)亚类特点 295
(一)基本性状 296
六、亚高山漠土 297
(二)亚类特点 297
七、高山漠土 298
八、高山寒冻土 299
(一)形成特点 301
九、山地草甸土 301
(二)基本性状 303
(一)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和营养条件 306
一、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306
第二篇 我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 306
第一章 土壤肥力条件与作物生长 306
(二)环境因素相互之间及其与营养因素的关系 307
(三)营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08
(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310
(一)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310
二、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310
(三)种植强度不同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312
(一)作物根系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上的作用 313
三、作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13
(二)根系特性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314
(三)根系吸收对土壤微域养分分布的影响 315
(一)创建构造良好的土体 317
四、土壤肥力的培育和调节 317
(二)培育肥沃的耕作层 318
(三)调节土壤肥力 319
(二)土壤颗粒的矿物和化学组成 321
(一)土壤颗粒分级 321
第二章 土壤颗粒和土壤质地 321
一、土壤颗粒分级和各级颗粒特性 321
(三)土壤颗粒的物理性质 324
(一)土壤质地分类 325
二、土壤质地分类和各组质地特性 325
(二)各组质地特性 326
(一)黑土区土壤 327
三、我国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27
(三)土壤中石砾含量分级 327
(二)黄土区土壤 328
(三)华北平原土壤 329
(四)红壤区土壤 330
(五)太湖地区土壤 332
(六)我国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33
(一)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 335
四、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 335
(三)土壤质地的调节 336
(二)土壤质地剖面与肥力的关系 336
(一)黑土 339
一、我国土壤结构的形成特点 339
第三章 土壤结构 339
(二)黄潮土 340
(三)红壤 341
(四)水稻土 343
(二)土壤结构的性质 344
(一)土壤结构的外部性态 344
二、肥沃土壤的结构特征 344
(三)对土壤抗破碎强度和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347
(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7
三、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47
(一)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47
四、土壤结构的改善 349
一、主要土类的水文状况 352
第四章 土壤水分 352
(一)黑土 353
(二)白浆土 355
(三)?土 356
(四)潮土 359
(五)砖红壤 360
(六)风沙土 361
(一)土壤有效水分和适宜土壤湿度 363
二、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 363
(二)土壤深层贮水 365
(三)融冻水 367
(四)毛管支持水 368
三、土壤水分的调节 370
一、土壤粘土矿物的性质和演变 374
第五章 土壤粘土矿物 374
(一)以水云母为主的地带 376
二、土壤粘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 376
(三)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地带 377
(二)以水云母-蒙脱为主的地带 377
(五)以高岭-水云母为主的地带 378
(四)以水云母-蛭石-高岭为主的地带 378
(六)以高岭为主的地带 379
三、山地和高原土壤的粘土矿物 380
四、水稻土的粘土矿物 385
五、全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区 388
一、主要土类中有机质的特征 390
第六章 土壤有机质 390
(一)腐殖物质的一般特征 391
(二)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地带性变异 394
(三)耕作对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397
二、耕地土壤中有机质的保持与提高 399
(一)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 405
一、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过程 405
第七章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405
(二)土壤复合体中腐殖质的结合形态 406
(三)有机无机复合在土粒团聚中的作用 408
(一)负电荷及表面积 410
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性质 410
(二)粘度及电泳速度 412
(三)养分的吸放 413
(一)蛋白质-粘粒复合体的性质 414
三、人工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性质 414
(二)胡敏酸-粘粒复合体的性质 415
(一)土壤胶体组成分 418
一、土壤电荷数量的影响因素 418
第八章 土壤表面化学性质 418
(二)土壤胶体组成分的相互作用 419
(三)pH 420
(四)土壤的表面电荷密度 421
(一)离子吸附与土壤电荷性质的关系 422
二、土壤与离子的相互作用 422
(二)吸附性离子的离解 424
(三)土壤与阳离子的结合强度 426
三、吸附性阳离子的形态 428
五、结语 430
四、我国土壤的吸附性阳离子概况 430
(一)pH 433
一、土壤的酸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33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 433
(二)石灰位 436
(四)土壤的酸度数量和缓冲性能 437
(三)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碱 437
(一)强酸性土 438
二、主要土壤的酸碱性特征 438
(三)水稻土 441
(二)石灰性土和强碱性土 441
三、我国土壤的酸碱性概况 442
四、土壤酸碱性与某些元素的有效性的关系 443
(一)氧 447
一、氧化还原物质的种类及其特征 447
第十章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447
(二)铁 448
(三)锰 452
(四)硫 453
(五)有机还原物质 454
(一)氧化还原的强度因素和数量因素的相关性 455
二、各种氧化还原物质的相互关系 455
(二)动态平衡 457
(三)pH对还原强度的影响 458
三、主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459
(一)强烈还原条件下的毒害问题 460
四、氧化还原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60
(二)对土壤养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61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462
一、土壤氮素和有机质的含量 464
第十一章 土壤氮素 464
(一)土壤氮素的矿化量 466
二、耕种土壤的氮素矿化和供应 466
(二)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469
(一)作物对化肥氮的吸收 470
三、化肥氮在土壤中的转化和供应 470
(二)土壤中化肥氮的损失 473
(一)有机肥料中氮素的释放 476
四、有机肥料对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的影响 476
(二)有机肥料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下氮素的转化和供应 477
五、农业生产中的氮素平衡 479
(三)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的氮素平衡帐 479
(一)主要土类的磷素含量 483
一、主要土类的磷素状况 483
第十二章 土壤磷素 483
(二)土壤磷素分布的局部变异和利用过程中的消长 484
(三)土壤全磷含量在磷素供应上的意义 485
(一)我国主要土类的无机磷形态 486
二、土壤磷素的形态、转化及其在作物营养上的意义 486
(四)土壤有效磷 486
(二)磷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487
(三)不同形态的磷素在作物营养上的意义 490
(四)土壤有机磷 491
(二)磷肥的利用率 492
(一)主要地区磷肥肥效 492
三、土壤、作物与磷肥肥效 492
(三)同一土壤上磷肥对不同作物的肥效 493
(四)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与磷肥肥效 495
(五)有机肥与磷肥肥效 497
(六)磷矿粉的利用 498
四、结语 500
(一)主要土类的钾素含量 502
一、主要土类的钾素含量和形态 502
第十三章 土壤钾素 502
(二)红壤区土壤中含钾矿物的分布情况和转化 507
二、主要地区的供钾潜力和需钾情况 508
(三)紫色土地区 511
(二)红黄壤地区 511
(一)砖红壤地区 511
(七)东北黑土地区 512
(八)漠境地区 512
(四)长江中下游黄棕壤地区 512
(五)长江中下游冲积和湖积区 512
(六)华北平原潮土和西北黄土等地区 512
(二)农业生产水平和氮磷肥的配合 513
(一)土壤的钾素供应水平 513
三、钾肥的有效条件 513
(四)作物种类 514
(三)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水平 514
(五)环境条件 515
(六)钾肥品种和施用技术 516
一、硼 517
第十四章 土壤微量元素 517
二、钼 522
三、锰 526
四、锌 529
五、铜 533
六、结语 534
(一)微生物的数量 537
一、我国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537
第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 537
(二)常见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分布 540
(一)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546
二、耕种土壤的微生物特征 546
(二)耕种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48
(三)微生物生理群及生化强度 550
(四)有机肥料与土壤微生物 551
(一)根瘤菌 552
三、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 552
(二)自生固氮菌 553
(四)固氮蓝藻 555
(三)解磷菌 555
(五)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土壤脱氮作用的防止 556
一、汞 559
第十六章 土壤化学污染 559
二、镉 560
三、铬 561
四、砷 563
五、氟 565
六、有机氯农药 566
七、三氯乙醛 567
一、肥沃水稻土的发展过程 572
第一章 肥沃水稻土的特性及培育 572
第三篇 我国土壤的利用改良 572
(一)适量和协调的土壤养分 574
二、肥沃水稻土的肥力特征 574
(二)适度的土壤渗漏 575
(三)良好的土体构造 577
(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578
三、肥沃水稻土肥力的培育 578
(二)合理施肥,培育土壤肥力 580
(三)水旱轮作倒茬,改善土壤性质 582
(四)合理耕作,加速土壤熟化 584
一、低产水稻土的类型 586
第二章 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 586
(一)低产原因 587
二、冷浸田的改良利用 587
(二)改土措施 590
(一)低产原因 591
三、粘结田的改良利用 591
(二)改土措施 592
(一)低产原因 594
四、沉板田的改良利用 594
(二)改土措施 595
(一)低产原因 597
五、反酸田的改良利用 597
(二)改土措施 598
一、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充分发挥土壤潜力 600
第三章 红壤丘陵地的土壤利用和改良 600
(一)梯田的保土、保水效果 601
(二)地改田的作用及其注意问题 602
二、老耕地(田)土壤肥力的培育 604
(一)种好绿肥 605
(二)因土施肥 606
(三)施用石灰 609
(四)合理耕作 610
(五)合理轮作间作 612
(一)因地制宜,发展热带作物 613
三、丘陵林地土壤的综合利用 613
(二)农林结合,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木 615
(一)气候 619
一、洪涝旱盐咸形成的因素 619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洪涝旱盐咸综合治理 619
(三)河流水文 620
(二)地形 620
二、洪涝旱盐咸治理的发展 621
(五)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 621
(四)水文地质 621
(二)淮河治理 623
(一)黄河治理 623
三、河流治理对治理洪涝旱盐咸的作用 623
四、治理洪涝旱盐咸的综合措施 624
(三)海河治理 624
(二)井沟渠联用,抽咸补淡 625
(一)排灌并举,蓄滞兼施 625
(四)洼地种稻,旱地改水田 627
(三)农林水结合,改土培肥 627
(二)盐渍土改良利用分区 629
(一)盐渍土改良利用原则 629
第五章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 629
一、盐渍土改良利用原则和治理分区 629
(一)排水 632
二、盐渍土改良的主要措施 632
(二)井灌井排 634
(三)洗盐 635
(四)种植水稻 638
(五)耕作与施肥 639
(六)种植绿肥 640
(七)植树造林 641
(八)化学改良 642
三、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防治 643
(一)发生原因 644
(二)防治措施 645
(二)肥力的演变与调节 648
(一)肥力特征 648
第六章 黑土肥力的保持与提高 648
一、黑土肥力的特征和演变 648
二、黑土的利用和培肥 652
(一)耕作 653
(二)施肥 654
(三)水分管理和春旱、秋涝的防治 657
(一)侵蚀情况 661
三、黑土侵蚀的防治 661
(二)防治措施 662
一、影响水土流失构因素 665
第七章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 665
(一)土质 666
(二)气候 668
(三)地形 669
(四)植被 670
(一)工程措施 671
二、水土保持的措施 671
(二)生物措施 674
(三)耕作措施 676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 678
一、草原土壤的特点 680
第八章 草原土壤的利用改良 680
(二)合理利用原则 681
(一)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81
二、草原土壤的合理利用 681
(三)基本草场的建设与粮草轮作 683
(四)土地开垦问题 684
(一)灌溉 685
三、草原土壤的改良措施 685
(二)耕作 686
(四)造林 688
(三)施肥 688
(一)有利条件 690
一、漠土利用的条件 690
第九章 漠境地区土壤的利用改良 690
(二)不利条件 691
(一)因地制宜,综合经营 692
二、漠土的改良利用 692
(二)搞好农牧用地的基本建设 693
(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695
(一)利用改良现状 699
一、风沙土利用改良的概况 699
第十章 风沙土的利用与改良 699
(二)利用改良中的问题 700
(一)生物措施 701
二、风沙土利用和改良的经验 701
(二)水利工程措施 704
(三)农业技术措施 707
(一)土壤沙化及其危害 708
三、土壤沙化的防治 708
(二)土壤沙化的发生 709
(三)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 712
(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暗棕壤 714
(一)大兴安岭北坡山地漂灰土 714
第十一章 森林土壤的利用改良 714
一、东北林区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714
二、北方林区山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715
(三)大兴安岭西坡山地灰黑土 715
(一)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 716
(二)山地灰黑土和灰褐土 717
(二)黄壤 718
(一)黄棕壤 718
三、南方林区森林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718
(三)红壤和赤红壤 721
(五)台湾山地土壤 722
(四)砖红壤及其它热带土壤 722
(一)西南高山林区森林土壤 723
四、西南林区山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723
(二)云贵高原森林土壤 725
(三)青藏高原森林土壤 726
一、农牧业概况 729
第十二章 西藏土壤的利用改良 729
二、土壤利用特点 730
(一)耕作土壤 731
三、土壤的利用改良途径 731
(二)牧地土壤 735
附录一 中英土壤名词对照 737
附录二 中拉植物名称对照 740
- 《基于地质雷达信号波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测方法研究》赵贵章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污灌农田污染土壤修复试验研究》齐学斌,樊向阳,乔冬梅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9
- 《深圳市土壤环境技术体系构建研究》郗秀平等编著 2019
- 《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土壤污染修复案例详解》李登新等 2019
-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预测分析和发展战略》张红振等 2019
- 《果园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与植物修复》林立金,廖明安主编 2019
- 《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修复》卢桂宁著 2019
-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土壤主要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刘杏认,张晴雯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