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书祥,赵子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10620533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目录

第一编 总论 19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9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21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2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3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因素 25

(一)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6

(二)邓小平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 27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0

(一)邓小平理论酝酿、萌芽和形成主题阶段 31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基本轮廓阶段 33

(三)邓小平理论趋向成熟、形成体系阶段 35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立论基础 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8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 42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46

(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6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0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60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62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两条主线 62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64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贡献 67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 69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71

(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 71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 73

(三)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 79

(四)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条主线 82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85

第二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85

第四章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85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88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92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92

(二)抓住机遇,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 94

三、“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97

(一)“三个有利于”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97

(二)“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99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是统一的 10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1

四、振兴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101

(二)立足实际,振兴科技 104

第五章 科学确立和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107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及其意义 107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107

(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意义 110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12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特点 113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115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大关系 123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123

(二)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124

(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26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2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 12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133

二、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136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137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41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5

(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45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48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152

第七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152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52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8

(三)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63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应有多种实现形式 168

(一)所有制形式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 168

(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 171

第八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 177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7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177

(二)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186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分配中的重大关系 191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92

(二)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96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99

第九章 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20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02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2

(二)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 203

(三)中国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 205

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06

(一)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207

(二)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208

(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10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210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渠道的对外开放 211

(三)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214

四、兴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创举 216

(一)经济特区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216

(二)兴办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战略意义 217

五、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20

(一)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20

(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223

第十章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 22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25

(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 226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26

(三)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客观要求 227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229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的需要 229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230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32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232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236

四、保持中央在宏观调控中的权威 242

(一)在宏观调控中中央要有权威 242

(二)在宏观调控中保持中央权威的途径 244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47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 247

第三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理论 247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248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251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 255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55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8

(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60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63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63

(二)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265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269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69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 271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 273

(四)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74

第十二章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 276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276

(一)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着民族问题 276

(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意义 278

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79

(一)坚持民族平等 279

(二)增强民族团结 281

(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82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287

三、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87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90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1

第十三章 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关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295

一、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295

(一)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 296

(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 298

(三)军队建设要坚持积极防卸的军事战略方针 302

二、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304

(一)以革命化建设为根本,确保我军在政治上永远合格 304

(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确保我军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308

(三)以正规化建设为基础,确保军队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 311

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13

(一)坚持战斗力标准,全面加强质量建设 313

(二)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315

第十四章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1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客观依据 31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318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 32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325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330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33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39

第十五章 培育“四有”公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33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4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34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34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34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34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349

(一)思想道德建设 349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3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56

(一)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 356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58

(三)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文化 359

第十六章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 361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36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 36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64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66

(一)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366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具体措施 368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371

(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371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374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3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