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哲涛,和红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7022787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从山水城市的视角出发,对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模式与规划策略。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目录

1.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0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1.2.1 山水城市 14

1.2.2 秦岭北麓 14

1.2.3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 16

1.2.4 适应性保护及规划 16

1.3 研究内容和范围 17

1.3.1 研究内容 17

1.3.2 研究范围 18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9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29

1.5.1 研究的方法 29

1.5.2 研究框架 33

1.6 本章小结 35

2.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保护及适度利用的相关理论 36

2.1 山水城市理论 36

2.1.1 山水城市的背景 36

2.1.2 山水城市理论演变与发展 42

2.1.3 山水城市理论对秦岭北麓的启示 47

2.2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 48

2.2.1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 48

2.2.2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 55

2.2.3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与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利用的相互关系 59

2.3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相关基础理论 59

2.3.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59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61

2.3.3 景观美学理论 66

2.4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适度利用的理论 70

2.4.1 规模门槛理论 71

2.4.2 错位发展理论 71

2.4.3 自组织理论 73

2.5 本章小结 74

3.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75

3.1 秦岭北麓空间类型分类剖析 75

3.1.1 按照地理条件划分 75

3.1.2 按照空间区位划分 75

3.2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 77

3.2.1 秦岭北麓系统整体效益下降 77

3.2.2 秦岭北麓系统层次不足 81

3.2.3 秦岭北麓系统开放性不足 84

3.3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成因 87

3.3.1 整体规划统筹缺失 87

3.3.2 环境生态保护缺失 88

3.3.3 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法规条例笼统化 88

3.4 本章小结 89

4.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 90

4.1 秦岭北麓的具体法律基础和各规划要求 90

4.1.1 秦岭保护的法律基础 90

4.1.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 92

4.1.3 西安区域战略规划要求 92

4.1.4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94

4.2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 98

4.2.1 系统化 98

4.2.2 多元化 99

4.2.3 公益性和开放性 100

4.2.4 和谐共生发展,走向生态文明 100

4.3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利用的发展诉求 102

4.3.1 适应秦岭北麓人与自然环境的需要 103

4.3.2 适应秦岭北麓整体社会文化氛围 103

4.3.3 适应秦岭北麓形体空间 105

4.3.4 适应形成秦岭北麓空间的运作机制 105

4.3.5 适应性方法对策提出 105

4.4 本章小结 111

5.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构建 113

5.1 适应性保护的理念 113

5.1.1 适应自然环境 113

5.1.2 响应经济要素 116

5.1.3 彰显历史文化 116

5.1.4 坚守“保护底线”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 117

5.2 适应性保护的评价指标模型 118

5.3 适应性保护的技术手段 122

5.3.1 相互关联的区域整合模式 122

5.3.2 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模式 127

5.3.3 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模式 129

5.4 适应性保护的政策及管控措施 131

5.4.1 建立激励机制 131

5.4.2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133

5.4.3 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135

5.4.4 建立多元经济保障机制 135

5.4.5 强化公众参与 137

5.5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规划实践 140

5.5.1 用地适应性评价、生态敏感区划及其建设控制要求 140

5.5.2 各类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规划 142

5.6 本章小结 147

6.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适度利用规划策略 149

6.1 适度利用的评价 149

6.1.1 社会评价 149

6.1.2 环境评价 151

6.1.3 经济评价 152

6.2 适度利用的理念 153

6.2.1 整体性 153

6.2.2 地方性 153

6.2.3 生态性 154

6.3 适度利用规划策略 155

6.3.1 政策引导 155

6.3.2 技术手段 159

6.3.3 规划管理措施 185

6.4 秦岭北麓适度利用规划实践 188

6.4.1 整体规划定位、原则和目标 188

6.4.2 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189

6.4.3 秦岭北麓适度利用分区规划 200

6.4.4 秦岭北麓示范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204

6.5 本章小结 212

7.结论 214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14

7.1.1 相关理论研究 215

7.1.2 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原因剖析 215

7.1.3 秦岭北麓适应性保护模式研究 216

7.1.4 秦岭北麓规划策略研究 216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16

7.2.1 提出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以及其和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的关系 217

7.2.2 提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保护模式 217

7.2.3 提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度利用规划策略 218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8

7.3.1 存在的问题 218

7.3.2 研究展望 219

附录 221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